作者:林竹萧萧
今年2月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研究人员在美国《自然》杂志上刊登文章称:糖有“毒”且成瘾,过量摄入糖类如同慢性自杀,建议像控制烟草一样控制糖。作为中国人,可能我们很难想象有一天我们或许也需要向糖宣战。
既然已经明确了烟草、酒精和饮食是非传染性疾病的关键原因,那么当政府已经对酒精烟草加强控制的情况下,一切似乎都告诉我们:是时候向饮食(包括糖)宣战了。
丹麦已经开始行动了。他们自2011 年 10 月其对富含饱和脂肪的食品征税,并考虑将糖类食品也列入征税范围内。尽管一些评论认为仅仅靠提价是没有效果的,因为目前提高的税收幅度仅仅是九牛一毛,很难对糖类消费造成真正的抑制;征税这只不过是丹麦政府增收的办法罢了。但实际上我们应当看到,征税是大多数政府监管烟酒的主要策略之一。一些国家将所征收的烟草税用以资助肺癌及吸烟导致相关疾病的研究,也多少有些亡羊补牢的作用。
除了丹麦,美国纽约也在最近推出了限制大杯碳酸饮料销售的政策。根据禁令,超过450毫升的大瓶或大杯含糖汽水需要从全纽约快餐连锁店、食品车、
体育场、电影院的货架上消失。纽约市长接受采访时说:“纽约市一半以上成人人口肥胖或者超重,而且肥胖率还在不断上升…… 纽约需要做些实事,改变这种状况。”这个策略看起来似乎也未必高明,无论是评论家还是一些民众,都不支持甚至嘲笑这个新政策。
但我们如果换个角度来看问题:我们能够找到更好的解决办法吗?似乎没有。实际上看着烟草和酒精走过地老路,我们也许也确实很难对控糖感到乐观。
尽管我们对于怎样的饮食才是健康的,怎样的生活方式对身体最有利已经有了很多的科学的系统的认识,但即便如此,仅仅靠健康宣教的效果似乎并不显著。麦当劳、可口可乐依然是欧洲杯乃至奥运会的重要赞助商,他们依然乐此不疲地通过体育竞技向全世界兜售着巨无霸与含糖汽水——这似乎更让人觉得讽刺。
经济杠杆似乎真的有撬动地球的勇气,一些国家地区的政府似乎也总是和这些商业利益集团关系暧昧。
尽管暧昧,但政策杠杆确实能够一定程度影响到产品消费。例如欧美国家对于饮酒以及吸烟的年龄限制,英国对吸烟常所几近苛刻的限定,我国在大众媒体上对于吸烟影像的控制等等,尽管不可能完全杜绝烟酒的销售,但也起到了切实的正面作用——从这个角度上来说,纽约的大杯限购令如出一辙,或许能够一定程度上减缓糖类的消耗。
我国尽管目前人均糖类消费水平仍很低,但也切不可沾沾自喜放松警惕。很显然这样的数据在很多“糖贩子”看来,是具有市场潜力的象征。中国人务必要小心这颗真正的糖衣糖心的健康炮弹!
本文已发表于《中国医学论坛报》烧死甜党的节奏?为了获得足够的糖分 要啃多少甘蔗呀 撸主就这么否定人类对糖分做出的努力了。。。。甜党何在我做菜也不放糖啊,只有吃番茄的时候拌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