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mIy微民网,让世界倾听微民的声音!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主页 > 大杂烩 >

【人民日报海外版 】日本的强盗逻辑:我可以屠城,你不能出声

整理时间:2014-04-15 05:06 热度:°C

【楼主】2014-06-12 11:46

» 日本的强盗逻辑:我可以屠城,你不能出声
    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wb/html/2014-06/12/content_1439837.htm
    
    针对中国将有关南京大屠杀和日军强征慰安妇的一些珍贵历史档案申报世界记忆名录一事,日本内阁官房长官菅义伟6月11日声称日方对此“感到非常遗憾”,已就此向中方提出抗议,并妄称中方申报“基于政治目的”,要求中方撤回申请。菅义伟甚至辩称南京大屠杀“具体遇难人数尚存各种疑问,政府难以作出判断”。对此,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明确表示,中方不接受日方的无理交涉,也不会撤回有关申报。
    
    日本高官如此表态,显然是在说:只许我侵略屠城,不许你发言出声。这分明是日本的强盗逻辑。
    
    南京大屠杀和日本强征慰安妇是人类历史上的黑暗一幕,日军犯下的这些累累罪行铁证如山。中央档案馆、南京侵华日军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等7家档案馆和纪念馆,就南京大屠杀和日军强征慰安妇档案正式联合申报世界记忆名录,所提交的档案都是各家档案馆和纪念馆挑选的最珍贵、最典型、最具有说服力的档案史料,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面对日本历史上令人发指的阴暗面,日本政府不感到非常羞耻,反而对中方真实还原历史的做法感到“非常遗憾”;对于日本二战期间违人道、侵人权、反人类的行为,日本政府不深刻反省,反而质疑中方的申报工作是基于“政治目的”的“炒作”。日方自己不断否认历史,拒不反思历史,却对于中方牢记历史、珍惜和平、捍卫人类尊严的举动提出所谓“抗议”,甚至大言不惭地要求中方“撤回”有关申报。
    
    日方如此强盗逻辑和强盗行径,令人愤慨,却并不出人意料。日本国内否认和美化侵略历史已成为一种潮流,花样不断翻新,上至参拜靖国神社的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下至在靖国神社门前游走的日本右翼分子,蓄意挑战国际公理的底线。日本屡次修改历史教科书,对于中韩等国的抗议置之不理。在美国国会议员于2007和2014年先后提出并审议涉及日军强征慰安妇问题的决议案时,日本政府百般阻挠。在美国洛杉矶准备设置慰安妇像时,十几名日本地方议员竟然组成所谓“抗议设置慰安妇像的全国地方议员会”并前往洛杉矶,向当地政府递交要求拆除雕像的抗议信。
    
    日本何止在侵略历史问题上奉行强盗逻辑。日本把从中国窃取的钓鱼岛称为“日本的固有领土”。安倍把修改和平宪法、突破武器出口三原则、解禁集体自卫权等挑战国际秩序、激化地区局势的举动都归结为“积极和平主义”。安倍政府在历史、领土和安全等问题上屡屡刺激、挑衅邻国,还搞什么牵制中国的“民主安全菱形”,这哪里是“积极和平主义”?分明是对和平的“积极挑衅”。
    
    历史是一面镜子,现实也是一面镜子,国际公理更是一面明镜。日本抗议中方申报世界记忆名录,折射出日本扭曲的历史观,以为靠否认和美化侵略历史就能使日本赢得世人尊重,使日本在世人面前“挺直腰板”做一个“正常国家”。这种心理本身就是扭曲的,既缺乏历史感,又缺乏现实感,以为日本靠着“民主国家”和“发达经济体”这两张招牌就能混迹于世界民族之林。
    
    中国此次申报世界记忆名录并非存心同日本过不去。“以史为鉴,面向未来”一直是中日恢复邦交以来中国对中日关系的基本立场和主张。“历史”和“未来”密不可分,日本如果不能以历史教训为殷鉴,痛定思痛、真诚反省,怎么能重塑日本的民族之魂和国家形象呢?
    
    日本要阻碍历史成为世界记忆,将是徒劳的。与其花心思否认和美化侵略历史,日本不如花工夫反思历史,坚持走和平道路,以免陷入自己编织的强盗逻辑而不能自拔,毁了前程。
    
    (作者为本报特约评论员、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特聘研究员)
    
网友评论2014-06-12 11:47


    事实上,日本至少在国内,已经做到了阻碍历史成为记忆
    
网友评论2014-06-12 11:49


    Reply Post by 竟然有人不爱吃羊肉 (2014-06-12 11:47):
    
    事实上,日本至少在国内,已经做到了阻碍历史成为记忆
    一小群日粉还成不了气候
    
网友评论2014-06-12 11:51


    Reply Post by 鹰击千里 (2014-06-12 11:49):
    
    一小群日粉还成不了气候
    看央视报道,很严重啊,受访的几个青年人都说没听说过南京大屠杀
    


网友评论2014-06-12 11:54


    Reply to Reply Post by 竟然有人不爱吃羊肉 (2014-06-12 11:51)
    一个新闻可以根据需求任意变化的……采访者只想要大家看到他想让大家看的东西而已
    
网友评论2014-06-12 11:56


    Reply Post by quiqui (2014-06-12 11:54):
    
    Reply to Reply Post by 竟然有人不爱吃羊肉 (2014-06-12 11:51)
    一个新闻可以根据需求任意变化的……采访者只想要大家看到他想让大家看的东西而已
    转进美如画
    
网友评论2014-06-12 11:57


    Reply Post by quiqui (2014-06-12 11:54):
    
    一个新闻可以根据需求任意变化的……采访者只想要大家看到他想让大家看的东西而已
    
    
    你想说什么。。
    


网友评论2014-06-12 11:58


    历史书的作用,那是没的说
    
网友评论2014-06-12 11:59


    屠杀肯定是没法洗的,但是300000这个数字实在是太不严谨了。
    
网友评论2014-06-12 12:00


    Reply to Reply Post by wind_ow (2014-06-12 11:59)
    
    来来来,你给个严谨的数字呗
    
网友评论2014-06-12 12:02


    Reply Post by 崖角 (2014-06-12 12:00):
    
    Reply to Reply Post by wind_ow (2014-06-12 11:59)
    
    来来来,你给个严谨的数字呗
    
    这是政府的任务
    
网友评论2014-06-12 12:05


    Reply Post by wind_ow (2014-06-12 11:59):
    
    屠杀肯定是没法洗的,但是300000这个数字实在是太不严谨了。当然不是整数,而是还多
    
网友评论2014-06-12 12:05


    Reply Post by wind_ow (2014-06-12 12:02):
    
    这是政府的任务
    
    政府给了30W这个数字,你说不严谨,要你给个严谨的,你说这是政府的任务。。
    这还辩个毛线啊,已经无敌了好么。。
    
网友评论2014-06-12 12:05


    Reply Post by wind_ow (2014-06-12 11:59):
    屠杀肯定是没法洗的,但是300000这个数字实在是太不严谨了。
    只可能少,不可能多,所以现在都说至少三十万或者三十万以上
    
网友评论2014-06-12 12:06


    Reply Post by vanmercury (2014-06-12 12:05):
    
    只可能少,不可能多,所以现在都说至少三十万或者三十万以上
    
    如果多的话是多多少,没法调查吗?如果没法调查的话,那三十万这个数字又是怎么得到的
    
网友评论2014-06-12 12:07


    Reply Post by cshaoaa11 (2014-06-12 12:05):
    
    政府给了30W这个数字,你说不严谨,要你给个严谨的,你说这是政府的任务。。
    这还辩个毛线啊,已经无敌了好么。。
    
    政府应该深入调查,具体数字是多少,而不是像这样化零为整的给个300000
    
网友评论2014-06-12 12:08


    Reply Post by wind_ow (2014-06-12 11:59):
    
    屠杀肯定是没法洗的,但是300000这个数字实在是太不严谨了。
    
    为什么说不严谨呢,给不了干货,最少给靠谱理由吧?
    
    打政府两个字完事?
    
网友评论2014-06-12 12:10


    要是政府说315874人,又会说,怎么能统计这么清楚的,肯定是编的
    
    简直是立于不败之地嘛
    
网友评论2014-06-12 12:10


    Reply Post by 醒醒、该吃午饭了! (2014-06-12 12:08):
    
    为什么说不严谨呢,给不了干货,最少给靠谱理由吧?
    
    打政府两个字完事?
    
    一场屠杀就正好死了30万这个整数?就国情来说也许无法确认到个位数,但至少在数字方面应该尽可能的精确。
    


网友评论2014-06-12 12:10


    这种“质疑”方式你们第一次见?
    

    
    
    

关于网站 | 网站声明 | 用户反馈 | 合作伙伴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2年2月8日 苏ICP备12030052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