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2013-01-08 19:53
» 今年以来,全国平均气温创近28年来最低。每到冬天,南方集中供暖的呼声便高涨起来,今年尤甚。地虽分南北,人并无不同,为何北方人家有暖气,时时如春,政府还有补贴;南方人就得忍着、或者自己想办法?可反过来,南方一定要走北方的老路吗?若也集中供暖,能源支撑得起吗?本报推出系列调查,今天是第一篇。南方气温也很低今年以来,全国平均气温创近28年来最低。中央气象台预计,8日起,我国南方地区将再次迎来大范围雨雪天气。南方究竟有多冷?1月6日,本报记者分赴上海、南京、杭州、合肥、南昌、武汉、长沙、重庆、成都、贵阳等南方10个城市,携带温度计,就户外、无采暖家庭、自采暖家庭、集中供暖小区、大型商场、省(市)政府大楼等处气温进行实地测量。多数土生土长的上海人,每年最痛恨的就是冬天:少阳光、多湿冷,要忍受从12月到次年3月的长达130天左右的冬季。而今年一开年,杭州市民就在连日雨雪中度过,气温一再被拉低,最低气温达到零下4至6摄氏度。而且,南方雨雪天典型的“湿冷”,滋味比北方同样温度下的天气要难熬许多。这种情况,也是千里之外贵阳的真实写照。贵阳的冬季,虽然气温跟北方相比不是很低,0摄氏度以下的时间不长,但由于贵阳气候湿度较大,每逢冬季,寒风沁骨,十分阴冷。元旦前后,贵州遭受大范围强降温天气过程。行走在贵阳市的大街小巷,身穿羽绒服,头戴耳罩,脚踩雪地靴的行人比比皆是。记者在成都调查时也发现,仅从数字来看,成都的室内温度不算特别低,但是成都的湿度很大,人们会感到格外阴冷。1月6日早7时40分,重庆主城天气阴沉,记者在主城区用酒精气温计测得的室外温度为5摄氏度,感觉到明显的哈气雾化现象。而在长沙,进入一月份以来,室外气温一直走低,商场成为温度最高的地点。商场内的气温让人感觉仿佛到了另外一个季节。没有供暖受煎熬1月6日南京气温3摄氏度。下关区新民路一处低矮平房,80多岁的孙秀兰正穿着厚厚的棉袄,坐在门口烤火。这个特别寒冷的冬天,对于这位老人,显得特别难熬。初到武汉的方先生,在家里不管是吃饭还是看电视都穿着羽绒服,这让原本就发福的他看起来更加臃肿。“在外边穿多少衣服,在家里就得穿多少,有时甚至要穿得更多。”方先生跺着脚说,武汉的冷,掺了一分湿气,刺骨、钻心,穿再多的衣服也难以忍受。在上海,很多居民陷入两难:开空调,每个月用电量至少四五百度,要知道上海阶梯电价第一档的标准只有1560度,一个冬季下来全年额度就没了;不开空调,只能“佝头缩颈”,全副武装。对不少杭州居民来说,从冰冷的室外回到同样冰冷的家中,羽绒外衣不敢脱。即使打开空调、电暖气,也得等很久才有点热气。常常是空调开了一晚上,室内气温上升不了几度,越到晚上越觉手脚发凉。在合肥,很多居民表示合肥的冬天很难熬,洗澡和起床都意味着严峻的挑战。在南昌市市民徐萍家里,记者看到客厅1台落地空调,三间卧室各一个挂式空调;此外还有电暖气和热水袋。家里人都要穿厚厚的棉衣,与在室外的穿衣相同。家里客厅空调平时不开,只有特别冷或者来客人的时候才开,一般坐在小型电暖器旁边取暖。居民呼吁集中供暖在杭州本地网上论坛,渴望集中供暖的声音不在少数:“杭州若采用无污染的天然气供热,且价格相宜,老百姓当然双手双脚欢迎”,“取暖费也不算贵呀,比用电要便宜。再说集中供暖每个房间都很暖和,不像空调只有一对一”。在合肥,集中供暖得到了大家的支持。很多从北方来到合肥工作和生活的人们大呼南方的冬天太冷,呼吁尽快进行室内集中供暖。在贵阳,不少居民反映,一到冬季,家里电费急剧上升,大多数都是用电器取暖所致。居民希望能提供集中供暖设施,这样既安全省电,又能解决冬季室内取暖问题。在南京,对于像孙秀兰这样的低收入家庭来说,没有空调,开不起电暖气,御寒的方式显得比较原始:白天烤火,晚上用热水袋。不管是否采取集中供暖,政府仍要考虑这个寒冬中享受不到温暖的家庭。集中供暖在南方城市中也有初步尝试,让居民获益。南昌满庭春小区是市区少有的实现了集中供暖的居民小区。记者刚到居民徐春妹家屋门口,一股热气扑面而来,屋里坐了一小会儿就觉得全身发热,要脱掉厚厚的羽绒服。该小区利用浅层地热资源实现了集中供暖,全天24小时为居民供暖。这个冬天以来,为期近两个月的供暖,按每平方米5元收取暖费,徐春妹家支出420.40元。“屋里现在好暖和,过冬比原来真是舒服多了,没有想到我们也享受到了暖气!”徐春妹老伴高兴地说。
网友评论2013-01-08 19:54
成都省市政府大楼9度很难相信
网友评论2013-01-08 19:55
这么分组有什么意义?重点真的是在温度上吗?
网友评论2013-01-08 19:55
这是第几个帖子了 = =
网友评论2013-01-08 19:56
我实在想不通这篇新闻的意义是什么
网友评论2013-01-08 19:59
温度低就叫良心?
网友评论2013-01-08 20:00
不知道这个调查有啥意义,政府大楼大多是开了中央空调的,也有制度明确节能标准,成都这边是不能高于19度。标黑无采暖家庭和政府大楼是什么意思?
网友评论2013-01-08 20:02
“什么?!***竟然有(没有)集中供暖的小区!?”
网友评论2013-01-08 20:04
怎么不统计报社多少度?
网友评论2013-01-08 20:07
其实,如果把政府大楼的温度换成当地屋内湿度(无祛湿设备)的话这个报道其实还算是一个很不错的,可以用来作为南方也同样需要供暖的作证然而倒是记者的画蛇添足,显得不伦不类
网友评论2013-01-08 20:07
拿公司和家里来比,没可比性啊我在办公室空调也是全开,家里嘛。。。
网友评论2013-01-08 20:09
贵州那个让我想起那几个憋死的小孩啊 朱门狗肉臭 路有冻死骨啊
网友评论2013-01-08 20:09
在成都读4年大学,目前在合肥工作的表示,这两个地方的冬天就是渣渣-------发自NOKIA RM-822_apac_prc_204上的
微民网Brush for WP7
网友评论2013-01-08 20:10
公家的当然随便开了...人走了也开着比较普遍公司的不行,人走了开着除非老板不想继续开公司了。另外很多公司貌似都没有的空调吧,热就熬着冷就扛着
网友评论2013-01-08 20:14
南方要搞集中供暖的话,不外乎这些问题:1)热源从何而来?居民小区附近是否有工厂余热?另起锅炉的话未必消费得起。2)满城铺设热水管道,房屋改造,城市是否吃得消这么折腾?能搞定这些问题自然可以弄……打嘴炮没意思的,今上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其实一个取暖器就好了啦……
网友评论2013-01-08 20:19
这个新闻的导向真的有问题…人家政府大楼开个中央空调怎么了,大部分室内对外的机构,不管是商城还是餐厅还是公司,都是这个温度的,这个记者搞这个标题就是想把话题往哪边引吧这样的记者就处罚,宣传部现在就新闻的导向监管实在不行
网友评论2013-01-08 20:19
Post by 重懿 (2013-01-08 20:10)你不知道你“比较普遍”是如何得来的,你肯定做了很多调查,要么就是为了黑,脑子都不要了,好像单位不用交电费那样我原来当过老师,也算“公家”吧,妈的,连用复印纸都计较,用多了都要挨领导JJYY。
网友评论2013-01-08 20:25
尼玛的,开一个书房空调就第三档电价了,不然冷死,上海的。电视里还喜报,只有10%家庭超过第三档电价,90%家庭无影响善恶终有报!!!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网友评论2013-01-08 20:26
这也可以黑,我无语了,现在稍微靠谱的单位还有不开空调的吗?政府一般都是中央空调,难道不给人开吗
网友评论2013-01-08 20:28
这个新闻的导向真的有问题…人家政府大楼开个中央空调怎么了,大部分室内对外的机构,不管是商城还是餐厅还是公司,都是这个温度的,这个记者搞这个标题就是想把话题往哪边引吧这样的记者就处罚,宣传部现在就新闻的导向监管实在不行人家就是报道下事实,有没有新闻价值大众会有自己的判断。这样就处罚,那才是落人话柄。你当宣传部管事的都这智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