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都在讨论浙江某市的某项目污染问题,楼主也来凑个热闹,聊聊自己了解的关于环保的一些初级知识。
首先是我们国家关于项目环保验收的流程,具体如下:项目立项——环评——试生产——验收。
项目立项:此阶段基本没怎么参与过,所以不多做介绍,基本就是环保、工商、规划等部门的一个初步意见,就是同不同意引入这个项目,一些小项目基本没这个阶段;
环评:这个国家是有立法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规定了所有生产性的企业都要做环评,那什么是环评呢,简单讲就是项目开工建设前项目对周边环境或周边环境对本项目的影响,以及该影响是否在可接受范围内。环评单位有权否决建设项目。当然,实际操作起来就是扯蛋。
这边要着重强调几点:
1、环评是由建设单位出资,找有国家认定资质的企业(多是研究院或高校)来编写的,其当初的目的就是将这部分权力从政府部门中分离出去,以防止权力过分集中。政府部门是审批单位。当初的设想不错,不过现在的情况是审批的权力还是在政府部门,所以还是政府说了算。环境是个大科目,要做好环保审批,知识面要非常广,而我们政府部门办事人员的素质实在是....上海为例,某区环评审批窗口,5~6名工作人员中只有一名公务员,另外几名学历都不是全日制大学的。上海尚且如此,其他地区那更是。。。。
2、环评市场现在很混乱,上海为例,国家认定有资质的单位一共30来家,但是挂牌的估计能有100多家,大多都是挂牌单位,注册个咨询公司,租个办公室,借个资质,招聘几个大学生就开工了,所以很多单位几乎没有底限。这几年好一些,因为国家现在对有证机构审核比较严格,但借资质的事情还是多如牛毛。在这种情况下,环评单位原来的项目否决权,就消失殆尽了。
3、由于环评的审批权利仍在政府这里,所以现在的环评单位很多都是环保局退休职工,亲戚混杂其中,审批单位在这方面也有很明显的倾向性。指定不敢说,倾向某个或某几个环评单位,那是拖拖的。试生产就是项目建设完成后,投入的试运营期间的申请,试生产结束后会有一次环境监测,然后再进行最后的环保验收。
这里又提到了监测,检测目前分为几种:1、政府部门环境监测站的监测;2、国家认定资质的单位机构的监测;3、企业单位的自测。
这里面有什么区别呢,环境监测站的数据最权威,所有场合都认可,在上海而言,这个监测也相对最严格;监测单位的监测由于是企业买单,所以数据可信度不高,在某些场合是不作为参考的;而建设单位自己的测试数据只能内部使用参考。
很多人提到了监测,那监测现在有些什么问题?
1、监测数据的不可靠性,监测这个东西,也不是说作假,监测方式上的一点小动作就可以让数据有很大的偏差,所以可靠性是比较差的;
2、企业的“随机应变”这就是目前最大的问题,环评中,理论数据的成立都是建立在污染物处理设备的有效运转情况下的,而很多单位的环保设备都形同虚设,当外部审核或者政府部门监测时再打开,或者见到监管部门出现时,人为的减少生产量就可以达到数据达标的效果,这样的话,政府部门即使是突击检查,也很难抓到企业现行;
3、惩罚力度,目前监测中最靠谱的就是在线监测了,就是在污染排放口建立24小时监测的探头,然后数据传送到监测站或环保局,这样的情况下,你要作假,就只能不从排放口排放污染物,在这种情况下,国家的惩罚力度有限,所以不少企业铤而走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