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 【我来洗白袁世凯·洗白袁世凯双弹齐发】 《袁世凯称帝是又一次激进的中央集权》《【读后感】君主制是为了避免最坏的政体》
整理时间:2014-01-08 23:45 来源:www.vimiy.com 作者:编辑 点击:次
【楼主】 2014-01-04 23:50
» 《袁世凯称帝是又一次激进的中央集权》《君主制是为了避免最坏的政体》
http://cul.sina.cn/?sa=d68281t674v2357&cid=2043&pwt=all&vt=4
本文摘自《近代史上的鸡零狗碎》 作者:张鸣 出版社:陕西人民出版社
袁世凯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是有名的反面形象——白脸。不过,跟那些历史上同样的反面形象昏君奸臣不同,他的脸之所以变白,并不是因为他有多么昏暴,挖了忠良的心肝下酒,宠了多少心肠特坏的女人 ,或者是说了什么我死之后管他洪水滔天之类的浑话。仅仅是因为他要当皇帝,准备了洪宪帝制以及两套龙袍,逼前清的小皇帝溥仪让出了三大殿,预备登基。换言之,袁世凯之所以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主要是因为他开历史的倒车,跟长期以来人们公认的进化论开玩笑,违反了历史进步的直线行进律。
由此,袁世凯皇帝梦的破灭,成全了历史进化论,没有让政治的现代性的进程倒退,也造就了一个经久不衰的神话:即,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深入人心,复辟和倒退注定要失败。 然而,袁世凯成全了进化论,但历史却并不如此宽宏,多少年之后,至少某些明眼人突然发现,即使在21世纪的今天,被辛亥革命赶下台的皇帝,也并没有真的从人们心中消失。于是忙着回过头来看历史,一时间,有关袁世凯和孙中山的话题又热了起来,连一向热衷于炮制皇帝戏的电视界,也推出了《走向共和》,让孙、袁这对冤家大放其电。美籍华人学者唐德刚的新作《袁氏当国》在国内出版,应该也是回应有心人回头看的一个不小的热闹。
我最早接触唐德刚的文字,还是在20世纪80年代的初期,凑巧在一本所谓内部出版的《胡适哲学思想资料选》里,看到有唐编辑的胡适口述史。说实在的,那口述史正文其实平平,了无胜意,倒是唐德刚那夹叙夹议的注释,很是引人入胜。唐氏的文字不惟老辣,而且透着过来人似的透彻,如老吏断狱,往往一语揭破迷局。可惜的是,眼下摆在我案头的这本唐氏的新作,却如放了太多年头的腊肉,虽然还是腊肉,却少了一点应有的风味。
可以看得出,作者对袁世凯和孙中山都怀有历史学家特有的温情,立足处也相当中立,没有国共人士所特有的立场。不过,可能是作者只是将一些随手的札记连缀成篇,深度的思考不足;也许是当年过多的口述史的整理,不经意间被传主的意见所左右,总之,《袁氏当国》只有片段的精彩,比如关于“二十一条”的交涉,关于当年民国政府顾问古德诺,关于国民党二次革命等,都还能找到唐氏当年文字的风韵,尤其说到民国北洋时期办外交的“专业人士”何以成了不倒翁的那段文字,真是爱煞个人。然而,通篇看去,这样的文字在全书中并不多见,相反,我们在书中看到了不少的游移,不少的武断,甚至还有一些掺杂着大路货资料的老生常谈。 袁世凯复辟是一出悲剧,正因为这出悲剧,中国陷入了几十年的军阀混战。考究其原因,唐氏没有像西方著作那样直接点明,但事实上列出两大理由,一是制度设计的扞格及制度与人的冲突,二是袁世凯本人思想境界之旧。此论固然突破了过去仅仅在袁氏个人品质道德上转、围绕着“皇帝梦”三字做文章的窠臼,但依然有说不清道不明的嫌疑。
先说制度问题。辛亥革命一开始建立的政权性质是美国式的总统制,总统直接领导内阁。这是当时中国先进分子的共识,认为美国制度是最先进的,而中国学西方就要“法乎其上”,所以,一上手就是大总统云云,中国的华盛顿云云。然而,待到将政权交给袁世凯之际,为了牵制这个枭雄,同是这些先进分子控制的临时参议院又将美国式的总统制改成内阁制(实际上是法国式的半总统制),总统和内阁之间,加了个总理,由总理负责领导内阁。唐氏由此得出结论,认为这种制度转换,是革命党人想要“虚君”,而袁世凯根本不想做虚君,“政治矛盾要用枪杆解决,民国因此逐渐变成军阀的天下了”。
不错,当时的革命党人,的确在制度设计上欠考虑,他们一方面对西方制度有着近乎神圣的迷信,像当时的名记者黄远庸说的那样,幻想着只要民主共和的旗帜挂在城头,中国就可以立马改变了模样。但是另一方面,他们又缺乏对民主制度的虔信,只是把这种制度当成工具,甚至看成可以和中国古老的权力技术嫁接起来的工具。所以,怪事就出来了:彻底地学习西方的旗帜下的革命政府,不仅随意地以政府法令的方式侵夺公民权利(比如剪辫),而且可以在旬月之内,随意改变政体。然而,革命党人的错误并不足以导致袁氏最终的帝制自为,跟后来的军阀混战更是没有直接的关系。
唐德刚先生不是考证过了吗?宋教仁被刺案最终跟袁世凯并没有直接联系,袁跟宋案的关系更可能像后来的蒋经国跟江南案的关系一样,是手下的过于忠实之徒将马屁拍到马腿上的结果。而国民党的二次革命,不也是革命党人自己先打的第一枪,而且连蔡锷都对此表示声讨吗(实际上许多革命党人也对此不以为然,三督之中,广东的胡汉民和湖南的谭延闿实际上都是被迫参加的)?是国民党人自己破坏了宋案法律解决的可能,既然如此,袁世凯有必要跟革命党人一般见识,毁掉自己的合法性基础吗?事实上,第一届国会选举上国民党的大胜,很难说一定刺激和威胁到了袁世凯的地位。因为我们看到当时大权在握的袁世凯,对于国会选举,并没有动用他的行政和军事资源进行干预,一任国民党高歌猛进(事实上,这种干预在那个年代是非常容易的,后来的段祺瑞在资源远不如袁世凯的情况下,还成功地操纵了一次“安福国会”),而且,就当时而言,连宋教仁自己也清楚,就算是由国民党组阁,当时的政体也是法国式的半总统制,总统依然是强势,大选的胜利,距离威胁袁大总统的宝座还远着呢。更何况,当时的国民党诸巨头——孙、黄、宋等人,或者沉迷于修20万公里铁路,或者沉迷于宪政,头脑里有没有夺权的概念都很难说。
退一万步说,就算是国民党的“抢班夺权”行为刺激了袁世凯,那么经过一系列成功的政治和军事运作,袁世凯不仅消弭了国民党的势力,也消灭了原来对他的种种制度上的限制,甚至成功地赢得了舆论的同情,有什么必要非要一步步走到帝制的火炉上呢?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当最终袁世凯帝制自为的时候,他已经成了事实上的皇帝,不仅是终身总统,而且还可以传子(指定下届总统),就算袁世凯是个超级的野心家,皇帝的名位对他真的就那么重要吗?富有政治经验、老于世故的他,难道看不出这里的政治风险吗?为了一个虚名而去冒险,像个“当代曹操”的作为吗? 当然,对此,唐氏还有另外一种解释,那就是袁世凯的思想旧,满脑子都是中国传统的统治术。这一点,相信熟读《资治通鉴》的唐德刚先生,特别有感觉。
的确,袁世凯的所作所为,怎么看都有古代权术的影子,唱了很多看似高明的老调子,玩了些许其实并不高明的小伎俩。唐德刚采访过的顾维钧(当时做过袁世凯的英文秘书)也认为,袁世凯根本没有对民主制度的基本信仰。当然,袁世凯从教育背景来看,的确比孙中山要旧些,但这个背景的差异,并不意味着袁世凯必然头脑冬烘,不会赞同向西方学习。唐氏自己也说,在清末新政的时候,袁世凯是个相当新的人物。其实,当时的袁世凯岂止“新”,他可以说是新政的关键,新政以全面学习西方为目标的改革,在军事、警察、邮政、司法、行政和教育等诸方面,都有他至关重要的作用。
事实上,当时的他,甚至跟立宪派也有密切的联系,清朝的预备立宪,如果没有他这样的重臣推动,肯定不会那么快。从那时起,他的夹袋中就已经储备了一干受过西方教育的人才,其学识和对西方政治的认识,并不逊于革命党人。退一步,如果非要说袁世凯思想旧,那么二次革命失败后的孙中山旧不旧呢?当时的袁世凯不过是在抓权揽权集权,但民国的各项改革比如司法、行政、警务、税收等仍然在一板一眼地进行,绝不含糊。可孙中山却执意要将一个原本已经很有西方政党色彩的国民党,改造成帮会式的中华革命党,所有党员分出等级,都要对他绝对效忠,还要打指模宣誓。这一套,唐氏说是来自基督教的仪式,错了,那是孙中山当年在檀香山致公堂(洪门)做洪棍时学来的,不信,可以查查洪门的《海底》。唐德刚先生说此时的孙、袁是一枚硬币的两面,还是不对,其实是一面,只是孙中山走得更远,一头扎到极端专制的黑社会去了。
无论古今中外,凡是一个国家大的政治举措和制度的变革,背后必有当局者对情势的考量,主观的因素往往只起次要的作用。晚清以降,由湘、淮军兴起导致的地方主义愈演愈烈,政治格局上的朝小野大,内轻外重,地方势力坐大的局面已非一日。辛亥革命之所以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西太后去世后朝廷的满族新贵,不惟成立皇族内阁,开罪了立宪派,还贸然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地方势力,结果得罪了包括袁世凯在内的地方势力,导致众叛亲离的结果。群龙无首的武昌起义革命士兵,只是在恰当的时机,点着了本该燃烧的干柴。而辛亥以后,地方主义更加不可遏止,各地当权者,无论新旧,都是据地自雄的军阀。孙中山号称是独立各省拥戴的大总统,但没有一个省给他一分钱。连政府的开张费用,都是那个当了状元不做官的张謇借来的。赶走国民党人,唐德刚先生说是袁世凯在削藩,但是实际上是削了弱藩换上了强藩,龙济光、张勋、李纯甚至袁世凯最得力的大将冯国璋,占了国民党人的地盘之后,都不太听招呼了。二次革命后,看起来大获全胜的袁世凯,实际上面对的是一个五代十国的局面,连昔日言听计从的北洋诸将,此时都成骄兵悍将,不仅不听政令,甚至连上解款也日益含糊起来。所以,我们才看到了一系列的变革,什么废督,什么虚省设道,什么文官政治,甚至包括设立将帅团,统统都是冲地方的大小军阀去的。然而,这种与虎谋皮的举措,具体实行起来,不用说是障碍重重,推行得很是艰难。在这时候,显然袁世凯想起了当年在大清国的情景,皇帝的权威之重,即使像他这样权倾朝野、盘根错节的人物,想要拿掉,一纸诏书也就搞定。到了这个时候,某些谋士自以为聪明的鼓噪也就听得进去了,而来自大洋彼岸的政治学权威的理论,则恰逢其时地成了让火烧得更旺的东风(借东风的恰是那个坚持宪政的宋教仁,是他聘的古德诺)。从某种意义上说,袁世凯的洪宪帝制,实际上是又一次激进的中央集权运动,在这场运动里,皇帝不仅仅是一种名号,而是一种可以重树政治权威的架构,一种古老但曾经行之有效的意识形态。显然,这场运动跟清末那些少不更事的满族权贵发起的运动一样,以惨败而告终。
谙于权术的袁世凯,显然既迷惑于昔日帝制权威的幻象,又迷惑于社会上一般人对民国的反感。他忘了帝制权威已经被辛亥革命给打碎了,再度重建不仅需要时日,而且要有强大的武力作为背景(而此时连他的嫡系武力都不听招呼了)。他更忘了,那些散在各地的骄兵悍将,正苦于没有借口来反抗他重树中央权威的举措,而袁世凯的称帝之举,恰好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大举反叛的合法借口,在历史进化论尚未破产的时候,这种借口显得是那么地堂堂正正。如果蔡锷不起兵,或许袁世凯还可以拖些日子,只要蔡锷举起了讨袁的旗帜,那么袁世凯的众叛亲离就会是必然的结果。大名鼎鼎的蔡将军,其实也不过是那个恰好点了一堆本该烧起来的干柴的人。说实在的,蔡锷那三千缺枪少弹的讨袁军能有多大力量?真正致袁世凯死命的,恰是他自己曾经十分效忠的部下。
袁世凯遗臭万年了,连十分旷达的唐德刚先生,都拿他的称帝之举,跟汪精卫的叛国当汉奸相类比,说他们一失足成千古恨,“卿本佳人,奈何做贼”?然而,细想想,这两个人其实不一样,袁世凯并没有违反民族大义,卖国当汉奸。他的所作所为,只是不恰当地进行了一次政治体制的改革,开了惯常所谓的倒车而已,而且这个所谓的倒车,退得实际上也有限,绝非像后来人们批判的那样,退到清朝新政之前去,他的帝制不过是君主立宪而已。以今天的眼光观之,其实古德诺的说法并没有错,在那个时代,君主立宪和民主共和制度并无优劣之分,关键看国情合适不合适。尽管如此,袁世凯还是遗臭万年了,甚至比当了汉奸的汪精卫还要臭。这里,袁氏的臭,既有后来的主政者为树立孙中山而做反衬的意识形态需要,也出于历史进化论的强大拉动,当然,这也是一种意识形态,而且是国共两党所共同接受的意识形态。人们宁愿相信,历史只能向前走,不能哪怕稍微后退一点,而这个前进的方向,则是由西方现代史所规定的。离君主越远的制度,就越先进,革命越彻底的制度也越进步,而先进和进步是不能违抗的,否则就是反动,凡是反动的人,跟汉奸卖国贼也就相差无几了。袁世凯的悲剧,其实并不只是他个人的悲剧,也是中国的悲剧。时间离袁世凯的悲剧,已经过去快百年了,如果还没有人费心考察一下,历史是否真的是按进化论画的直线行进的,那可就是出上演近百年的悲剧了。
另一篇洗白袁世凯的文章:
君主制是为了避免最坏的政体
最近读了篇文章《最坏的政体:古德诺的隐匿命题以及解读》,原文颇长,主要是剖析古德诺这个西方近代宪法专家关于中国政治体制的理论及思想。
我简明扼要来给大家简要介绍下其主要观点。
先来说说古德诺,袁世凯的宪法顾问,在当时的西方学术界属于泰山北斗级别,在1915年为袁世凯写了篇备忘录《共和与君主论》,得出君主制比共和制更适合中国这个结论,成为袁世凯复辟的理论基础,被称作开历史的倒车,而长期受到批判。
百度百科上对古德诺关于涉及到中国部分思想和作为的评价则是:“幻想”政治强人才能收拾中国1911年之后的局面。
首先,我们先明确一下,古德诺关于共和与君主的最大区别的认定:那就是政权轮替的问题。共和与君主最大和最具标志性的区别就是:君主是国家政治权力世袭罔替,共和制则是轮流坐庄。
古德诺在《共和与君主论》列举了两组对比的例子,一是英法美,一是拉美国家。
他认为英国成功立宪是因为英国有良好的公共教育以及循序渐进的政治训练。(英国选举制从早期具备选举权人数仅占成年人口不足5%到20世纪中叶才真正实现一人一票制度,经历了数百年时间)
美国脱胎于英国,且独立前已经长期自治,民众也具备较高的政治素养。
法国则是更为复杂,君主制和共和制长期反复出现,法国大革命自从1789年爆发到1875年第三共和国宪法确立,其中经过波旁王朝复辟,拿破仑帝制,七月王朝,法兰西第二帝国的反复折腾,最后才摆脱了君主制。而法国人正是在这长达80年得时间内,逐渐确立了共和。(当然,当时法国的公共教育也在世界上属于先进水平)
古德诺的反例子,则是以拉美国家,尤其是墨西哥为例。
1911年独裁统治墨西哥长达30年的迪亚斯被推翻,随即墨西哥陷入混乱的内战,而这场内战直到1929年才平息。(还好古德诺活到了1936年看到了结局)
拉美国家在独立之初便施行共和制,而实际上却是长期处在军事强人独裁统治之下,而军事强人死后,因为无法实现政权平稳过渡,而往往出现大小军阀林立的问题。
他认为这是因为拉美国家民众缺乏足够的公共教育和政治训练的原因。
所以他得出了袁世凯想要的结论:君主制对中国而言,要优于共和制。
对《共和与君主论》的研读到此,基本是一个对于稍稍受过教育的中国人都知道的理论,如严复所说:民智未开。
关于君主制还是共和制的论述,仅仅停留在民智开不开的问题上,这已经是一个被讨论烂了的话题。
但是《最坏的政体:古德诺的隐匿命题以及解读》的原文作者认为古德诺的《共和与君主论》隐藏着一个更深层次的命题:如果共和制下权利轮替问题得不到一个被社会民众公认的解决方案,共和制必然滑向一个国家最糟糕的情况:军阀混战。
相比共和制度,君主制度具备一个依靠血缘关系的,更加完整的、确定的、变数更少的权利继承/轮替方案。而自从人类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以来,绝大部分时间都是采用君主制,而共和制等于是让民众尝试一种全新的政治制度。仓促的共和制,必然带来因权利轮替问题的不确定性带来的社会混乱。
此时应该会有人提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共和制。而实际上,古希腊城邦时代,存在寡头政治与民主制的反复争夺中,最后统一在马其顿君主制王朝下。而古罗马则是一步一步的成为了君主制帝国。
也就是说,古德诺的“君主制优于共和制”这个观点的一个重要理论支柱就是:君主制相对共和制度更容易避免军阀混战。
《最坏的政体:古德诺的隐匿命题以及解读》原文引用1915年古德诺在《中国的改革》的论述:
“除非一个强有力得中央政府得以确立,政治上的分裂就很有可能出现,而许多的小专制者将因此登场。”
古德诺扮演着一个政治先知的角色,不幸言中了袁世凯死后的中国。
虽然古德诺认为对中国而言君主制优于共和制,但并不代表古德诺支持君主复辟。实际上古德诺在《共和与君主论》的原文是有一段附论的。
他认为复辟中国君主制必须有3个条件:
1,中国人及外国列强不反对;
2,君主制除非有100%的把握能够一试就灵;
3,必须是立宪君主制而非绝对君主制。
古德诺表示,中国是否具备这3个复辟君主制的条件,必须由中国人自己判断,而非他这个外国顾问。
实际上在古德诺的其他文章上就表示过,君主制的确立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
现在反过来看袁世凯,他属于典型的操之过急。
拿破仑三世称帝之前,做了多年的法兰西第二共和国总统,称帝是确认剪除了主要政敌之后的行为。
古罗马帝国第一任皇帝奥古斯都一直都保留着第一公民的称号,罗马帝国直到灭亡,它真正的正式国名字依旧是“罗马共和国”。
袁世凯急于称帝的一个主要原因之一是为了所谓的冲喜延寿,是因为当时袁家男丁基本很少活过60岁,他当时又被肾结石的病情困扰;从这里又可以看出迷信的袁世凯实质上依旧是一个无法承受领导中国前进重任的旧式官僚,虽然他相比他的同僚们更为先进。(当然,君主制在当时确实一种不可多得的凝聚国家向心力的政治资源,这是另外一个袁世凯称帝的主要原因,不过这些不是本文重点,为避免偏题不再展开。)
古德诺作为一个学术上的权威,始终认为没有普遍正确的标准,每个国家必然有其特殊性。
在他的《中国的改革》一文上有这样的论述:
中国的问题是一种中国问题。它的解决方案不应当是简单地复制欧洲,而应如下,虽然可能受到欧洲理念的影响,中国问题的解决却必须基于中国传统和历史而得到审慎和缓慢的推进,其方式应当符合中国生活的特殊性。
网友评论 2014-01-05 01:05
多亏了袁世凯称帝,不然皿煮的中国更多灾多难!
网友评论 2014-01-05 02:57
写得不错。
理论方面的论述。
网友评论 2014-01-05 10:00
总结一下就是中国只能实行中央集权制,要不就会四分五裂。
网友评论 2014-01-05 10:38
Reply Post by RFA (发表于:2014-01-05 10:00):
总结一下就是中国只能实行中央集权制,要不就会四分五裂。
确切的讲,要加一个在当时的普遍社会环境下。
因为那个时候中国人对共和制并没有深刻理解。
连孙中山在二次革命后都有追随者按手印,对他个人宣誓效忠,这种做法点都不共和,本质上是和袁称帝是同一种性质的行为。
黄兴也因此和孙闹翻。
网友评论 2014-01-05 10:45
Reply Post by castilla (2014-01-05 10:38):
确切的讲,要加一个在当时的普遍社会环境下。
因为那个时候中国人对共和制并没有深刻理解。
连孙中山在二次革命后都有追随者按手印,对他个人宣誓效忠,这种做法点都不共和,本质上是和袁称帝是同一种性质的行为。
黄兴也因此和孙闹翻。就是人口素质问题。
网友评论 2014-01-05 11:13
中国有句古话,天高皇帝远,如果不中央集权,大天朝必乱
至于袁世凯,只是一个为了当皇帝而当皇帝的人罢了
网友评论 2014-01-05 11:19
袁世凯在大马桶声望至少崇敬
网友评论 2014-01-05 11:21
中央集权必然是开历史的倒车。如果这点都认识不清,根本连讨论的必要都没有了。
另外,袁世凯他何德何能做皇帝?他算个吊,甲午战争前夕,他明知形势不对从朝鲜跑路,是对国家不忠;满清对他有恩重如山,他却出卖满清皇帝,是为不义。这种厚颜无耻,为国家为民族做不出半点贡献的土包政客,也只有现在同样寡廉鲜耻无下限的知识分子才会给他公然洗地。不要脸。
网友评论 2014-01-05 11:39
Reply Post by 听风追雨辰 (发表于:2014-01-05 11:21):
中央集权必然是开历史的倒车。如果这点都认识不清,根本连讨论的必要都没有了。
另外,袁世凯他何德何能做皇帝?他算个吊,甲午战争前夕,他明知形势不对从朝鲜跑路,是对国家不忠;满清对他有恩重如山,他却出卖满清皇帝,是为不义。这种厚颜无耻,为国家为民族做不出半点贡献的土包政客,也只有现在同样寡廉鲜耻无下限的知识分子才会给他公然洗地。不要脸。
中央集权是开历史倒车?
恕我孤陋,请指教?
网友评论 2014-01-05 12:24
Reply Post by 听风追雨辰 (2014-01-05 11:21):
中央集权必然是开历史的倒车。如果这点都认识不清,根本连讨论的必要都没有了。
另外,袁世凯他何德何能做皇帝?他算个吊,甲午战争前夕,他明知形势不对从朝鲜跑路,是对国家不忠;满清对他有......
哥们,坐下慢慢说…
网友评论 2014-01-05 12:31
Reply Post by 听风追雨辰 (2014-01-05 11:21):
中央集权必然是开历史的倒车。如果这点都认识不清,根本连讨论的必要都没有了。
另外,袁世凯他何德何能做皇帝?他算个吊,甲午战争前夕,他明知形势不对从朝鲜跑路,是对国家不忠;满清对他有.......
看来对满清皇室太好了,退位就滚蛋,还花钱养着,几个狗日的满遗还想弄满洲国。
网友评论 2014-01-05 12:41
Reply Post by castilla (2014-01-05 11:39):
中央集权是开历史倒车?
恕我孤陋,请指教?
革命不是请客吃饭。既然已经暴力革命推翻了中央集权的满清,然后居然又想复辟君主制,这是干嘛?意思是以前的革命志士都是煞笔咯?
而且袁世凯称帝的关键根本就不是在中国搞君主立宪是否靠谱,也不是推翻满清再生硬照搬君主立宪是否合乎时宜,而是他这个人本身首先就不靠谱,他不配当皇帝。这就像果粉意淫蒋介石统治大陆就会让中国更加民主自由一样,简直就是无稽之谈,睁着眼扯淡。
网友评论 2014-01-05 12:48
Reply Post by 哒哒块 (2014-01-05 11:13):
中国有句古话,天高皇帝远,如果不中央集权,大天朝必乱
至于袁世凯,只是一个为了当皇帝而当皇帝的人罢了
我觉得袁世凯确实有当皇帝的个人私心,不过,我觉得在那个时候,连走在历史最前面的孙中山有时候都会开开历史倒车的时代,中国的精英阶层除了能想到帝制也再也想不出什么办法了~~~
我觉得在那个时代,帝制确实是一种更为适合中国的政治制度,他具有强大的社会凝聚力和团结整个统治阶层的力量
不过话又说回来,袁世凯当皇帝和帝制更适合中国,是完全不同的两码事~~~
在那个特点年代帝制更适合中国并不代表整个社会接受袁世凯当皇帝~~~
说起来张勋复辟失败后之所以没有被彻底清算最后躲进租界想清福,就是因为他威胁要把曾经答应支持他的督军们的名字公之于众,结果北洋系的督军们集体失声~~~
网友评论 2014-01-05 12:49
中央集权没喷点
当皇帝才是黑点
网友评论 2014-01-05 12:50
Reply to Reply Post by 听风追雨辰 (2014-01-05 12:41)
中央集权和君主制不是一个概念,共和制下同样可以中央集权
如果中央集权是开历史的倒车,那林肯也该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网友评论 2014-01-05 12:52
Reply Post by castilla (2014-01-05 10:38):
确切的讲,要加一个在当时的普遍社会环境下。
因为那个时候中国人对共和制并没有深刻理解。
连孙中山在二次革命后都有追随者按手印,对他个人宣誓效忠,这种做法点都不共和,本质上是和袁称帝是同一种性质的行为。
黄兴也因此和孙闹翻。
虽然这些做法很不共和,但是亦不代表这时候任何人去做中央集权都能带来好的效果。但凡中央集权崩坏,社会必然衍生暴力和极端的价值观,这把刀不是砍自己人,就是砍别人,这和理解不理解没有关系,你断人财路权路生路,能不打么。。。。。。实际上孙袁甚至共产党,当年都没有平和过渡中国的可能性,唯一的可能就是,慈禧再活30年
网友评论 2014-01-05 12:56
Reply Post by 听风追雨辰 (2014-01-05 11:21):
中央集权必然是开历史的倒车。如果这点都认识不清,根本连讨论的必要都没有了。
另外,袁世凯他何德何能做皇帝?他算个吊,甲午战争前夕,他明知形势不对从朝鲜跑路,是对国家不忠;满清对他有恩重如山,他却出卖满清皇帝,是为不义。这种厚颜无耻,为国家为民族做不出半点贡献的土包政客,也只有现在同样寡廉鲜耻无下限的知识分子才会给他公然洗地。不要脸。
中央集权和帝制不对等,中央集权不一定是帝制,但帝制一定是中央集权
网友评论 2014-01-05 12:58
Reply to Reply Post by castilla (2014-01-05 12:48)
满清有大把的时间搞君主立宪,但是满清不想。历史给了满清充分的机会从头再来,但是满清贵族不愿意。再搞一个君主制,又如何能保证后来的君主和贵族能够放权?
你可能是觉得中国这么大的国家,必须要保证中央有足够的权力权威才能有效运作。但这并不代表君主制就是适合现代中国的。君主放权的渐进式改革本身有一个反复的过程,既然反清志士已经血荐轩辕,推翻了君主制,就应该在全新的基础上另起炉灶,而不是想着什么再搞回君主制。就好比资产阶级治国,中国历史上当然给足了他们机会,既然他们在当年都不能保证不被外国干涉,今天又有什么资格鼓吹资本主义制度能给祖国带来未来?
总而言之,君主制不适合中国,这不是别人,而是历史给出的答案。最可恨的就是那些认真撒谎,公然洗地,睁着眼扯淡的文人,简直就是其心可诛。
网友评论 2014-01-05 12:59
Reply Post by RFA (2014-01-05 10:00):
总结一下就是中国只能实行中央集权制,要不就会四分五裂。
这点必须顶一下,不管是什么体制,都必须是中央集权制.
Copyright 2012年2月8日 苏ICP备12030052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