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下面这段,原文貌似也有,不过好像很长……我就不全转了。
这段说明了中国CCL的技术指标或者目标。
052D上的有没有真正达到这个目标,我肯定是不知道……
1.通用,防空反舰反潜对陆
2.模块化
3.不同的发射模块大小,最大竟然达到九米高,并且小型防空导弹实现一坑四蛋。
就看这些指标,都是强于美国的MK41的。
当然,我做了一次标题党,MK41做为一种使用多年的成熟的技术,在系统的开发扩展上与可靠性上,肯定也有NB之处的。筒子们裤衩先不要太红了 [s:1] Post by 一剑如梦,敢笑杨过不痴情 (2012-09-04 21:32)
就是呢,新系统需要时间的考验……
毕竟原来都是那种比较落后的垂发,一下子跳到这么先进,很不适应啊……
但是052D那四面大盾……真是……全球独一份啊……最大了吧?-。-我表示谨慎乐观啊。。。土鳖又走到了最前沿么。。。。英国人各种做嫁衣的赶脚~ Post by 饭稀米大 (2012-09-04 21:36)
这仅仅是一个系统……(不过也是挺关键的系统……)科普链接:
CCL——同心筒式垂直发射系统
一 CCL系统特点
同心筒式发射装置(简称CCL)是舰载垂直发射系统的一种新的探索。其特点是采用同心布置的内外筒作为舰载导弹的贮存、运输、发射容器,对于自力发射的导弹,发射时产生的高温、高速燃气,在经过半球形底盖偏转后,将通过两层圆筒之间的环形空间向上排出,不再需要多枚导弹共用的燃气排放装置。
除了具有独立的燃气排导系统外,CCL概念提出时,还伴随着分布式的独立发射控制电子设备理念。即导弹的发射控制指令和操作序列,不再是通过武器控制系统——发射控制单元——模块发射序列器——箱/筒弹这样的多级体制来传送和执行,而是简化为武器控制系统——发射筒电子单元的这样的扁平层次结构。
CCL系统具有独立的燃气排导系统和独立的发控电子单元的特点,使采用CCL概念的导弹发射装置,具有一些突出的优点::
1 每个发射筒都是结构上、功能上独立的。
2 系统可以适应不同的发射方式,可以兼容对空、对海、对潜、对陆等不同类型的导弹,适应性非常强。
3 燃气传导路线合理,避免了传统公共燃气排导设计的一些弊端。-
4 发射筒的双层结构,对导弹提供了更好的防护。:
5 发射筒采用圆形截面,以及上承力的安装方式,使系统结构简单、制造安装方便。
6 系统可靠性、安全性高、容易维护。
7 系统的开放性设计,使得未来的更新、改造易于实施。
8 整个系统的生命周期成本下降。
二 发展源流
CCL的具体实践最早可能是海狼舰空导弹。但作为概念是美国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提出的,当时美海军在研究武库舰时,将CCL发射系统作为一个与MK41并列的技术途径,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研究得出的结论是CCL系统相对MK41系统具有许多优势,并考虑将CCL系统作为MK41的后继来进行发展。
但是由于国际形势的变化及美海军预算的收缩,武库舰计划未能继续发展。相反,由于伯克级的不断改进和建造,MK41的地位不断加强,技术不断更新,装舰数量不断增加,并在其十几个盟国海军得到应用。这样,CCL系统未能进一步深入发展。
在美海军最新的朱姆沃尔特级上,采用了新型的MK57垂直发射系统,部分采用了CCL系统的理念。首先,MK57在设计时,强调了体系的开放性和灵活性。在发控设备中,采用了独立的发射箱电子单元(CEU)的概念,武器控制系统直接通过CEU控制导弹发射过程。而模块级控制单元主要进行系统的管理和监控。这样,方便系统未来的扩展和更新。
MK57仍然采用方形发射箱,未采用CCL的独立燃气排导系统,但是减少了模块中发射箱数量,4个发射箱共用一套公用燃气排导装置。模块底部排气室采用了U形设计,减少了MK41系统中的死角。另外,MK57实现了在载舰舷侧的分散部署。
海狼舰空导弹垂直发射
MK57 VLS
三 墙内开花墙外香
令人没有想到的是,CCL概念在中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中国海军第一种实用的VLS系统是海红九的垂直发射装置,其技术渊源来自于俄RIF导弹的相应设计。虽然该装置满足了海红九垂直发射的基本要求,但是系统结构复杂、装填繁琐、适应性差,难以实现对不同导弹型号的兼容。
|其后发展了新型护卫舰上的热发射VLS系统。该系统参考了美国MK41系统的设计理念,结构基本与其类似。但是由于缺乏良好的顶层系统设计,该系统只具有有限的扩展能力,而且无法兼容海军舰载防空主力型号海红九。
随着中国海军的快速发展,新一代大型主战舰艇慢慢步入视野,同时,海军多种用途的新型导弹在同步研发,这些都要求必须研制一种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开放性和兼容性的通用型垂直发射装置。CCL成为了中国海军的选择。
在国内的各个公开的期刊网站和知识库,使用“CCL”、“同心筒”等关键字,可以查询到大量的专业论文和资料。这些论文的作者,涵盖地方院校、航天系统、航空系统、船舶系统、军队院校、军队研究所等单位,反映出十几年来国内相关单位,对CCL系统进行了大量深入的研究工作。这些工作为今天通用垂直发射装置取得的成果和后续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理工大提出的引射同心筒发射方式试验装置
四 对CCL系统的一些设想
首先强调,下面讨论的几个问题,都是基于公开资料做的讨论和分析。所以,与实际情况不符是非常可能的,希望大家理解。这里只反映了我个人的一些基本认识。欢迎了解实际情况的朋友指正,当然是在不涉密的前提下。
1 CCL发射装置的结构设计。
大体上,CCL可以有2种结构设计形式,一种是发射模块不承力的,需要舰体设计进行补强;另一种是发射模块参与舰体承力传导,这种情况可以简化舰体设计。考虑到系统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可能是前一种设计形式。
2 关于独立的发控电子单元CEU(基于发射筒的)。
在前面提及的论文中,大多数是关于CCL的结构设计、燃气流场分析和计算、燃气排导管理的,似乎没有看到筒载发控电子单元的资料。这有可能是因为,CEU的研发是较具体的工程问题,在不涉密、不涉及具体型号的前提下,难以形成论文公开发表。但也有另一种可能是,CEU的工作目前进展还比较缓慢,而我们现在看到的CCL系统采用的还是传统的分层的发射控制模式,或者是一种过渡性的混合模式。在当前载舰的自动化指控系统还没有达到目标舰水平的情况下,CEU的这种过度状态也是合理的。
但是,独立的CEU是CCL系统灵活性、适应性的必然要求,也是海军信息化建设的必然要求,所以,这个方向的努力是不能松懈的。
3 CCL发射模块所含筒弹数量的选择。
基于已有的VLS系统实践,每个CCL发射模块包含4 X 2排列的8个发射筒是很自然的。
但是,对于实现了扁平化发射控制的CCL系统来说,一个发射装置包含多少发射模块,每个模块包含多少筒弹,其实是可以根据系统装载、卸载、使用、维护的实际需要,来进行灵活配置的。比如,可以通过3 X 2和4 X 2模块的组合,使横向一排布置7发筒弹
另外,同样大小的模块,在装载不同种类导弹时,也可能有不同的装载数量。比如,由于发射筒截面是圆形的,对于有弹翼、舵面的导弹,需要的空间相对大一些。而对于弹翼完全收入弹体的导弹(如战斧类),其发射筒就可以细一些,从而在同样大小的模块中多装载一些。
当然,上述设想是指CCL系统的潜在可能性,而并非马上就会见到。
4 关于4 in 1
对于尺寸相差悬殊的不同导弹型号,可以方便地实现4 in 1。由于不必考虑公用燃气排导问题,只需考虑结构安装的要求,比MK25四联发射箱要简单得多。
5 关于海红酒的兼容性
基于CCL概念的通用垂直发射系统,可以较容易地兼容采用冷发射方式的导弹。
但是,海红酒的根本发展方向,还是应该改为热发射。
技术上,冷改热并没有太大的障碍:需要重新设计CCL发射筒,导弹控制系统需要对初始段控制程序做适应性修改,燃气舵估计也要修改,对弹体局部的防热设计需要进行校核或加强(如有必要),导弹的发控流程需要调整。
6 关于红石榴的兼容性
虽然红石榴是热发射方式,但是与CCL系统并不兼容,当然可以修改发射筒设计以适应CCL。
但是其实在系统中已包括海红酒的情况下,红石榴目前没有太大必要也加进来,完全可以等待其后继型号的研发。
7 关于长弹的兼容性
对于弹体长度较长的导弹,需要考虑配置比标准模块更长的加长模块,类似于MK41系统中攻击模块的概念。
舰体设计上,需要与加长模块的布置位置协调,以便在高度上留出足够空间。
对于弹体长度较短的导弹,由于CCL系统采用上承力方式,无需做特殊安排。
其他平台上的应用
除水面舰艇平台外,CCL概念在潜艇和陆上车辆上都可以得到运用。
-End-好像是来自有良心的网易吧
不过看的我一愣一愣
真的这么超前???
都赶上鹰家了???这很正常啊,吸取MK41的经验,开发时期融入自己的特色,很正常的事情。按这个设计,感觉跟以前想到的某个方式挺像的,不拘泥于MK41那种一个坑装各种导弹,而把发射模块作为仅一个模块,真正的发射筒立出来,一种弹配一种发射筒,这样比MK41那种围绕着发射单元设计弹药要好一些,弹药的扩展性更强,弹药的兼容种类也更多,MK41毕竟也是几十年的老东西了,新造的玩意比它先进也算正常。
好像是来自有良心的网易吧
不过看的我一愣一愣
真的这么超前???
都赶上鹰家了???
环球网也有
我外行 纯瞎看
好像是来自有良心的网易吧
不过看的我一愣一愣
真的这么超前???
都赶上鹰家了???
某个论文的节选吧
网易的
中国海军052D驱逐舰全新导弹垂直发射系统解析
我外行 纯瞎看
全是抄的超大和HSH的 Post by 旧时Humphrey (2012-09-04 21:49)
话说这个玩意儿出现的好突然啊……
完全没有想到啊……
这也是以后大驱的配置吧?说实话以052的吨位,32+32个通用坑已经不错了
但在占用甲板面积不减小的情况下,仅从36+12变成32+32,紧凑程度上必然与MD有很大差距
当然也可能是日后的海基巡航蛋太傻大粗了,留足了余量,总之,不是好事 Post by vice08 (2012-09-04 21:55)
装的地方变了啊…… Post by vice08 (2012-09-04 21:55)
大是有余量啊,怎么不好呢
你看MK41就不够大了……对舰导弹和对空导弹用一个坑我觉得是件蛋痛的事···真心的···
说实话以052的吨位,32+32个通用坑已经不错了
但在占用甲板面积不减小的情况下,仅从36+12变成32+32,紧凑程度上必然与MD有很大差距
当然也可能是日后的海基巡航蛋太傻大粗了,留足了余量,总之,不是好事
和052同级别的一般才四十几坑吧
再说坑数也不等于防空火力密度 火力通道才是吧 Post by 打瞌睡 (2012-09-04 21:58)
不是一个坑啊……
是一种坑
你看052D这么一改,机库立马就大了
把斜架的反舰导弹放到机库上?大桶可以装几个中型,中桶可以装几个小型弹不?看5L的图,浏阳还是醴陵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