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tw36334062012-12-19 18:50
» 如题。在介绍日本平安时代历史和事件时,都是先写唐朝皇帝年号,然后注平安多少年这样子。之后就没有这种描述方法了,有没有人来解释一下为什么,这不单纯是崇拜问题呀。
作者:大人真乃神人2012-12-19 18:52
鬼子的天皇也换的比较勤,还是用天朝年号比较方便。
作者:丶叛逆的鲁鲁修2012-12-19 18:55
日本当初是唐朝的附属国。被唐朝打爬过。之后就独立了
作者:gokeal2012-12-19 18:56
唐朝那时候中国对于日本来说应该是"天朝上国"吧,大概用唐朝年号显得比较有面子...就像现在日本给美国爸爸跪舔差不多的感觉
作者:小姨最高2012-12-20 01:54
当年是我们的小弟
作者:最爱小雨天2012-12-20 01:58
我也google一下第37节:日本仿效隋唐制度  二、日本仿效隋唐制度的大化改新  日本古代几乎没有一套系统完整的政治理论体系和政治指导思想。在隋唐以前,通过朝鲜半岛间接地接受中国文化;而隋唐以后,则直接地吸收中国文化。其中关于中国各项制度的采用,对于日本社会制度化建设和社会的进步,产生了非常重要的作用。654年,以中大兄、中臣镰足为首的改革派,除掉了政敌苏我氏集团,拥立孝德天皇即位,这一年为大化元年。646年,在中大兄、中臣镰足和一帮隋唐留学生的推动和参与下,孝德天皇发布《改新之诏》,模仿中国隋唐封建的政治、经济制度,对日本社会进行全面的改革,历史上称作“大化改新”,它标志着日本开始进入了封建社会。   建立名号制度  中国古代对于皇帝的专用词汇,有一整套的规定,皇帝以外的人如果使用了,便被视为僭越,这是为了塑造权威,保证皇权的至高无上。日本也学习到了这一套政治权术技艺。日本有“太子”、“皇位”、“御所”、“东宫”、“称制”、“诏书”、“陛下”、“殿下”等词汇,都是皇家专用的。因此,有日本学者评论:“如果没有这些中国皇帝专用词以及作为表记符号的汉字的话,也许日本列岛上就不会出现天皇制度。”  唐高宗后期,唐朝为了尊称武则天为天后,于是尊称唐高宗为天皇。恰逢日本的天武帝正在推行帝室权威制度化,于是引进“天皇”这一名称作为国王的尊称。另根据中国史书和朝鲜史书记载,倭国更名为日本,大体上也在天武天皇时期。其更名原因据推测,是随着日本人对汉字的了解,知道“倭”这个字多含贬义,所以就决心改掉;以其东边是茫茫大海,太阳由之升起,故更名“日本”。   实行班田收授法  隋、唐实行的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对于隋、唐经济的发展和国力的强盛,起了非常关键的作用。对此,日本的改新派是有充分认识的。然而,租庸调制的推行是以均田为前提条件的,而均田首先必须是国家要掌握足够的土地才行。于是,改新派们按照中国儒家“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传统观念,在日本全国范围内设立“公土”、“公民”。就在大化二年(646)正月,日本朝廷颁布了废除私领土地和人民的诏书,原为归属臣、连、伴造的土地和人民,一律收归公有。公民也不得依附于领主,而成为国民。此后,改新派们又实行了户籍法,进行测定土地工作。实行户籍法的目的,是为了使国家对全国的人口有一个全面的掌握;而进行测定土地工作,则是为了掌握全国的田亩数。为此,日本规定了田亩的度量标准,定田长30步、宽20步为1段,10段为1町。  国家掌握了土地和人民的数量之后,便开始正式实行班田收授制度,具体规定:男子每人口分田颁田2段,女子为男子的2/3,死后归还国家,不足者增补,每6年班田1次。农民在获得班田的同时,承担相应的赋役义务,即与唐朝租庸调法一样,需向国家负担租、庸、调。其中租是田租,交纳稻米;庸是纳布代役;调是贡物,交纳各种土特产品。  很显然,日本大化年间实现的班田收授制度,实际上就是隋唐均田制和租庸调制的直接模仿。   建立中央和地方行政制度  隋唐中央设立三省六部制,即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隋朝称尚书、门下、内史),尚书省下设六部。日本中央行政制度是两官八省制,它是仿照隋唐制度,略作改造之后而建立的。所谓两官,指神官和太政官。神官负责祭祀天皇祖神和其他神,并掌管全国神社。太政官相当于唐朝的尚书省,是中央最高行政机构;其下辖中务省、式部省、治部省、民部省、兵部省、刑部省、大藏省、宫内省共八省,也明显是模仿隋唐六部制度而来。  在地方行政制度上,天皇所在地设京师和畿内国,京师设坊、令机构,四坊为一令;地方设国、郡、里等各级组织,分别由国司、郡司和里长治理。京师坊、令长官,由治所内廉直者担任;国司的长官任免权收归中央政府,以便加强中央集权。  大化政府正是根据隋唐制度建立起从中央到地方的统治机构,从而有效地整顿了中央和地方的官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日本大化改新,是一次全面学习和仿效隋唐各种制度的改新。除了上述内容之外,还有诸如刑法制度、教育制度、考试制度等。如在刑法上,中国隋唐制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重视成文法的颁行和法律制度的建设。隋唐有五刑、八议、十恶诸刑律,这套刑法被搬到日本以后,就变成了五等、六议、八虐。日本也模仿隋唐的学制,在京都设立太学,地方设立国学,学校教授经书,以卷帙的多寡称为大经、中经、小经,以考试任官。  总之,正是通过仿效隋唐制度,进行了这样一种全面的制度改新与建设,从而使日本社会的封建制度得到了全面的建立,开始迈进封建时代,大大促进了日本社会的向前发展。当然,改革不可能在短时期内就一蹴而就,它需要有一个消化、吸收和检验、改进、完善的过程,还会出现多次反复,方能最终确立起来。不过,一个国家如此全面地仿效另一个国家进行制度建设,这在世界历史上应该是绝无仅有的。
作者:可能存在2012-12-20 02:00
简单日本早期没有自己的历史,会读书的人少最少的日本历史,还要从三国志追溯用唐朝的年号,一是仰慕,二是真是没有办法,自己的历史乱的一塌糊涂日本的仿史记的书,第一章全是神话,这还是日本人自己考证的
作者:逍遥游引2012-12-20 02:02
平安时代11区不是都大化革新好多年了么,为啥还要用天朝的年号。
作者:逍遥游引2012-12-20 02:10
简单日本早期没有自己的历史,会读书的人少最少的日本历史,还要从三国志追溯用唐朝的年号,一是仰慕,二是真是没有办法,自己的历史乱的一塌糊涂日本的仿史记的书,第一章全是神话,这还是日本人自己考证的 唐朝那时候中国对于日本来说应该是"天朝上国"吧,大概用唐朝年号显得比较有面子...就像现在日本给美国爸爸跪舔差不多的感觉 我也google一下第37节:日本仿效隋唐制度 二、日本仿效隋唐制度的大化改新 日本古代几乎没有一套系统完整的政治理论体系和政治指导思想。在隋唐以前,通过朝鲜半岛间接地接受中国文化;而隋唐以后,则直接地吸收中国文化。其中关于中国各项制度的采用,对于日本社会制度化建设和社会的进步,产生了非常重要的作用。654年,以中大兄、中臣镰足为首的改革派,除掉了政敌苏我氏集团,拥立孝德天皇即位,这一年为大化元年。646年,在中大兄、中臣镰..学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