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疾风之击2012-12-09 07:59
» 看到豆瓣上一些影评,感觉过度解读了吧?这还其次,关键是受不了那种解读时摆在脸上的优越感啊!但是往往,一部好电影能升华成为神作还真少不了各种解读的功劳。《大话西游》的所谓后现代解构论,《让子弹飞》挖掘出来的各种隐藏剧情,都让人有些反感。我怀疑编剧和导演有没有想那么多啊?
作者:猪一样的牛2012-12-09 08:04
我就喜欢看斯巴达300勇士之类的。懒得看文艺片
作者:绫崎飒2012-12-09 08:08
为什么我看解读的时候没看到他们的优越感呢?卤煮对解读解读过度了吧
作者:leipi12252012-12-09 08:20
还是有点必要的吧那我说 看小说需要别人给你解释么?举个例子 三体3 我一直疑惑为什么叫死神永生直到我看了
微民网。。恍然大悟
作者:疾风之击2012-12-09 08:21
Post by 绫崎飒 (2012-12-09 08:08) 为什么我看解读的时候没看到他们的优越感呢?卤煮对解读解读过度了吧 还是有点必要的吧那我说 看小说需要别人给你解释么?举个例子 三体3 我一直疑惑为什么叫死神永生直到我看了微民网。。恍然大悟
作者:蓝色的玉米2012-12-09 08:31
在《2001太空漫游》中,库布里克的天才并非体现在他做了什么,而是他没做的。这个极度自信的艺术家没有用哪怕一个镜头来集中观众注意。他把每一个场景压缩至最核心的内容,然后用足够长的时间给我们凝视,沉思,想象。作为科幻电影中绝无仅有的一个,《2001》无意刺激感官,而要激发观众的敬畏之情。配乐对影片意义非凡。尽管库布里克事先请亚历克·斯诺斯谱写了电影配乐,但在剪辑时临时使用了古典音乐,并因为效果惊人最终保留了下来。这一决定至关重要。诺斯单独出版的专辑是配乐佳作,但也许并不适合《2001》。它和其他电影音乐一样试图强调剧情并引导情绪,而库布里克选取的古典音乐则存在于剧情之外。它令人振奋并心生崇敬,赋予画面严肃性和超验感。举两例说明。伴随着太空梭停靠在空间站的画面,出现是小约翰·施特劳斯的《蓝色多瑙河》华尔兹舞曲,细腻舒缓与剧情节奏一致。显然外太空对接需要极其小心(我们后来知道了),但其他导演可能会觉得这曲太空芭蕾跳的太慢,忙不迭地使用不合时宜的激烈音乐。这样的舞台设置要求我们身处太空观察这一过程。这段曲子我们再熟悉不过,在此也并无不同。于是从某种奇怪的逻辑来看,太空设备的缓慢行动反倒是为了踩上华尔兹的旋转步调。欢快华丽的旋律同时给太空仪式平添高贵典雅。再来看看库布里克著名的对理查德·施特劳斯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的使用。这部灵感来自尼采同名著作的交响乐,以无可辩驳的五个音符开场,昭示着人类升华为具有神格的球状生物。音乐冷酷、恐怖、气势恢弘。这段音乐出现在人类第一次获得宇宙觉醒时(译注,moonwatcher初次使用骨棒),并在影片尾声人类觉醒最终步入以“星孩”为标志的下一阶段时再度出现。当古典音乐和大众娱乐结合,通常的结果是音乐的庸俗化(谁听到《威廉退尔序曲》不会想到《游侠传奇》?),但库布里克的电影是极其少见的利用画面提升音乐高度的例子。1968年我在洛杉矶的潘特吉斯影院观看了影片的首映。在此之前观众的期待已无法用语言形容。库布里克已私下制作多年——合作者包括科幻作家亚瑟·C·克拉克,特效专家道格拉斯·特朗博和专业顾问团队——回答他从空间站设计到企业商标的假想未来的一切细节问题。最后期限到来之前,恐飞的库布里克不得不在英国出发的伊丽莎白女王号上进行剪辑。并在跨国的火车旅程中继续。终于,它即将登上大银幕。用“灾难”来形容首映的场面应该说不太准确——影片结束时许多人都知道他们刚刚看到了有史以来最好的电影——但是,不是所有人都撑到了最后。洛克·哈德森(译注,好莱坞男星)大步走下过道,抱怨道:“谁能告诉我这他妈是要讲什么?”更多的人离场,并对影片的缓慢节奏表示不耐烦(库布里克立刻剪去了17分钟——包括一段重复的太空舱镜头)。影片没有提供观众期待中的清楚叙事及简单的兴奋点。最后宇航员无法解释地发现自己从木星背后来到一件卧室的段落,尤其令人费解。好莱坞立刻做出如下评判:库布里克玩过了头。他过于沉迷于特效和布景,而忘了怎么拍一部“电影”。但他实际上是对人类在宇宙中的位置进行了哲学化的论述——他用影像进行了之前人们用语言,音乐或祈祷所作的事情。不仅如此他还请我们思考——不像其他好的传统科幻片一样提供切身的娱乐体验,而是以哲人的姿态置身事外,进行思考。影片分为几个不同的阶段。在第一节里,史前人猿遭遇了神秘黑石,并自发使用骨头作为武器——首次使用了工具。我经常觉得,明显出自智慧生物之手的黑石具有的光滑人造表面和精确角度使人猿初次意识到,智能可以用来改变物体的外在形状。骨头被抛到空中,画面渐入变为一艘飞船(这个镜头被称为史上跨越最长的闪进)。出场的是海伍德·弗洛伊德博士(威廉·希尔维斯特),正在前往月球的中转途中。这是有意的反叙事段落,没有任何台词来告知他此行的任务。取而代之的是航程的微小细节:客舱的装潢设计,空中服务的细节,零重力的效果。接下来的是飞船停泊的段落,伴随着华尔兹徐徐进行。某一刻,我估计最焦躁不安的观众也屏息凝神,震惊于这样的视觉奇观。我们在机舱里看到了熟悉的品牌,并参加了不同国家的科学家们的谜一样的会议,也看到了视讯电话和零重力厕所这样的新鲜玩意。月球行走的段落(看上去和影片发行一年后传回的登月录像极其相似)实则是影片第一段的再现。人们和人猿一样面对这黑石,并得出了相同的结论:它绝非来自天然。而正如第一块黑石启发人猿使用工具一样,第二块则促使人类启动了史上最复杂精密的工具:“发现号”太空飞船——由宇航员和机载HAL9000型人工智能电脑协同操控。发现号上的生活是漫长无所事事的锻炼,系统维护,以及和HAL下国际象棋。直到宇航员怀疑HAL出现计算错误,影片才具有了某种程度的悬念。他们试图绕开HAL独立操作,但HAL的程序使其坚信“这个任务对我十分重要,我不能允许你破坏它。”他们的行动造就了影史最佳的镜头之一:二人在太空舱里进行密谋,却被HAL读破唇语。库布里克对这场戏的剪辑堪称杰出:他克制地清楚展现HAL的行为,但没有过度强调——他相信我们的智商。之后便迎来了著名的“星门”桥段,太空人戴夫·鲍曼(基尔·杜雷)通过我们现在称之为虫洞的媒介,经过一场声光的异色旅程来到了另一个地区或维度,对此影片没有给出任何解释。旅途的终点来到了一个舒适的卧室套房,他在此变老,静静地吃饭,打盹,过着(我猜测)动物在熟悉的笼子里的动物园生活。然后,星孩来临。影片对于给人类留下黑石并提供星门及卧室的外星生命体没有提供任何解释。传说这是因为库布里克和克拉克试图创造可信的外星人形象,但以失败告终。这样也好。影片的效果更佳:外星生命无定形的存在给我们的冲击远大过任何可能的实体表现。从许多角度来看《2001太空漫游》是一个默片。几乎所有的对话都可以用字幕提示完成。许多对白本身毫无意义,仅为代表“有人说话”而存在(比如空间站上的科学家会议)。讽刺的是,全片最饱含深情的台词出于HAL的求饶和其吟唱的《雏菊》。影片的戏剧效果本质上来自于影像和音乐。其过程如同一场冥想。它不主动迎合观众,但试图启发思索,拓展视野。影片在诞生30年后于任何重要设置上都未过时,而尽管当今的电脑技术使视觉特效更加无所不能,特朗博的特效仍然令人信服——它正因为其逼真细节展现出的纪录片质感,反倒比之后的数字特技更具说服力。只有极少的电影如此超越一切,并像音乐、祈祷和令万物显得渺小的宏伟地貌一样作用于我们的思维和想象。绝大多数电影是关于一个“目的明确”的主人公,克服有趣或曲折的困难最终得偿所愿。《2001》不是关于目的,而是关于探寻和需要。它的效果不依托于任何剧情拐点,也无需将观众带入戴夫·鲍曼或任何其他人物当中。它只是传达了如下的内容:我们因学会思考而为人。人类思维创造了我们认识宇宙和自我的工具。而现在,到了再次进化的时候了:我们不会再拘泥于肉体或困陷于某个星球;而是以智慧的形式,存在于群星之间。楼主觉得这篇影评算不算过渡解读?
作者:国家二级猛男2012-12-09 08:41
拉个翔也可以想到自然循环,美丑,价值。何况是一部电影,你觉得有道理就信,觉得没道理就不信,干嘛一定要觉得写感想的人优越呢
作者:kinght0072012-12-09 08:53
在《2001太空漫游》中,库布里克的天才并非体现在他做了什么,而是他没做的。这个极度自信的艺术家没有用哪怕一个镜头来集中观众注意。他把每一个场景压缩至最核心的内容,然后用足够长的时间给我们凝视,沉思.......
作者:wdpyhs2012-12-09 08:56
那个窗帘真是蓝色的
作者:迪克猪仔小毛2012-12-09 08:56
这片子除了食人岛的部分有隐喻会导致意见分歧以外……其他地方根本没有什么好“过度解读”的啊……只要没有提前离场或者睡到结尾……影片里作家会把两个故事的关系清清楚楚的解读出来啊……
作者:暗之诱惑2012-12-09 08:56
我觉得有些影评真的很扯淡...
作者:骷髅控2012-12-09 08:58
我觉得一部好的影片可以给人留下深思回味的空间,要靠别人的解读来体会的话……
作者:农场又走光了2012-12-09 08:59
我来转进.楼主对教师这个职业怎么看?
作者:冥主护体刀枪不入2012-12-09 08:59
不需要,所以少年派在我看来就是一部烂片看到主角上了小岛就提前退场了
作者:ydfzyy2012-12-09 09:02
不需要,所以少年派在我看来就是一部烂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