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星光爆碎2012-11-30 02:28
» 今天看到这样一篇文章 那麽文中提到的<<電燈泡的陰謀>>这部片子有地方能看到吗?虽然灯泡公司所建立的联盟未必是真的但身边的各种用品越来越不经用却是实实在在的事实'電燈泡的陰謀'觀後感---解放禁忌!2012 Best of Input世界公視大展精選'電燈泡的陰謀'劇照,馬寇斯推著他的印表機經過一顆老燈泡前'電燈泡的陰謀'導演克西瑪.丹諾里茨爾(以上圖取自'世界公視大展精選'官網) 十一月第四禮拜天,是感恩節過後的主日,我在這天參加完下午的台灣公義行動教會主日禮拜後,便趕往國立台灣美術館,為的是要觀賞2012 Best of Input世界公視大展精選台中場的壓軸影片'電燈泡的陰謀'。影片播放前,現場主持人提到手機裡好像有個小型定時炸彈,之後又提到很多3C用品用不到一年就故障,常在過了保固期後便出現毛病,這是否是因為自然損壞,抑或商人在其放入了死亡機制?主持人提到他自己在看過了這部影片後,才知道有個專有名詞描述這些情況。這部影片是由西班牙TV3電視台製作,導演是克西瑪.丹諾里茨爾,影片一開始以馬寇斯的印表機突然不能運作開始,馬寇斯將其送修,可是銷售員卻告訴他買新的比修復它還要便宜,不過馬寇斯還是決定將其修復,接著故事轉到美國有一消防局內的電燈泡已亮了109年,且當地鎮民還為它慶祝百歲生日'祝燈泡生日快樂'來了八百多人的畫面,接著影片開始描述1920年代以縮短燈泡壽命的密室會議,起初名為'太陽神計劃'後一直改名,為的就是保持它的祕密性,此一秘密協定要求燈泡壽命不得超過1000小時,可是當時已經出現壽命達2500小時的燈泡,由此開始了縮短商品壽命,用完就丟,好讓消費者定期向企業購買商品的'計劃性汰舊'故事的起頭。影片指出'計劃性汰舊'是消費社會的私密核心機制,因為對於成長型社會而言,不會損耗是商業悲劇,影片以耐開耐操的福特T型車以及通用汽車的'雪佛蘭'為例解說後者以'風格'(外型設計)取勝好造成'計畫性過時',要消費者'你應該每三年就換一次車',最後他門的策略是成功的,人們覺得福特T型車過時了,結果就是福特不再賣T型車了。接著再1929年,美國發生經濟大崩盤,為了回復往日榮景,遂有當時之房地產大亨柏納倫敦主張將'計畫性汰舊'納入法律強制規範,不過並沒有成功過。就在之後,世界進入了建立於消費社會的大量生產經濟體制,且當時還未有永續利用觀念呢。接著劇情又回到馬寇斯的印表機,馬寇斯發現到印表機內有集墨棉,這是因為印表機乃是以墨水洗噴頭,會產生廢墨,被集墨棉吸取,這集墨棉也有到量的時候,不過這還沒解決他的問題,他查遍了各廠牌印表機維修手冊,發現到他的印表機無法運作乃是因為機器內部主機板有一小型晶片做怪,這晶片叫做EEPROM,全名為'電子可抹除式唯讀記憶體',因為這晶片內所紀錄之數據已'到量'了,因此印表機才會突然無法運作,此即所謂廠商的'做手'耍老千,最後馬寇斯在俄羅斯的網站上找到可以解決此一問題的軟體,此軟體之製作者不厭其煩的解釋他撰寫此程式的目的,他不知道之後會發生甚麼事,還是安裝了此一程式,至終解決了他的印表機問題。接著,影片提到運到迦納的電腦八成全是不能修復的東西,在迦納,電腦取得相當不易,因此電腦若壞了,他們會想辦法修復,而不是把它丟掉,影片拍攝出的河流地區被電子垃圾佔滿,看來怵目驚心,環保激進人士說'後世子孫不會原諒我們的...他們將會發現到先進國家用過即丟的生活方式'。接著影片開始探討'為成長而成長'的負面影響,當中指出成長型社會就像無人駕駛的賽車,早晚會跌入深谷去,影片指出'廣告、計畫性汰舊、借貸'是維持消費型社會之三大核心,以此三者來維持無限的成長,比如蘋果產品以外型設計來製造'計劃性過時',以產品內建鋰電如ipod內部電池用不過18個月即壞,且還不能更換來要消費者定期購買新品,這後來成為美國最大宗消費者集體訴訟案例,可是未曾走完法律程序就以和解收場,蘋果答應讓原告可折價購買新品,並願意為ipod更換新的電池,影片指出ipod的內建鋰電之壽命是一開始就設定好的,也就是所謂'為故障而設計'、'為壞掉而製造',至於'產品生命週期'只是較為現代的說法,如同設計學當中的'設計任務'之意義相當。而到影片後段,才開始探討'去成長化'的可能性,由於地球氣候變異,導致人們不能再過如此浪費的生活,影片提到自然界沒有廢棄物,只有養分,自然界腐敗的東西至終都會成為生物所需的養分,因此影片帶觀眾認識'從搖籃到搖籃'的觀念,還有飛利浦研發可用25年的LED燈泡,因為他們認為最大的無形成本是如石油等那些無法再生的能源,因此要減少運送次數,減少運送次數就要使產品耐用度提升,以減少運輸成本。最後,影片亮出馬寇斯的印表機印出'The End?',表示故事還尚未結束呢!影片當中提到的俄羅斯網站截圖看了此一影片後,讓我不禁思考為何要讓'經濟成長就得不斷消費'是否正確,消費者'不浪費'是否就會阻礙經濟成長,'製作耐用的產品'是否就會使廠商生意減少?從影片之中提到柏林圍牆倒榻之前,東德廠商製造出長效燈泡,去參加漢諾威展卻無西方買家願意購買,另外有消費者購買東德冰箱,其號稱壽命長且幾乎不需維修,讓其足足用了二十五年,裡面的照明燈還未曾換過咧,以早共產國家因物資取得不易,因此會特別注重產品耐用性,可是當柏林圍牆倒榻後,製造長效燈泡的廠商也隨之關門大吉,影片中東德燈泡工程師說他們因節省鎢絲而保住工作的價值觀和西方世界'為壞掉而製造'之價值觀不相容。而這也顯現在'映後座談'當中,有曾經留美的人分享在他留美食的消費者雜誌往往給予美國車黑點,日本車紅點是因為美國車易故障,而日本車耐開耐操,這和影片提到美國走的是計劃性汰換路線,可歐洲走的是提升產品耐用度路線的情形不謀而合。又有人指出他家印表機每年花他一萬多塊買墨水來補充,是廠商便宜賣你機器,可是卻賣你昂貴的墨水,這部分我早有所知,因此在2006年只替自己添購影像掃描器而不買印表機,還被老妹嫌,我說現今讀設計的人大都往外找輸出,很少有人自備印表機。正因為如此,也逼得印表機廠商不得不製造原廠連續供墨印表機供消費者選擇。而看了此影片後,當然會想看第二次,因為裡面提供了很多關於商品製造之實像,為何以前的產品如'大同電鍋'相當耐用,幾乎家戶都只用那麼一個,甚至廠商維修站還曾收到已用了四十年才故障送修的產品,可是現在的電子產品如手機等壞了卻怎麼修也修不好,朋友有這方面經驗,因此才會告訴我他絕不買筆電,因為開合的部分容易壞掉,關於這點我也有經驗,因此也決定不買筆電,改用桌上型電腦了。走筆至此,我也認為唯有消費者團結起來制約廠商,才不會永遠被廠商牽著鼻子走的。(完) wi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