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mIy微民网,让世界倾听微民的声音!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主页 > 微博精选 >

[今天的话题是中日开战] 时寒冰在这个时刻,重发了一篇自己的老文章《钓鱼岛危机与突围之路 》好像挺有道理的样子。。。

时间:2012-09-13 16:54 来源:www.vimiy.com 作者:编辑 点击:

重贴:钓鱼岛危机与突围之路
     (说明:此文写于2010年9月16日,随后被屏+蔽,今天的局势令国人痛心、寒心、伤心、失望、愤怒……该说的已说,唯有难以抑制的愤怒与痛心!)
     时寒冰
     日本侵占我钓鱼岛的图谋由来已久,这次更是铁定了心冲撞我渔船,并以“妨碍公务”为由,拘留被其非法绑架的我国公民詹其雄,试图以法律手段达到合法侵占我钓鱼岛的目的。
     自9月7日,中国连续六次召见或约见日本驻中国大使丹羽宇一郎,要求放船放人,但日本政府无动于衷,置若罔闻——他们在先是惶恐不安后是幸灾乐祸的心态中静等10天过完,把生米做成熟饭。
     这次事件宣告了“搁置争议、共同开发”这一绥靖政策的彻底破产。在“9·18”耻辱纪念日到来之际,日本这个曾给也一直在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灾难,对中国人犯下累累血债的国家,再次给中国再次带来冷酷的羞辱和嘲弄。
     钓鱼岛事件何去何从?中国该如何应对?
     (一)分清兄弟和敌人
     解决钓鱼岛问题,首先必须摆清楚中国的位置。
     有人认为,钓鱼岛问题之所以解决不了,是因为台湾问题在那儿拖着,如果不解决好台湾问题,就无法收复钓鱼岛。
     这是一种非常错误的战略定位,如果把台湾定位为收复钓鱼岛的障碍,那么,就意味着,中国面临着三方力量的掣肘,或者说,面对三方敌人:日本、美国、台湾地区。
     是1:3的关系。如果加上南海问题,那么,中国面临的对手又将增加5个(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尼、文莱),从而变成1:8。如果再考虑到印度与中国的领土纠纷,那么,中国的对手还将增加。
     显然,如果那样定位,我们就会发现,中国周围一大堆敌人,根本无从下手。
     无论钓鱼岛问题,还是台湾问题,中国最忌讳的实际上是美国。
     退一步说,即使中国先用武力统一了台湾,又会怎样?中国面对的将是带着更强烈警惕心和遏制之心的美国的掣肘。而唯一能够让美国出局的,便是与台湾联手,中国大陆在后面支持,由台湾军队抢占钓鱼岛。在这种情况下,由于日本与台湾同为美国的同盟,美国的影响力将无法施展——最起码的问题是,美国很难确定是应该帮日本还是帮台湾,而中国大陆则可以根据法律出兵帮助台湾。
     中国大陆和台湾血脉中流着同样的鲜血,无论是台湾收回钓鱼岛还是中国大陆收回钓鱼岛,都是中国人收回了钓鱼岛,这是必须弄清楚的常识。中华民族的统一只是时间问题,只要两岸都实现了民主,有了共同的价值观和对话基础,早晚会和平地走到一起。
     两岸联手是当下收回钓鱼岛的可行性最高、安全性最高的方案。而美国最担忧的也是这一点。中国渔船在钓鱼岛海域被日本绑架事件发生后,9月15日,美国前副国务卿阿米蒂奇说:这次事件是一个“对越南、马来西亚、菲律宾和台湾在争议领土上的警告。”这些国家(和地区)与中国在南中国海上都存在不同的领土争端。——日本共同社东京9月15日电
     美国为什么总的喜欢把台湾与越南、马来西亚、菲律宾等放在一起?这其实是美国最期待的一种局面。只有这种局面,才能形成让中国大陆四面楚歌的被动格局。破解困局的唯一出路是两岸联手。
     一种耳熟能详的说法是“两岸同胞,血浓于水”。钓鱼岛危机发生后,台湾民众向日本提出抗议并宣示主权。9月14日,台湾保钓船“感恩99”号在距离钓鱼岛20多海里处与日本海上保安厅船舰对峙。日本《美日新闻》9月15日的报道中也惊呼“尖阁群岛(即我钓鱼岛)冲突正变成民族利益争夺战”。台湾《联合报》9月15日对此的解读是:“这次传出两岸联手打压日本,与其说是日媒的看法,不如说是美国的忧虑,如何平衡,考验马政府的智慧。”
     美国为什么忧虑两岸联手?就是因为,那样的话将架空美国在钓鱼岛问题上的影响力!
     中国要收回钓鱼岛,必须两岸联手,同时击中美国和日本的软肋,变成2:1,即“大陆+台湾:日本”的格局。
     全球华人在钓鱼岛主权问题上,是最团结、心最齐的。马英九在影响力下降的情况下,如果能在大陆的协助下收回钓鱼岛,将是能够载入史册的政绩,而两岸人民也将能够因此加深感情。试想一下,在台湾渔船或保钓船到钓鱼岛海域时,护航保驾的舰船中,除了台湾海巡署的巡防舰还有中国大陆海军的舰艇,那将是令人感到何等温馨的默契?中国必须放弃消极的立场,积极地面对危机。
     中国必须摆正自己的位置,台湾民众是我同胞,日本是中国几百年来最凶恶最残忍的仇人、敌人。真正的中国人,应该把枪口对准敌人,而不是自相残杀。
     必须要强调的是:只要能够收回钓鱼岛,无论是台湾还是大陆收回,都是中国人拥有了钓鱼岛。这是大是大非问题。谁丢失了钓鱼岛,谁就是历史的罪人、民族的叛徒;谁收复了钓鱼岛,谁就是民族英雄。
     (二)别给日本人任何幻想
     日本的历史写明了一个事实是:欺软怕硬。无论是从明朝时服服帖帖效忠于王直的倭寇身上,还是二战后唯美国是瞻的日本政客身上,都体现出这种鲜明的倭人特色。日本的软肋写明了这样几个字:别给他任何幻想!——当给他幻想的时候,他是禽兽;当不给他任何幻想的时候,他是奴才。
     俄罗斯人、韩国人都掌握了日本的这一特点,从来不给日本人任何幻想,甚至不给他意淫的机会——给小日本意淫的机会他就会唧唧歪歪个不停,拿出拍劣质A片的劲头让你恶心到呕吐。
     日本与俄罗斯、韩国都有岛屿争执,但小日本一直徒叹奈何,唯独对中国强硬空前。很大程度上是中国长期奉行软弱的绥靖外交和缺乏大战略思维所致。
     今年6月,俄罗斯国防部宣布在北方四岛中的择捉岛举行军事演习。日本外相冈田克要求俄方不要在北方四岛进行军演。俄罗斯外交部的态度非常明确:“军演是俄罗斯的事,我们有在自己认为合适的地方实施军演的权利。”
     小日本被呛得屁都不敢放。
     只要小日本的渔船进入到北方四岛,俄罗斯军队必定开枪,每次打死日本渔民,小日本都抗议,然后,俄罗斯撂下一句“咎由自取”,日本人便集体闭嘴了,因为知道多说无益,不如埋头多拍两部A片赚钱来得实惠。
     如果说俄罗斯强大小日本惹不起,那么,韩国就是另一个典型例证了。韩国军力不及日本,但韩国在有争议的独岛立场上没有一丝一毫的含糊。韩国在独岛部署着警察、海警和海军三方守备力量。韩国近年来不断增强巡航力量,相继把5000吨级“三峰”号、1500吨级“济民—11”号警备舰投入独岛水域。而且,韩国民间机构开展了“泛国民户籍转移独岛运动”,截至今年1月底,已有2204人拥有独岛户籍,并长年保持有10多名居民在岛上居住,“有效地彰显了韩国主权”。
     小日本至今想破头都不知道该如何对付韩国人。每次独岛“有事”,韩国人动作都特别大、特别夸张,搞得日本人都要崩溃了,甚至弄不清独岛到底跟他还有没有关系了。
     这真正叫无招胜有招。对付无赖特别管用。在国际关系中,博弈的最高境界就是剥夺其幻想权,通俗地表述就是“耍赖”!俄罗斯拿着日本的北方四岛,连谈判的机会都不给日本人留;韩国直接在独岛上安家落户,日本人连上去参观的权利都被剥夺。
     日本给中国来的也是这一套,在自古属于中国的海岛周边巡逻,连谈判都不给你谈!
     加藤嘉一已经说得非常明白了:中方对钓鱼岛问题的基本立场是“中日之间围绕钓鱼岛主权归属上存在分歧是客观事实”;日方立场则是“在东海,领土问题根本不存在”,意思是围绕尖阁诸岛(尖阁诸岛为日本的称呼,中国称之为钓鱼岛),分歧不存在,那本来就是日本的领土。
     在日本坚称“在东海,领土问题根本不存在”的前提下,有共同开发可谈吗?
     如果不是钓鱼岛渔船被绑架事件,我们还真的不完全清楚,中国竟然是在如此屈辱的情况下,与日本谈判!既然小日本拒不承认钓鱼岛问题的主权归属问题,那么,中国多年来坚持“中日之间围绕钓鱼岛主权归属上存在分歧是客观事实”的立场,无疑是自取其辱!
     “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卖国的绥靖政策略长,貌似是两边都想要但是都又不敢放开架子干的意思么?2年前的文章·看着也蛮有感悟的。我觉得吧,最近的危机后面有个很大的影子,就是美国
    美帝一直在找机会再给中国来一次经济制裁,把中国排除在全球经济之外
    这样能彻底消除中国的崛起可能
    
    纯脑补,勿笑话
    
    我觉得吧,最近的危机后面有个很大的影子,就是美国
    美帝一直在找机会再给中国来一次经济制裁,把中国排除在全球经济之外
    这样能彻底消除中国的崛起可能
    
    纯脑补,勿笑话
    
    我的看法和你相同,美国各方面只要排第一,绝不会让排第二的威胁他,货币上日元欧元也好,经济总量上的日本,军事上的苏联,没有一个逃过美国的制裁和打压。
    
    现在中国经济总量排第二,从各方面遏制中国理所当然。可某些领导总是自我感觉良好,幻想中美友好合作共赢互惠互利。美国永远就是要当霸主,有共赢这个概念?
    
    我觉得吧,最近的危机后面有个很大的影子,就是美国
    美帝一直在找机会再给中国来一次经济制裁,把中国排除在全球经济之外
    这样能彻底消除中国的崛起可能
    
    纯脑补,勿笑话
    
    万一打起来的。。。美国佬肯定要坐收渔利的。。。
    不是我耸。说真的,算计这个事情。。。兔子还真的算不过美国。。。
    千万千万别打。。。。。我觉得有一种在看《甄嬛传》的感觉

关于网站 | 网站声明 | 用户反馈 | 合作伙伴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2年2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