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kelvin482012-12-02 14:04
» 中国海军在航母海试和舰载机上舰中的经历之顺畅,不但出乎各方的预期,无形中也让人以为,刀尖上的舞蹈不过如此,实现了舰载机上舰的航母训练将会一帆风顺。然而正如美国海军“萨拉托加”号航空母舰末任舰长所说:“航空母舰舰长最大的心愿,是能够带着每一名水兵完成巡航平安回家,然而没有人曾经做到过这一点。”航母的每一次使用都充满了危险,牺牲和损失几乎不可避免。作为航母作战的关键环节,舰载机起飞和降落是航母使用中最为困难的两项内容。这也正是外界最初认为中国需要一年以上时间攻克这一难关的理由。夜间起降因为视野受到限制,难度更高。5名飞行员,这与一艘航母至少需要几十名的数量之间相距甚远。除了美国,其他国家的舰载机飞行员数量都极其有限:法国目前有25人,俄罗斯则仅有12人,巴西只能以个位数计算。事实上,仅在发布的我国航母着舰照片中,就有至少一次歼-15在着舰时勾住了最后一根阻拦索——这意味着该机与着舰失败仅有一步之遥。至于起降失败损毁飞机,这更是家常便饭。美国海军的舰载机技术和水平现在都是世界第一,但因为使用频繁,损失数量仍然不少。而在喷气式舰载机刚刚投入军队应用的20世纪50年代,美海军舰载机事故数量更是高得离谱:除去起降,在维护飞机中引发的事故更是屡见不鲜。2003年,美国海军一架F/A-18战斗机在着舰时拉断了拦阻索,飞机坠海,两名飞行员跳伞逃生。可比起安全设备全副武装的飞行员,地勤就悲惨得多,断裂后的阻拦索如同两条钢鞭横扫整个停机区,在那里从事各自工作的多名舰员都被扫倒,造成多人受伤。美军曾经装备的F-8和A-7系列战机,更是因为发动机进气口过于靠近地面,多次造成引擎运行时卷入路过的地勤人员这种严重事故,以至于在地勤人员口中获得了“短吻鳄”浑名。高事故率是舰载机的运行常态。不难想见,随着我国投入试验和服役的舰载机不断增多,哪怕是按照概率计算,从不发生舰载机起降事故的可能性也微乎其微。除去起降,航母上几乎所有与舰载机相关的工作都充满了威胁。因为航母空间狭小、飞机和油料、弹药的堆放与陆地相比更紧密集中。舰载机在航母上的运行、维护、补给和起降作业都需要良好的调度和精确的操作,容不得半点差错。稍有差池,这个弹药库油库复合体的爆炸将带来巨大的麻烦。1969 年 1 月 14 日,美国海军“企业”号航空母舰从夏威夷前往越南海域。途中,停放在甲板上的一架 F-4“鬼怪”式战斗轰炸机挂载的“祖尼”火箭弹意外爆炸,引起甲板上的大火和其他飞机的连锁爆炸,尽管舰上人员全力扑救,依然造成15 架飞机损毁,27 人丧生,120 人受伤。这样的事故还不是孤例。越战中美国海军“福莱斯特”号航母也发生过规模更大的爆炸事故,造成134人死亡,161人受伤。当然,目前我国航母仍然处在试验阶段,舰载机数量较少,也不需要准备大量的武器弹药进行大规模攻击行动,自然不大容易遭遇这类连锁反应。但航母总有投入现役执行巡航任务的时候。届时狭窄的甲板上将同时进行舰载机起飞和降落,还要留出区域进行飞机的调整和武器弹药的挂载,以及待飞战机的检查工作。如何将各种工作在有限的空间内展开并且有条不紊地运行,将是中国海军面对的又一个重大难题。面对的事故,我们不仅要做好应对的思想准备和物质准备,更重要的是不能失去直面事故的勇气和决心,不能盲目蛮干,更不可因噎废食。如果为了顾及公众的期望,削弱舰载机作业的难度和复杂程度,甚至以作战能力的下降为代价,一味追求单纯地安全运行则是绝对不可取的。归根结底,航空母舰及舰载机是一种用于作战的武器系统,国力、荣誉、主权的象征仅仅是其附加价值。中国航母首先要保障的是研制试验的进度和战斗力的正常发挥,其次才是保障它的附加价值。1982年马岛战争,阿根廷海军也拥有一艘轻型航母“五月二十五日”号。但在英国对马岛展开围攻并击沉阿根廷海军主力舰之一的“贝尔格拉诺将军”号巡洋舰之后,阿军就将航母雪藏于港口中严禁出击。这艘以阿根廷国庆日命名的战舰最后不得不将舰载机送到岸上,让他们从遥远的阿根廷本土起飞攻击英军,完全丧失了航空母舰携带航空兵力的机动性和攻击突然性,拱手将制海权送给英国,最终导致战争的全面失败。航母确实保护下来了,但丢失了马岛的阿根廷一蹶不振。没过几年,缺乏资金的阿根廷海军就不得不将它退役并送进拆船厂。
作者:最期之詩2012-12-02 14:04
楼主昨天被NUKE了吧
作者:延安铁壁胡宗南2012-12-02 14:04
你不怕又钓到鲨鱼了?评论
作者:addd20082012-12-02 14:06
Post by 最期之詩 (2012-12-02 14:04)
作者:kelvin482012-12-02 14:21
兔:卖给人家开赌场啦 ? 鹰: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