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mIy微民网,让世界倾听微民的声音!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主页 > 恶搞 >

完了完了,德国再走远点,我们就砸自己的神车的节奏开始了?

时间:2012-10-17 15:11 来源:www.vimiy.com 作者:编辑 点击:

环球时报:海外异见者需有走出仇恨的精神力量
    
    2012年10月16日00:27 环球时报 评论(802人参与)
    
    
    
      海外异见者需有走出仇恨的精神力量
    
      单仁平
    
      一位出走德国、名叫廖亦武的中国异见作家获德国图书和平奖,在14日的颁奖现场,他在正式发言中把中国称为“灭绝人性的血色帝国”,并称中国是“地球灾难的源头”和“无限扩张的垃圾场”。他最后连续6次高喊“这个帝国必须分裂”。他的发言让人怀疑他的精神出了问题,即使不是,他的判断力和情绪自控力也一定与正常人有偏差。
    
      廖的极端讲话已经让他这个不知名的“作家”不值得我们花费笔墨做详细介绍。
      在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中国作家莫言,并获得世界广泛认同的时候,  这件事再次表明,西方选择支持的中国异见人士,有一些属道德和智慧的平平者,是无力应对中国社会内的正常竞争,而用政治上的出位“另辟蹊径”的人。还有的人完全没有从个人遭遇跳出来的精神力量,他们把个人恩怨强行往社会意识形态中塞,试图把刻骨的个人仇恨变成全社会的咬牙切齿。
    
      然而他们真的错了。每个社会都有不如意者,中国社会的个人痛楚也的确比西方多一些,但中国的改革开放总体上就是增加个人权利和尊严的过程,是公正不断确立的过程。看不到也感知不到这个趋势,要么是中国社会里最闭塞的人,要么就是最想不开,根本分不清什么是个人际遇,什么是时代潮流的人。
    
      德国人或许认为他们颁这个奖,可以影响中国点什么。他们过于自恋了,低估了中国人的判断力。对西方总拿异见人士当牌跟中国打,我们已经习惯了。两年前诺贝尔和平奖颁给刘晓波,中国人尚不以为然,德国图书和平奖在西方根本算不上大奖,中国社会更不在乎。
    
      近年廖亦武等出走西方时,舆论界曾有人寄希望他们到了国外后开阔视野,看中国和西方时能更客观、更理性。但他们显然都没有做到。他们把个人仇恨发展得更极端,思想变得越来越狭隘,把配合西方同祖国作对当成自己的生存之道,他们看上去已经同对中华民族利益的“匹夫有责”一刀两断。
    
      这是遗憾。但这并非国家的遗憾,而最终只能是他们个人的遗憾。他们将自己绑在西方对付中国的箭头上,角色被固定化了,已无发挥和自我调整空间。中国不会因一两个海外异见人士就不同西方交往,而西方也不会同越来越强大的中国决裂,像德国同中国的关系阴晴不定,冷三天热两天。这决定了异见人士们注定会痛感世态炎凉。背离了祖国,那些文人只能是自生自灭的孤魂。
    
      出走国外的异见人士需要有化解仇恨的能力,这是他们飘零海外的生活能多一些精神阳光的关键所在。
    
      (作者是《环球时报》评论员)汉斯这是要刷存在感啊。LZ你思想跃进的太快了 Post by kaikia2006 (2012-10-16 08:28)先围观 有战的前途
    
    LZ应该加红这一句真没想到,现在的中国居然也能“被帝国”了。估计是tg派出去的卧底,专门拉低“异见人士”下限的
    
    环球时报评论员
    国家行为和个人行为都分不清楚德国总统为什么存在感这么低?
    德国这几年对天朝都一般般吧,看来砸德国车也不远了,好吧,美帝对天朝一向没好感了,都砸吧砸吧
    德国总统为什么存在感这么低?
    不会,我国有大量黄种日耳曼人存在。以后不会再出现打规模砸车了,每次打讨论后,社会都在进步。
    如果一部表现中国积极奋进,展现中国美好一面的文学/影视作品在西方人当评委的奖项里获奖,我才会觉得不可思议
    如果一部展现中国扭曲黑暗,愚昧落后一面的艺术作品在西方得奖,那不是很正常么?
    当初苏联的文艺作品也在西方享受同等待遇德国是而且就是全球反华大本营。
    
    所有的反华组织都在德国有机构,他们组织会议一般也都选德国。
    
    我比较好奇的是,疆独藏独蒙独以及各种反共爱好者,会不会因为宗教信仰问题打起来?
    
    
    闷声发大财
    欧债这块其实存在感不低
    
    
    应该是说议会制国家的总统存在感低吧
    
    德国是而且就是全球反华大本营。
    
    所有的反华组织都在德国有机构,他们组织会议一般也都选德国。
    
    我比较好奇的是,疆独藏独蒙独以及各种反共爱好者,会不会因为宗教信仰问题打起来?

上一篇:代笔
下一篇:没有了
关于网站 | 网站声明 | 用户反馈 | 合作伙伴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2年2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