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mIy微民网,让世界倾听微民的声音!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主页 > 大杂烩 >

武直10换国产动力致性能下滑

整理时间:2013-09-14 14:28 来源:www.vimiy.com 作者:编辑 点击:

【楼主】2013-09-14 05:15

» 武直10换国产动力致性能下滑
    因此对于武直10来说,未来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换发。正如之前所述武直10原型机使用的是国外进口发动机,而之后由于来源中断而被迫使用国产动力。国产发动机动力不足,在各项性能指标方面均不及之前的进口发动机,这导致了武直10被迫进行减重设计,导致了性能的明显滑坡。
    笔者认为最合适的发动机就是中法联合研制的涡轴16涡轴发动机,它的应急功率达到1300KW,相当于美国AH-64D长弓阿帕奇的发动机,从而为武直10升级打下了坚实的动力基础。
    首先就是增加武直10的最大起飞重量,结合升力系统的改进、主减速器效率的提高,可以有效的增加武直10的最大起飞重量,虎式直升机的发动机功率与武直10相近,它的最大起飞重量不过6吨,而AH-64D的最大起飞重量可以超过9吨,这样的话,可以通过各种措施来提高武直10的最大起飞重量达到或者接近AH-64D的水平,以后者内部燃料1吨计算,这样还有8吨的重量给飞机的结构重量、武器、设备等,从而为飞机增加毫米波雷达、火控系统、电子战和防护装备等提供了空间。
    
    WZ-16是中国目前多个直升机型号的动力基础。
    武直10未来最重要的升级莫过于配备机载毫米波火控雷达,同时将现有的红箭10机载反坦克导弹升级成毫米波雷达制导反坦克导弹,以增加直升机全天候作战能力。对于武直10来说,机载毫米波火控雷达的配备让它具备了自主搜索、探测目标的能力,减少了对外部目标探测与指示系统的依赖,美国的AH-64在没有安装长弓雷达之前,需要OH-58侦察直升机提供情报支持,安装长弓雷达之后,不但可以负责本机的目标搜索任务,还可将雷达信息通过数据链传递给其他飞机,形成联合网络作战系统。
    
    长弓雷达有效的提高了AH-64的作战能力。
    另外武直10配备机载毫米波雷达配合毫米波制导反坦克导弹也扩大了直升机的打击范围,同时提高直升机的多目标攻击能力,长弓雷达和毫米波制导海尔法导弹可以提供8公里左右的打击距离,而最新的有源相控阵毫米波机载雷达对于移动目标的距离可以达到20公里左右,最一步提高直升机的攻击范围,另外长弓雷达可以同时跟踪128个目标,可以对16个目标进行威胁排序,并且在1分钟之内,对它们进行攻击。
    另外毫米波雷达还可以提供地形测绘,可以提高前方90-180度的地形特征及不良气候,为飞行员进行低空突防飞行提供辅助导航功能,这样也提高直升机低空突防时安全性能,根据相关资料,按照美国陆军航空兵的说法,配备毫米波雷达之后,可以让武装直升机的攻击效能提高4倍,战场生存能力提高7倍,整体作战效能提高28倍之多,从相关图片来看,中国也研制了这样的雷达,因此武直10未来配备毫米波机载火控雷达是重中之重。
    毫米波机载雷达的运用并不意味着武装直升机光电系统受到轻视,相反光电系统由于分辩能力高,不辐射电磁波等优势,在敌我识别、隐蔽侦察等方面比毫米波机载雷达有独特的优势,美国在给AH-64D安装长弓雷达的同时,也为它配备了箭头光电探测系统,以提高直升机的探测能力,特别是为前者提供必要的敌我识别,在配备箭头系统之间,美国陆军航空兵飞行员就曾经反映原来配备的TADS/PNVS采用的是第一代光电器件,灵敏度较低,在恶劣环境之中探测距离较近,所以有时不得不靠近对方获得清晰的图像,从而降低直升机的生存能力。
    
    AH-64的箭头光电系统。
    根据珠海航展的资料,中国光电吊舱已经开始配备新一代光电器件阵,探测距离和灵敏度得到大幅度的提高,与之配套的激光测距仪的工作距离已经达到12公里,可以有效的提高武直10武装直升机的探测距离,与毫米波机载雷达形成主/被动复合探测系统,增强了武直10的战场态势感知、控制能力、电子对抗能力。
    
网友评论2013-09-14 05:22


    钢材是个大问题
    
    钢材质量太差
    以及淬火,过火技术不成熟
    


网友评论2013-09-14 06:07


    
    

网友评论2013-09-14 06:13


    Reply Post by gobiwilove (发表于:2013-09-14 05:22):
    钢材是个大问题
    
    钢材质量太差
    以及淬火,过火技术不成熟
    你真的认为着两种工艺是不成熟的以及是主要制约性的么?
    

    
    
    

关于网站 | 网站声明 | 用户反馈 | 合作伙伴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2年2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