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mIy微民网,让世界倾听微民的声音!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主页 > 大杂烩 >

宝钢在开发延伸率更高的汽车高强度用钢

整理时间:2013-09-12 09:12 来源:www.vimiy.com 作者:编辑 点击:

【楼主】2013-08-01 22:49

» 宝钢在开发延伸率更高的汽车高强度用钢
    目前宝钢已经量产QP980钢 抗拉强度不低于980MPa 并且延伸率达到不低于15%
    
    实验室里正在开发抗拉强度1000MPa 延伸率达到50%的产品
    
    有业内的说说延伸率这个属性对车身安全性能有什么影响
    
网友评论2013-08-01 22:50


    本外行的理解是 同样强度下。。结构变形更不容易断裂 也就是说吸能效果更好了?
    
网友评论2013-08-01 22:59


    是不是还有一个屈服强度的指标
    
    感觉正面冲击车架和a柱更看屈服吧
    
    侧面的话,又看抗拉强度。。。
    
    车架结构设计可不是简单活儿啊
    
网友评论2013-08-01 23:01


    Reply to Reply Post by 灰之月 (2013-08-01 22:59)
    
    屈服强度比抗拉强度低
    
    一般显示钢铁强度用屈服强度
    
网友评论2013-08-01 23:04


    延伸率=弹性断裂的时候的长度-原长度/原长度。50%的话就很可怕了,因为钢是脆性材料,一般就几个百分点,50%简直就跟塑料一样了。。。吸能的话,还是要看数据吧,因为过了材料的屈服点,应力曲线要下降的,如果只仅仅是不断的话,也谈不上什么吸能,更多的大概在于冲压成型?
    
网友评论2013-08-01 23:08


    上个图 这个就是宝钢自称的世界第一个量产的第三代高强度钢
    数据来看貌似是初步达到了该定义 也就是延伸率*抗拉强度>20GPa% 而且不用奥氏体钢
    
    

网友评论2013-08-01 23:15


    Reply Post by 灰之月 (2013-08-01 22:59):
    
    是不是还有一个屈服强度的指标
    
    感觉正面冲击车架和a柱更看屈服吧
    
    侧面的话,又看抗拉强度。。。
    
    车架结构设计可不是简单活儿啊
    
    这个一般是热成型钢了 屈服强度一般达到1000MPa 但是延伸率只有几个百分点
    
网友评论2013-08-01 23:25


    这次产业规整领导小组 工信部的代表说 宝钢设备不逊于新日铁 比浦项还好 但是产品质量还没浦项稳定
    
    宝钢答:我生产了那个高成本和标准的,产能过剩,卖给谁啊
    
    车用钢宝钢确实已经能跟上新日铁了,但是很可惜。。现在高级车车架运用的是铝合金。。这对有色金属又提出新要求。
    
    高标准钢 低价车用不起 高价车看不上
    
    就是这个悲剧 最终只能少量卖给兵装部门 也就是生产部队乘用车的工厂 但是用量太少,最终产能过剩亏本
    
    
    至于延伸率 有个塑性和脆性之分 5%是标准
    
    
    低碳钢是塑性 铸铁是脆性 现在要把高标钢延伸率控制在一个合适标准 既好加工强度又足够,当超出抗拉强度的应力材料就会被拉断,就是看抗拉强度了
    
网友评论2013-08-02 00:01


    延伸率在一定程度上能衡量韧性的好坏
    所谓拉伸强度,是在一个缓慢的加力速度下测出来的,并不能完全适用于受到瞬间冲击时的情况
    一般来说,拉伸强度差不多的时候,延伸率高的韧性会好一点
    
    但这不是绝对的,更不意味着拉伸强度这个属性不重要
    
    而且同样强度下,延伸率高,一般意味着刚度会降低,也就是更容易变形
    同样是980MPa的拉伸强度,一个延伸率10%,另一个50%,意味着在拉断的时候,前者变形了10%,后者变形了50%
    这时候还要参考屈服点和屈服强度
    


网友评论2013-08-02 01:02


    我都不好意思回帖了 文盲一个 看不懂唉
    
网友评论2013-09-10 12:53


    Reply Post by 乐水 (2013-08-02 00:01):
    延伸率在一定程度上能衡量韧性的好坏
    所谓拉伸强度,是在一个缓慢的加力速度下测出来的,并不能完全适用于受到瞬间冲击时的情况
    一般来说,拉伸强度差不多的时候,延伸率高的韧性会好一点<br.......
    
    总之 断裂前能吸收越多冲击越好吧
    

    
    
    

关于网站 | 网站声明 | 用户反馈 | 合作伙伴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2年2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