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mIy微民网,让世界倾听微民的声音!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主页 > 大杂烩 >

【联动三国】 看到比较三国智臣 我最佩服的是贾诩

整理时间:2013-07-08 15:43 来源:www.vimiy.com 作者:编辑 点击:

【楼主】2013-07-09 12:40

» 看到比较三国智臣 我最佩服的是贾诩
    我觉得他是看问题看的最透的
    
    而且很善于保身
    
    贾诩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转至: 导航、 搜索
    贾诩
    太尉晋阳侯
    贾诩
    清代三国演义中贾诩的画像
    国家 中国
    时代 曹魏
    主君 董卓→李傕→段煨→张繍→曹操→曹丕
    姓 贾
    名 诩
    姓名 贾诩
    字 文和
    籍贯 甘肃武威
    出生 147年-223年
    武威姑臧(今甘肃武威)人
    逝世 223年
    谥号 肃侯
    显示亲属
    
    贾诩(147年-223年8月11日),字文和,武威姑臧(今甘肃武威)人,是三国时曹魏的著名谋士。曾在东汉年间历仕于董卓、李傕、段煨、张绣、曹操等人,后官至太尉,谥曰肃侯。
    目录
    
     1 生平
     1.1 早年
     1.2 辅助暴臣
     1.3 筹策志略
     1.4 凝析践局
     1.5 权明济事
     1.6 明哲保身
     2 兵法与经学
     3 三国演义
     4 家庭
     4.1 父祖
     4.2 兄
     4.3 子孙
     5 评价
     6 参考文献
    
    生平
    早年
    
    年轻时声名并不显赫,唯独受到汉阳的名士阎忠高度评价。在一次旅途中遭遇氐族的叛军,身旁数十人皆被擒住,贾诩发挥机智,辩称自己是太尉段颎外孙,氐人信其言,于是获释。史称贾诩此举是:“权以济事,咸此类也”(《三国志·魏书·贾诩传》)。
    辅助暴臣
    
    后来成为董卓部下,以太尉掾为平津都尉,后升为讨虏校尉,在牛辅帐下。董卓灭亡后,牛辅亦已死去,王允清算董卓余党。当时李傕、郭汜等人心怀不安,都打算各自逃亡,贾诩则劝谏李傕:“如果就这么逃跑,只需一个亭长就能将我们一网打尽,现在必须回头攻打长安。”李傕听从贾诩建议,与郭汜、樊稠、张济等聚集兵力回攻长安,驻守长安的王允不敌,自杀身亡;同为守将的吕布则逃亡至关东。
    
    李傕、郭汜在占领长安后,起初还算和气,不久互相猜疑,终于关系破裂,相互攻杀,稳定的局势失去控制,天下大乱,关中地区被闹得荒无人烟。汉献帝为躲避灾难,率群臣和卫兵逃往洛阳。贾诩曾训斥李傕、郭汜两人的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但两人表面上接受贾诩的批评,但并没有停止相互攻杀。于是贾诩离间李傕雇用的羌、胡佣兵使之离去,并且协助汉献帝离开长安,同时保护受李傕、郭汜迫害的大臣。
    筹策志略
    
    天子后要求回洛阳,命段煨等人护送,因段煨与贾诩同郡,贾诩便弃李傕而跟随段煨。但因贾诩名气实在太大,段煨怕自己的地位不保,密谋杀害贾诩,为贾诩识破。贾诩私下结识张绣,张绣迎接贾诩。贾诩屡献妙计,助张绣叛曹(起因曹操将张绣叔母占为己有),曹操大将典韦,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战死;建议张绣议和刘表,并多次将曹操挫败,使曹操攻宛城不下。在官渡之战时,劝张绣投降于曹操而非袁绍,使得曹操避免两面受敌的绝境,备受曹操之敬重。封贾诩为执金吾,封都亭侯,迁冀州州牧。
    凝析践局
    
    200年,曹操与袁绍战于官渡,后曹军军粮将尽。曹操便问计于贾诩,贾诩说:“公明胜绍,勇胜绍,用人胜绍,决机胜绍,有此四胜而半年不定者,但顾万全故也。必决其机,须臾可定也。”(《三国志•魏书•贾诩传》)。曹操称善,而后许攸投曹献计,曹操突袭袁绍乌巢粮仓,大破之,致袁绍溃败。曹操战胜后封贾诩为太中大夫。赤壁之战前,认为应安抚百姓而不应劳师动众讨江东,曹操不听,结果受到严重的挫败。
    
    太祖曹操后与韩遂、马超战于渭南,马超等人有割地以和的意思,并以儿子为人质。贾诩认为可以装作答应,曹操又问贾诩计策,贾诩説:“离间就可以。”曹操了解,一概承用贾诩的计谋。随即破韩遂、马超,这是贾诩本来的计谋。
    权明济事
    
    在曹操继承人的确定上,贾诩以袁绍、刘表为例,暗示曹操不可废长立幼。曹操未立世子,曹丕为五官将,而临菑侯曹植才名方盛,曹丕派人求计于贾诩,贾诩说:“愿将军恢崇德度,躬素士之业,朝夕孜孜,不违子道。如此而已”(《三国志·魏书·贾诩传》)。曹丕从其言,深自砥砺。后曹操为太子事屏退左右问贾诩,贾诩闭口不答。曹操说:“与卿言而不答,何也?”贾诩说:“属适有所思,故不即对耳。”曹操说:“何思?”贾诩说: “思袁本初、刘景升父子也”(《三国志·魏书·贾诩传》)。曹操大笑,建安二十二年(217年)立曹丕为世子。
    
    黄初元年(220年),曹丕即位,为报贾诩之恩,封贾诩为太尉,进爵魏寿乡侯,增食邑三百,前后共八百户。又分食邑二百,封幼子贾访为列侯。以长子贾穆为驸马都尉。
    
    黄初四年(223年)三月,曹丕首征东吴,以失败而告终。当初,曹丕问计于贾诩:“吾欲伐不从命以一天下,吴、蜀何先?”贾诩说:“攻取者先兵权,建本者尚德化。陛下应期受禅,抚临率土,若绥之以文德而俟其变,则平之不难矣。吴、蜀虽蕞尔小国,依阻山水,刘备有雄才,诸葛亮善治国,孙权识虚实,陆逊见兵势,据险守要,泛舟江湖,皆难卒谋也。用兵之道,先胜后战,量敌论将,故举无遗策。臣窃料群臣,无备、权对,虽以天威临之,未见万全之势也。昔舜舞干戚而有苗服,臣以为当今宜先文后武”(《三国志·魏书·贾诩传》)。曹丕不纳,果然无功而反。
    明哲保身
    
    贾诩认为自己非曹操旧臣,却策谋深长,所以怕曹操猜嫌。于是采取自保策略,“阖门自守,退无私交,男女嫁娶,不结高门,天下之论智计者归之”(《三国志·魏书·贾诩传》)。
    
    黄初四年(223年)六月甲申日,贾诩去世,终年77岁,谥肃侯,长子贾穆嗣。
    兵法与经学
    
    据《隋书·经籍志》“兵”篇载,贾诩曾钞录《孙子兵法》一卷;又据《新唐书·艺文志》“兵书类”载,贾诩曾为《吴子兵法》作注。可见贾诩对兵家的经典颇有研究。
    三国演义
    
    在中国著名历史演义章回小说《三国演义》中,贾诩亦有耀眼的表现。他初登场于第九回“除暴凶吕布助司徒犯长安李傕听贾诩”,以西凉谋士身分从属于董卓集团余党李傕、郭汜阵营。当时董卓已死,李傕等四人上表求赦不果,正欲各自逃难,贾诩建议他们召集西凉人马入京攻打吕布,结果成功驱逐吕布。可是李傕等人却擅权暴虐,欺凌帝上,甚于董卓。第十回中,西凉马腾、韩遂东征勤王,贾诩劝李傕深沟高垒,不与接战,待西凉兵粮尽退兵加以追击,结果亦大败马、韩。李、郭掌权期间,贾诩一直引导他们安抚天下,征用贤能,朝廷稍微有所恢复。
    
    第十三回,李、郭失和,互相攻讨,一劫天子一劫公卿,长安大乱,贾诩与左灵被李傕任命负责监押帝后车驾。但贾诩当时仍心系汉室,答应献帝尽力阻止李傕暴行。李傕要杀帝使皇甫郦时,亦赖贾诩等力劝才得免。其后贾诩暗地劝喻李傕阵中的羌兵解散,又设计建议献帝以重爵加封李傕,让其暴露自身贪婪信巫的缺点,李傕军中因而士卒离心。第十四回曹操举兵勤王,贾诩劝李傕投降求赦,李傕怒欲斩之,贾诩于是离开李傕回到家乡武威。
    
    第十六回,正当曹操与吕布鏖战时,南方传来讯息指张济攻南阳中流矢而死,其侄张绣继统其军,占据宛城,并用贾诩当谋士,与刘表结连,成为曹操南方的大患。于是曹操放下东边战线,赶赴南方亲征张绣。大军压境,贾诩又建议张绣投降曹操,张绣亦愿意接受。可是曹操因与张绣婶母邹氏共寝辱及张绣,张绣怒不可当,贾诩唯有献计让张绣引军围攻没有戒备的曹操,此役令曹操几乎失陷,并折损了大将典韦、长子曹昂及侄儿曹安民等。
    
    第十八回回目以贾诩为主,是为“贾文和料敌决胜夏侯惇拔矢啖睛”。曹操击败袁术后,再议征讨张绣。贾诩以将计就计之法,再次令曹操中伏,大损五万兵马,将领于禁、吕虔亦受战伤。后来曹操退兵,张绣、刘表议欲追袭,贾诩认为必败,果如其言;然而贾诩又劝二人再次起兵追袭,张绣听从其计,结果大胜而还。此回尽显贾诩料事如神的本领。直至第二十三回,袁绍、曹操分别遣使劝张绣归顺。张绣听从贾诩的建议,降服曹操。贾诩被曹操封为执金吾使。官渡之战中,贾诩亦有随军出征,多为曹操守寨。
    
    第五十九回,马超兴兵讨曹操,贾诩随军西征,并献离间计,致抹书予韩遂令马超疑惑,使马超与韩遂失和相攻,曹军因而得胜。第六十七回,曹操征张鲁,欲得猛将庞德归顺,贾诩献计透过贿赂杨松,离间庞德与张鲁之间的关系,亦成功令庞德降曹。
    
    第六十八回,曹操议立嗣子,贾诩属意曹丕,故当曹操问及其意见时,贾诩淡淡地提到袁绍、刘表二人,让曹操联想到二人立幼废长终致覆灭的故事,然后决意立曹丕为后嗣。第七十八回,曹操欲筑建始殿,贾诩推荐洛阳良匠苏越;曹操夜梦三马同槽,问于贾诩,贾诩为其释虑。曹操临终托孤,贾诩亦是顾命大臣之一。曹丕继位后,封贾诩为太尉,位列三公。第八十回,曹丕篡汉,贾诩建议曹丕筑受禅台以避后世之议,又劝献帝诏书禅位。第八十二回,孙权遣赵咨为使,向曹丕称臣宾服,使者到魏,亦先见太尉贾诩,可见贾诩于朝中地位超然。第八十五回,曹丕乘孙刘鏖兵夷陵,于是遣三路兵马暗袭东吴,贾诩劝阻,曹丕不听,招致大败。最后,第八十六回,小说正式交代贾诩之死。
    
    贾诩在演义中由第九回横跨至第八十六回,形象突出,计无不中,甚至曾令善于用兵的曹操几度败绩。其所从属势力颇多,先随李傕,再随张绣,最后事曹操曹丕两代。加上他曾助曹丕篡汉,其形象不算十分正面。可是即使贾诩曾助李傕、曹魏这些在《三国演义》形象比较负面的势力,他的才能仍备受肯定。而且不论是李傕、张绣,还是曹操、曹丕,都将贾诩此人视为心腹。可见其人善于交际,亦深晓乱世自保之术。
    家庭
    
    据《新唐书》里的宰相世系表所指,贾诩是西汉时代文豪贾谊的末裔。据《贾氏武威郡宗谱》载,贾谊九世孙名为贾秀玉,东汉时任武威太守,自此居于武威郡。其子贾衍任兖州刺史,贾衍子贾龚为轻骑将军,居武威。衍生二子,长子名贾彩,次子便是贾诩。据《魏晋世语》,贾氏一族于晋惠帝时皆至大官,于晋初时尤为显贵。
    父祖
    
     贾谊,贾诩先祖,西汉著名文学家。
     贾秀玉,贾诩曾祖父,东汉武威太守。
     贾衍,贾诩祖父,东汉兖州刺史。
     贾龚,贾诩之父,任轻骑将军,徙居武威。
    
    兄
    
     贾彩,贾诩之兄。
    
    子孙
    
     贾穆,贾诩的长子,为驸马都尉、历位郡守,承继贾诩的爵位。
     贾模,贾穆之长子,贾诩之长孙,承继贾穆的爵位,晋惠帝时为散骑常侍,护军将军。
     贾胤,贾模子,仕晋惠帝,乃惠帝于太子时之近侍。
     贾龛,贾模之子,胤弟,仕晋惠帝, 曾任秦国内史、秦州刺史。
     贾疋,贾模从弟,仕晋惠帝及晋怀帝, 累官至骠骑将军、雍州刺史、封酒泉公。
     贾访,贾诩之子,分得父亲八百户食邑中二百户,而受封列侯。
     贾玑,贾诩之子,魏驸马都尉、关内侯,后徙居长乐。
     贾通,贾玑之子,任侍中、车骑大将军。
     贾仲安,贾通之子。
     贾仲谋,贾通之子。
     贾仲达,贾通之子,晋颍川太守。
     贾延,贾玑之子。
    
    评价
    
     《三国志‧贾诩传》:“诩实非段甥,权以济事,咸此类也。”
     《三国志‧贾诩传》:“诩自以非太祖旧臣,而策谋深长……天下之论智计者归之。 ”
     《三国志》作者陈寿评曰:“荀彧清秀通雅,有王佐之风,然机鉴先识,未能充其志也。荀攸、贾诩,庶乎算无遗策,经达权变,其良、平之亚欤!”
     《三国志》裴松之评注:“臣松之以为列传之体,以事类相从。张子房青云之士,诚非陈平之伦。然汉之谋臣,良、平而已。若不共列,则余无所附,故前史合之,盖其宜也。魏氏如诩之俦,其比幸多,诩不编程、郭之篇,而与二荀并列;失其类矣。且攸、诩之为人,其犹夜光之与蒸烛乎!其照虽均,质则异焉。今荀、贾之评,共同一称,尤失区别之宜也。”
     《三国志》裴松之评注:“夫仁功难著,而乱源易成,是故有祸机一发而殃流百世者矣。当是时,元恶既枭,天地始开,致使厉阶重结,大梗殷流,邦国遘殄悴之哀,黎民婴周余之酷,岂不由贾诩片言乎?诩之罪也,一何大哉!自古兆乱,未有如此之甚。”
     《三国志》裴松之评注引荀勖别传载:“三公具瞻所归,不可用非其人。昔魏文帝用贾诩为三公,孙权笑之。”
     《周书》作者令狐德棻等评王雄时提到:“周瑜赤壁之谋,贾诩乌巢之策,何能以尚。一言兴邦,斯近之矣。”
    
    参考文献
    
     《三国志·魏书十·荀彧荀攸贾诩传》
     《魏晋世语》
    
网友评论2013-07-09 12:45


    神仙难救,神仙难救啊
    
网友评论2013-07-09 12:45


    贾诩认为自己非曹操旧臣,却策谋深长,所以怕曹操猜嫌。于是采取自保策略,“阖门自守,退无私交,男女嫁娶,不结高门,天下之论智计者归之”(《三国志·魏书·贾诩传》)。
    
    明白人啊
    
网友评论2013-07-09 12:49


    你奈我何!!
    
    
    
网友评论2013-07-09 13:02


    我要你三更死,谁敢留你到五更
    
网友评论2013-07-09 13:03


    1L说的就是我想说的
    
网友评论2013-07-09 13:06


    两锁一限定
    
网友评论2013-07-09 13:07


    三国当中个人独爱陈元龙
    
网友评论2013-07-09 13:17


    后位贾诩内很不错,手气卡洗好点,出手各种神收割
    
网友评论2013-07-09 13:18


    你奈我何?!
    
网友评论2013-07-09 13:19


    贾诩+袁绍组合收全场很爽
    

    
    
    

关于网站 | 网站声明 | 用户反馈 | 合作伙伴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2年2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