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mIy微民网,让世界倾听微民的声音!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主页 > 大杂烩 >

【PM2.5】大众终于可以不别扭的说洋文了--PM2.5中文定名细颗粒物--含详细定名过程

整理时间:2013-05-27 02:44 来源:www.vimiy.com 作者:编辑 点击:

【楼主】2013-06-02 20:17

» 大众终于可以不别扭的说洋文了--PM2.5中文定名细颗粒物--含详细定名过程
    简 报
    二一三年四月二十日 第4号
    *
    权威发布
    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
    外语中文译写规范部际联席会议专家委员会
    联合发布“PM2.5”中文定名
    近期,我国部分地区受到雾霾天气影响,PM2.5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PM2.5是一种气象检测及计量标识,指悬浮在空气中的粒径≤2.5微米的颗粒物,也有表示为PM-2.5、PM2.5等形式。其中PM是英文particulate matter的首字母缩合词,2.5的意义是所指颗粒物的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简称粒径)为2.5微米。因此PM2.5,即粒径≤2.5微米的颗粒物是基于其物理特性及对人体健康影响特性提出的概念,具有气象与环境监测实用价值。
    鉴于目前PM2.5没有统一的中文名称,给科学研究、知识交流和生活应用带来不便和困扰,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组织气象、环境、医学、物理、化学、语言学等不同领域的专家进行了多次研讨和审定。专家们依照科学性、单义性、系统性、简明性、国际性、习惯性等定名原则,最终形成共识,建议定名为“细颗粒物”。
    专家指出,“细颗粒物”体现出定名的科学性。“颗粒物”反映出其物理特性,如用“尘”表示则不够准确。例如飘尘、浮尘、
    1
    烟尘等一般所指的都是同质一次性污染物质,而颗粒物则可包含异质或二次污染物。
    在“颗粒物”前面加“细”字,体现出定名的系统性和简明性。大气中分布的悬浮颗粒物,根据目前已有的定名,以及未来将产生的定名,可以按系统性表示为:
    中文名称
    概念属性
    符号
    总悬浮颗粒物(TSP)
    粒径≤100微米
    PM100
    可吸入颗粒物
    粒径≤10微米
    PM10
    细颗粒物
    粒径≤2.5微米
    PM2.5
    超细颗粒物(预留)
    粒径≤0.1微米
    PM0.1
    极细颗粒物(预留)
    ……
    ……
    定名为“细颗粒物”也体现出国际性与习惯性的特点。“细颗粒物”与国内外环境标准的称谓基本一致。如,1994年美国环境保护署将“可吸入颗粒物” (英文为inhalable particles,记作PM10)划分为“粗颗粒”(coarse particles)和“细颗粒”(fine particles),其中将“细颗粒”记为PM2.5。我国2012年2月发布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中,将粒径≤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细颗粒物”。另外,有专家利用语料库调查发现,在所有关于PM2.5的中文名中,“细颗粒物”使用频率最高,占到90%以上。
    各领域专家全面衡量各方面意见后形成共识,将PM2.5的中文名确定为“细颗粒物”。随后,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与外语中文译写规范部际联席会议又征询了相关部门和专家的意见。
    综合以上情况,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与外语中文译写规范部际联席会议专家委员会决定联合发布PM2.5的中文定名为“细颗粒物”,向社会各界推荐使用。
    2
    *
    背景介绍
    PM2.5中文定名经过
    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是经国务院授权审定公布科技名词的权威机构。为科技概念命名是科技名词规范工作的主要任务,也是促进科学技术发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基础性工作。近年来,我国部分地区受到雾霾天气影响,其中,PM2.5,即悬浮于空气中粒径小于2.5微米的微小颗粒物,由于其物理特性及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特性备受关注。但是由于其一直没有统一的中文学名,常以字母词的形式出现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介,给社会应用和学术交流带来很大的不利影响。鉴于此,全国科技名词委通过“调研名词使用状况——组织多领域专家研讨——广泛征求意见——召开专业委员会名词审定会——征询各相关部门意见——上报全国科技名词委常委会——向社会发布并推荐使用规范名词”这样一个程序开展了PM2.5的中文定名工作,力争为其确定科学、严谨、便于科技交流和社会接受的中文名。
    一、PM2.5及其中文名使用状况
    一般情况下,专业技术领域将能够悬浮在空气中,粒径在0.001~100微米之间的颗粒统称为气溶胶。其中,PM100(粒径小于等于100微米的颗粒物)称为“总悬浮颗粒物”(total suspended particle,TSP);PM10(粒径小于等于10微米的颗粒物)媒体用法也比较统一,即称为“可吸入颗粒物” (inhalable particle)。而对人体危害更大的PM2.5(粒径小于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一直没有一个统一的叫法。据国家语言资源检测语料库(2011、2012年),对于PM2.5,大多数人直接用符号表示;在已有中文名中,“细颗粒物”使用最多,其他中文名有 “可入肺颗粒物”“ 空气细颗粒物”“微小颗粒物”“可吸入细微颗粒物”“细粒子”等。
    3
    二、PM2.5中文定名研讨会议
    2013年2月27日,全国科技名词委在北京组织召开了“PM2.5中文定名研讨会议”,邀请了大气、环保、医学、语言和出版等有关方面的专家,共同研讨PM2.5的中文名称规范问题。出席本次会议的专家有中国工程院院士沈国舫、国务院参事刘燕华、中国科学院院士伍荣生、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宁、北京大学教授胡敏、清华大学教授贺克斌、北京医院教授孙铁英、环境保护部环境标准研究所所长武雪芳、中国气象局研究员郭亚田、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研究员王瑞斌、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研究员周明煜等25位专家。
    气象出版社王存忠社长在会议上对PM2.5做了详细介绍:1994年,美国环境保护署将可吸入颗粒物(PM10)分为粗颗粒物(粒径2.5~10微米)和细颗粒物(粒径2.5微米);学界多使用“细颗粒物”。
    专家们从不同学科、不同角度针对PM2.5的中文名各抒己见。沈国舫指出PM2.5是个字母词,在社会使用中应该有一个规范的中文名称,以保持中华民族语言的健康发展。伍荣生认为中文名称要有科学性、普及性、应用性,要把PM2.5的特性和科学性描述出来。刘青指出学术名词定名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给PM2.5确立中文名称需要考虑科学性,能够名符其义,把基本概念准确表达出来;同时要考虑到单义性,与其他术语相区别;另外还要考虑系统性等,以后科学研究和监测技术进一步发展,还要给更细的“颗粒物”命名留有余地。
    经与会专家热烈讨论,大部分专家赞成PM2.5的中文名称定为“细颗粒物”,认为这一命名更具科学性,并有利于与国际接轨。刘燕华指出PM2.5是在PM100范围内,属于气溶胶;其中,10~100微米的颗粒物可称为“粗悬浮颗粒物”,2.5~10微米可称为“中悬浮颗粒物”,2.5微米以下可称为“细悬浮颗粒物”;建议将PM2.5定名为“细颗粒物”。胡敏建议从来源和英文体系两方面考虑,建议TSP对应的物质可称为“总悬浮颗粒物”,PM10
    4
    对应的物质可称为“可吸入颗粒物”,PM2.5叫“细颗粒物”,PM0.1以下叫“超细颗粒物”。周洪波用语料库技术进行了统计,调查了2011年至2012年PM2.5中文名称,大部分用“细颗粒物”,也有少部分用“可入肺颗粒物”,这也说明“细颗粒物”的用法具有普及性。
    另外,有专家提议用“颗粒物2.5”“悬浮颗粒物2.5”“2.5微米的颗粒物”“可入肺颗粒物”“细飘尘”等名称。也有专家指出“尘”在概念上淡化了二次污染的含义,飘尘、浮尘、烟尘等基本上指的都是一次污染,而颗粒物还包含二次污染,所以“颗粒物”比“尘”等更科学。
    三、PM2.5中文名审定会议
    在2013年2月27日召开的研讨会意见和会后进一步征求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全国科技名词委于2013年3月11日召集环境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与大气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联席审定会议,会议还邀请了相关领域专家与会。
    会议充分发扬了科学、民主、严谨、求实的精神。委员们依据术语科学性、系统性、简明性、国际性等原则,围绕给PM2.5确定一个科学恰当的中文名称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有的专家认为“可吸入细颗粒物”能够体现出PM2.5的特性,并具有警示有害健康的功能;另有专家指出,“可吸入细颗粒物”是一个全新的词,与英文原名无法对应,不利于与国际接轨。也有专家指出,由于10微米及以下的颗粒物都为“可吸入颗粒物”,PM2.5的定名可以不加“可吸入”三个字。并且“可吸入细颗粒物”作为术语过长,在推广上有一定难度,也不太符合术语的“单义性”原则。
    经全面综合、严肃认真、细致入微的讨论,专家们依照定名的科学性、单义性、系统性、简明性、国际性、习惯性等原则,最终达成共识,认为定名为“细颗粒物”比较合适。“细颗粒物”较科学地诠释了fine particles的概念;简明扼要;以“颗粒物”命名,与“总悬浮颗粒物”“可吸入颗粒物”保持了较好的
    5
    系统性;现在社会上“细颗粒物”的用法占主导,易于被社会接受;与已公布国家标准的表述一致;利于与国际接轨。
    四、公布中文定名
    PM2.5的中文名“细颗粒物”,经征询环境保护部、国家质检总局、中国气象局等有关部门意见后,上报全国科技名词委常委会批准,于2013年4月与外语中文译写规范部际联席会议专家委员会联合向社会发布。
    五、结语
    “一名之立,旬月踟蹰”,PM2.5中文定名的始末折射出名词工作的严谨与不易,同时,这也是专家智慧得以民主集中的过程。一个科学名词的最终确定,需要统筹兼顾到各方面意见。正如民国俞凤宾先生所说:“凡一名词,经一人之思考,苦心孤诣而译成者,每不如一团体所商榷而共拟者。”而规范统一的中文名要发挥促进社会和学术交流、推进汉语言文字发展的作用,则需要加大宣传推广的力度,更需要全社会各方面的配合与支持。
    *
    宣传推广工作
    PM2.5中文定名工作引起社会广泛反响
    2013年4月19日,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与外语中文译写规范部际联席会议专家委员会决定联合发布PM2.5的中文定名为“细颗粒物”,向社会各界推荐使用。作为一个典型的字母词,同时也涉及关系民生的热点名词,PM2.5的及时定名,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全国各主流媒体争相予以报道,一时间,为PM2.5取个中文名成为社会热议的话题。
    全国科技名词委在此次热点词定名过程中,按照“调研名词使用状况——组织多领域专家研讨——广泛征求意见——召开专业委员会名词审定会——征询各相关部门意见——上报全国科技名词委常委会——向社会发布并推荐使用规范名词”的程
    6
    7
    序,及时与媒体沟通工作进展,引导社会正确认识科技名词规范工作的重要意义,并加以正确使用。
    全国科技名词委正在研究为PM2.5确定中文名的消息,最早于2013年2月27日经新华社微博“@新华试点”以公开征集定名的形式率先发布,引起社会广泛参与;当晚,北京电视台“都市晚高峰”栏目对全国科技名词委组织的“PM2.5中文定名研讨会议”进行了采访报道。随后,各大平面媒体、网络媒体竞相转载,并积极跟踪报道定名工作进展。2月29日央视“朝闻天下”也及时进行了采访性报道。仅新浪网,在2月28日短短一天内,先后发布三条首页消息,跟踪PM2.5的定名进展。
    最终,全国科技名词委在2013年3月11日召集环境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与大气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召开联席审定会议,征求了相关部门的意见,在报全国科技名词委常委会批准后,于2013年4月19日,经中央电视台正式向社会公布了“PM2.5”中文定名。全国科技名词委主办刊物《中国科技术语》官方微博“@中国科技术语”也同时发布了相关消息。光明日报、科技日报等其他主流媒体也进行了跟踪报道。《中国科技术语》2013年第2期对此次PM2.5定名工作进行了全面回顾,并刊登了部分专家的讨论意见。
    在PM2.5中文定名过程中,全国科技名词委始终发挥了积极的组织和协调作用,不仅使社会更广泛地认识到全国科技名词委的职能和作用,也为建立科技名词规范工作的快速反应机制进行了一次很好的探索。
    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事务中心
    二一三年四月二十日
    
网友评论2013-06-02 20:19


    二一三年四月二十日
    
    三国时代的黑科技碉堡了。
    
网友评论2013-06-02 20:22


    真心觉得这个名字还没pm2.5用起来方便
    
网友评论2013-06-02 20:23


    PM2.5应该叫细颗粒物——关二爷
    
网友评论2013-06-02 20:26


    Reply to Reply Post by 五角军团首领沙丁 (2013-06-02 20:19)
    
    原文PDF里的零是O,粘贴不过来
    
网友评论2013-06-02 20:26


    Reply to Reply Post by 贴膜圣手林阿兰 (2013-06-02 20:22)
    
    其实PM2.5在一般人映像里也就是一个整体,不会深究PM、2.5的意义
    
    换成新名字只是暂时不习惯....
    


网友评论2013-06-02 20:36


    那可吸入颗粒物又是什么东东 ?
    发表回复

    
    
    

上一篇:亚马逊中国 比价月 图书4.9折
下一篇:没有了
关于网站 | 网站声明 | 用户反馈 | 合作伙伴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2年2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