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mIy微民网,让世界倾听微民的声音!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主页 > 体育 >

【思路广乐趣多】美国提升页岩油开采技术 将成为全球最大产油国 改变世界能源版图

整理时间:2013-01-23 22:59 来源:www.vimiy.com 作者:编辑 点击:

【楼主】(916513)2013-01-21 21:58

» 美国提升页岩油开采技术 将成为全球最大产油国 改变世界能源版图
    1月9日,美国能源部公布,截至1月4日当周美国原油日均产量为700万桶,创下20年来新高,同比增长20%,据国际能源署公布的信息显示,美国将在2020年之前超越沙特阿拉伯成为世界最大石油产出国,2035年成为油气出口国。
    
     去年12月5日,美国能源部下属的美国能源信息署(EIA)公布数据称,2012年9月美国石油月产量创下新高,达到650万桶,为1988年1月以来的产量最高月。时隔不到一个月,原油日产量又再次暴增,这也刺激了巴菲特收购铁路享受美国原油产量爆炸式增长的盛宴。高盛分析师Kamakshya Trivedi认为,页岩油革命不仅会改变全球能源格局,还可能会改变全球经济格局。报告称,页岩油革命带来的最主要影响就是:油价将不再成为限制经济增长的绊脚石。生产的转变正在逐渐放松油价的束缚,而这种束缚长久以来困扰着全球经济。如果全球需求增长能够恢复,那么油价上涨对经济复苏造成的风险就会消退。
    
    无独有偶,今年花旗银行也多次发布关于美国页岩油的报告。这些报告认为,美国石油产量飙升的主要驱动力便是页岩油。该机构还预测,到2020年美国页岩油日产量至少将上升至200万桶,从而带动美国石油总产量的快速上升。
    
     几年前,人们还很难想象世界第一能源消耗国美国会成为天然气生产大国,而如今,美国的天然气产量供过于求甚至谋划出口,在全球范围内卷起了“页岩气革命”。人们不禁联想,美国的页岩油领域会不会也将上演页岩气狂潮?毕竟,从2000年开始,美国已将开发页岩气的水力压裂技术用于开采页岩油。这一成果已使美国成为世界上增长最快的石油生产国。自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今,美国也首次成为炼油产品的净出口国。
    
     看来美国的黄金时代又要到来了,可惜中国大部分都是贫油岩,就算有技术也缺少足够的开采价值
    
网友评论(531839)2013-01-21 22:00


    我记得这玩意儿开采的单位价格非常高
    
    这么大规模应用,其实必须的前提就是油价一直稳居高位
    
网友评论(542727)2013-01-21 22:01


    一诺千金虎老师,扫迪斯来
    
网友评论(13914055)2013-01-21 22:01


    兔子专心攀核聚变科技就好
    
网友评论(13092173)2013-01-21 22:01


    以前有个观点就是美国放着自己国家的石油不采,充分保护了己国的环境和石油储备。
    


网友评论(11167641)2013-01-21 22:02


    Reply to Reply Post by 命令正确 (2013-01-21 22:01)
    
     难道不是?
    
网友评论(916513)2013-01-21 22:02


    Reply Post by 20miyu02 (2013-01-21 22:00):
    
    我记得这玩意儿开采的单位价格非常高
    
    这么大规模应用,其实必须的前提就是油价一直稳居高位
    
     一点都不高 得益于美国水平井和水力压裂技术的飞跃,现在开采成本已经很合理了
    
     从技术可采储量看,美国巴肯页岩油的可采储量很大,在240亿桶,开采成本并不高,现金操作成本不到6美元,关键是折旧相对偏大,目前桶油当量折旧在20美元左右,所以当前价格下盈利情况非常好。
    
      美国原油对外依存度大降
    
      过去10年,美国仅向加拿大出口石油10万桶/日,而每天却进口900万桶石油,一直是世界最大石油进口国。然而,由于石油开采技术的提高和页岩油气的开发,美国国内原油每日产量上周达660万桶,这一转变对世界的能源格局会产生重大影响。
    


网友评论(1455296)2013-01-21 22:03


    既然资源这么多,那先把美债还了吧!
    
网友评论(1218120)2013-01-21 22:03


    要打仗?
    
网友评论(157240)2013-01-21 22:03


    先享受低价油,油价高了再采自己的
    
    这生意划算啊
    
网友评论(1061243)2013-01-21 22:04

美国提升页岩油开采技术 将成为全球最大产油国 改变世界能源版图
    国内页岩气三桶油全部出局,不知是喜是忧
    
网友评论(454606)2013-01-21 22:04


    将油页岩分解、使之释放出石油和天然气的技术已滋生出了价值成百上千亿美元的交易,包括挪威国家石油公司(Statoil ASA)斥资44亿美元对Brigham Exploration Co.的收购。这一技术还给业内的企业带来巨大的利润和收入,比如哈利伯顿公司(Halliburton Co.)第三季度报得创纪录的65亿美元的收入。
    
    油页岩的大量发现使得美国石油天然气生产再现生机,而仅仅在六年前这个行业还被广泛视为已经步入没落。如今在美国,价格便宜的天然气有了大量供应,国内石油生产几十年来首次有了增长。油页岩开发甚至还传播到了其他国家,例如波兰和阿根廷。
    
    油页岩事业的兴旺已经创造出了六名新的美国亿万富翁,与互联网业催生的富豪数量不遑多让。
    
    杰富瑞投资银行(Jefferies & Co.)的副主席拉尔夫·伊兹(Ralph Eads)说,油页岩和天然气页岩资源的发现和开发绝对算得上是美国历史上了不起的财富创造契机之一。其经济价值显然不输于其他任何一项重大技术创新。杰富瑞投资银行在过去三年里为价值超过750亿美元的油页岩交易提供了建议。
    
    油页岩资源的发现在能源业产生了巨大的分化力量,那些成功顺应这一变化的公司目前都处于优势地位。而许多未能成功适应这一变化的公司则迅速消失了。根据财经数据提供商Dealogic的数据,油页岩狂潮在过去两年内将美国石油和天然气交易总额推到了2920亿美元以上。
    
    康德摩根公司(Kinder Morgan Inc.)日前表示它将以211亿美元的价格收购对手公司艾尔帕索(El Paso Corp.)。这是这家油气运输巨头公司下的一个大赌注页岩天然气的大量供应不会是昙花一现,需要为配送系统投资十亿、百亿的资金。
    
    但是对艾尔帕索来说这是一件丢脸的事,该公司当初采取安然公司(Enron)的方式进行能源交易,事后证实这一策略的后果是灾难性的,公司用了数年时间才理清其财务状况,而公司对于业界变化的反应则太过缓慢。
    
    挪威国家石油公司的收购行动是外国石油公司抢购美国油页岩资产的最新举动,这家公司收购了Brigham公司在北达科他州油页岩矿区的石油生产资产。外国企业及石油巨头公司(如埃克森美孚公司(Exxon Mobil Corp.))已经打开钱袋,收购那些早早投资油页岩制品的美国公司。它们有目的地收购生产资源以及懂得油页岩开发的雇员。
    
    与此同时,油页岩开发的先驱公司(例如切萨皮克能源公司(Chesapeake Energy Corp.))则能够把他们的经验转化为资本,让其他公司为他们的钻探埋单。自从2008年以来,切萨皮克出售了其五个油页岩矿区的股份,获得将近128亿美元,因为买家愿意付高价以得到向该公司学习的机会。
    
    分解油页岩比传统的陆上钻探的过程更加费力费钱。油田服务公司如哈利伯顿、贝克休斯公司(Baker Hughes Inc.)和斯伦贝谢公司(Schlumberger Ltd.)等一直都在努力跟上需求,同时也获得了优厚的利润。
    
    日前,在对其液压爆破服务需求高涨的推动下,哈利伯顿报出创纪录的收入和运营所得。该公司将盈利主要归结为德克萨斯州和北达科他州页岩地层的狂热开发行为。
    
    油页岩能源的大量开发及液压爆破的广泛使用已经发出了危险信号。美国的监管部门正在研究各企业针对各自已发现的天然气所提供的资料,来判断它们是否在误导投资者。环保论者和地方政府担心开采的过程会破坏蓄水层和空气质量,他们要求对这个行业进行更多的监督。
    
    但是业界已下了十亿百亿的赌注,认为油页岩能源的开发是可以持续下去的,能够在没有政治干预的情况下进行。
    
    能源业分析师约翰·奥尔森(John Olson)说,在可预见的未来,油页岩很显然是推动列车的引擎,但是它并不是有百分百把握的赌注。他强调,虽然石油和天然气产品的盈利是实实在在的,但是这些油气井经过几十年之后情况会如何,人们所知不多。
    
    油页岩制造赢家和输家的故事正在俄克拉荷马市等地上演。科尔-麦吉公司(Kerr-McGee Corp.)一度是这座城市中最重要的企业,但是这家石油公司从未在油页岩上有所投入,最终在2006年被阿纳达科石油公司(Anadarko Petroleum Corp.)收购。
    
    而在2001年进行了一次油页岩资产大收购的戴文能源公司(Devon Energy Corp.),如今则已建成了50层高的新总部大楼。在城市的另一头,识页岩于微时的切萨皮克公司已发展成市值达180亿美元的公司,并且持有一片面积相当于印第安那州的区域的钻探合约。
    
    其他行业及政府当局正在重新思考天然气的突然充裕及石油供应的增加所蕴含的意义。在2000年代早期,化工企业纷纷关闭在美国的工厂,转移到燃气较便宜的海外。如今,陶氏化学(Dow Chemical Co.)和其他公司正在墨西哥湾沿岸建造新的世界级规模的工厂,因为有廉价的能源可供利用。在铁锈地带(Rust Belt),钢铁业者正在建造新工厂,以满足油页岩开发对于管道的需求。
    
    油页岩的影响已经波及美国生活的许多方面,把一些钻探区的土地业主打造成了富翁,在其他行业就业机会减少的情况下依然创造了成千上万的工作岗位。今年德州游骑兵队(Texas Rangers)连续第二次打入世界职业棒球大赛,这个俱乐部的成功某种程度上与两名新主人为球手提高薪酬有关系,他们是鲍勃·辛普森(Bob Simpson)和雷·戴维斯(Ray Davis)。辛普森的克洛斯提柏石油公司(XTO Energy)一直很关注油页岩项目,在2009年被埃克森美孚公司以250亿美元收购;戴维斯则是油气运输公司的前高管。
    
    
网友评论(414093)2013-01-21 22:05


    据美国《油气》公布的统计数字,全世界页岩油储量约11万亿~13万亿吨,远远超过石油储量。全球油页岩产于寒武系至第三系,主要分布于美国、刚果、巴西、意大利、摩洛哥、约旦、澳大利亚、中国和加拿大等9个国家。
    中国油页岩资源储量也很丰富,根据2004-2006年新一轮中国油气资源评价结果,中国油页岩资源7199.4亿吨,油页岩可采资源2432.4亿吨;页岩油资源476.4亿吨,页岩油可采资源159.7亿吨,页岩油可回收资源119.8亿吨,遍布20个省和自治区、47个盆地和80个含矿区,主要分布在松辽、鄂尔多斯、准噶尔、柴达木、伦坡拉、羌塘、茂名、大杨树、抚顺等9个盆地。其中,松辽、鄂尔多斯、准噶尔等3个盆地油页岩资源占全国的74.24%,可回收页岩油占全国的64.25%。吉林、辽宁和广东三个省份的储量最大
    
网友评论(531839)2013-01-21 22:05


    Reply Post by 亲亲不乖 (2013-01-21 22:02):
    
    一点都不高 得益于美国水平井和水力压裂技术的飞跃,现在开采成本已经很合理了
    
     从技术可采储量看,美国巴肯页岩油的可采储量很大,在240亿桶,开采成本并不高,现金操作成本不到6美元,关键是折旧相对偏大,目前桶油当量折旧在20美元左右,所以当前价格下盈利情况非常好。
    
      美国原油对外依存度大降
    
      过去10年,美国仅向加拿大出口石油10万桶/日,而每天却进口900万桶石油,一直是世界最大石油进口国。然而,由于石油开采技术的提高和页岩油气的开发,美国国内原油每日产量上周达660万桶,这一转变对世界的能..
    
    碉堡了啊,这不等于开了自动回魔的挂么
    
网友评论(13092173)2013-01-21 22:05


    Reply Post by 桐岛_青大 (2013-01-21 22:02):
    
     难道不是?
    
    那就有必要想想现在为什么有劲头开采自家石油了
    
网友评论(14800589)2013-01-21 22:06


    是不是美国在替代能源方面有了些进展?在可预见的未来石油的作用越来越小?美国在攫取石油的最后一桶金?
    
网友评论(11167641)2013-01-21 22:06


    Reply to Reply Post by 命令正确 (2013-01-21 22:05)
    
    1 油价上涨
    2 做好放弃部分海外利益专攻一头的打算
    3 来源快干了?
    
网友评论(16245094)2013-01-21 22:07


    专业人士表示,俺打过油页岩的非常规,开采难度对中国来讲还是摸索阶段。美国也刚成功嘛
    ----sent from my HTC HTC T328w,Android 4.0.3
    
网友评论(6557017)2013-01-21 22:08


    完了完了,美国又牛逼了。
    
网友评论(13092173)2013-01-21 22:08


    Reply to Reply Post by 桐岛_青大 (2013-01-21 22:06)
    
    无论哪个方面,都只能说明美国的地缘政治实力下降了,否则便宜的(对于美国来说)中东石油始终是最佳选择。
    

    
    
    

关于网站 | 网站声明 | 用户反馈 | 合作伙伴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2年2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