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mIy微民网,让世界倾听微民的声音!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主页 > 恶搞 >

中国武术神话小小史

时间:2012-07-13 12:21 来源:www.vimiy.com 作者:编辑 点击:

中国历史上,说到习武,从来都是指刀剑枪棒。为什么呢?因为说到底,习武是为了打仗,为了杀人。那种擂台上玩的玩意儿叫什么呢?叫相扑,角抵。《水浒传》中的燕青,就是一位相扑高手。尤其在宋代,相扑非常流行,以至皇帝都去观赏。(相当于奥巴马去看UFC)这个时代,还没有我们通常意义上的中国武术。
   
   《元史》中提到,在元代“习武艺“、”弄枪棒“一概禁绝。拳法的兴盛,大概由此而起。除了打架斗殴之外,另外一个重要用途是元剧。走向舞台艺术,走向江湖,以一种异化的形式,换取一种谋生的手段。
   
   明朝是拳法兴盛的时代。明代武术不再仅以刀、枪、棍分门别类,在全国范围内已形成了诸多风格迥异的流派;十八般武艺在明代已有了具体的名称内容。戚继光在兵书中写道“拳法似无预于大战之技,然活动手足,惯勤肢体,此为初学入门之艺也。”另一位将领何良臣在《阵纪选》中说:“学艺先学拳,次学棍,拳棍法明,则刀枪诸技特易耳,所以拳棍为诸艺之本源。”
   
   清朝已经不是冷兵器的时代。而中国武术正是在这个火枪的时代百花齐放,大师辈出。形成通常意义上的中国武术的里程碑就是1879年的《三侠五义》。另一个巅峰是1922之后的平江不肖生,他的1932年的还珠楼主,更是在《武当七女》等书中将“内功”“外功”学说进一步完善。并在书中提出武当派是“内家功夫”、少林派是“外家功夫”的理论。
   
   清末民初,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武术大师时代!不计其数的大师攀登上了武功的巅峰,留下一个又一个由弟子口述,无从考证的传说。这些传说之中,中枪最多的就是俄国人和日本人。
   
   1901年,一位在天津摆下擂台,被霍元甲打败
   1910年李书文打败
   1918年先在天津、上海表演武技,轰动观众,然后来到北京。被天津著名拳师韩慕侠击败。
   孙禄堂在50岁的时候信手击昏
   你不揍个俄国人,你都不好意思说你是练中国武术的!那个年代的俄国著名格斗家们是有多蛋疼啊!
   
   可惜的是,那个年代只有文字可以记录这一切。我们无缘得见这种种超越物理与生物极限的神奇功夫。幸好有2位宗师,为我们留下一场生死决斗的视频,虽然不太清晰,从中我们还是能看出大师的风范!吴公仪使实战用的太极散手,陈克夫更是使出“白鹤亮翅”等耳熟能详的绝学迎战。请看对这一战的报导,真是精彩绝伦:
   
   
   
   是日,陈可夫穿白西洋拳服,双肩搭深色毛巾,高大潇洒;公仪穿传统中式长袍,个子不大,却有谦谦儒者之风度,但脱下长袍,即以健硕身形引起全场一片哄动。第一回合开始公仪用七星势,快步跳跃,陈克夫则采用白鹤拳对敌的双手向前架式,互相对峙。陈先攻,用游斗之法,一触即退,保持距离,不让吴近身施展太极的长处。吴于稍探陈虚实后,便采用以静制动,等对手一近,就击其前臂麻穴,双手轻如打棉花状态。战至不久,吴穿破陈的护手,击中陈面,陈立即使出白鹤拳的“豹子连环手”密集进攻,猛攻十多招,拳拳打近吴面部,逼吴至绳边。吴闪身出绳间,瞬间以“翻身撇身追”挂击,陈鼻部中拳流血,吴连环追击,双方以中路架式对打。由于陈鼻流血不止,染满白衣,评判主任何贤急忙鸣钟。这个回合本来应是五分钟,只打了两分钟就停。休息时何贤见陈血染征袍,问他还继续否?陈表示流鼻血并不要紧,休息后可继续再战。第二回合,陈仍采取急攻战略,吴则减少走动幅度,以逸待劳,陈绕步走了半圈,即使出“白鹤兜罗手”闪电击中吴的腰部,但吴的太极最善于小圈子贴身短化,不单没有受伤,反而借力抽空左手,右手使出“肘底看槌”击中陈的胸部,跟着重击陈右前臂,致令陈右手失去战斗能力,不得不高脚踢吴。吴以陈此举乃属犯规,于是以牙还牙,用左分脚反击。
   
   挽尊我来,勘误楼下的来吧还珠楼主的书很不错
   
   我记得初中就看过他的书了,不过是盗版的,估计也是别人借他的名出的书。。。
   
   孙禄堂这货是真有功夫的只有实战才能出人才,古代由于社会不稳定时局动荡,实战机会多,出了不少高人。
   而近代各种管制,基本已经没有实战人才了,都是花架子那场怎么看像乱打
   看不出名堂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
   上擂台乱打能打几个回合不带拳套的。。
   那战斗力确实不低了。。
   
   那场怎么看像乱打
   看不出名堂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
   上擂台乱打能打几个回合不带拳套的。。
   那战斗力确实不低了。。
   
   考虑到太极那方50多岁了,对方才30多,年轻的时候战斗力绝对很高我不知道你们是否看过一部电视剧《康德第一保镖》

关于网站 | 网站声明 | 用户反馈 | 合作伙伴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2年2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