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thorax2012-11-16 13:44
» 今天看到中科院数学所的程老先生以真名实姓所写的一篇惋惜自己的学生转行的博文,让我感触至深。程老师的那位25岁的学生,已经发表了十几篇期刊论文,获得过作为中科院学生最高荣誉的院长特别奖和控制界很有影响的关肇直奖,是曾经宣布不再参评院士的程老的得意弟子,甚至按程老师的话说,“成了我对未来的一个梦”。结果这位学生没有按照程老师的安排出国做博后,而是选择了考会计师,毕业后想去银行,或者去当中学老师,已经走到了分道扬镳的地步,让程老师十分不解,甚至欲哭无泪。科学网上有许多老师把学生的转行归咎于大环境下名利和物质的诱惑。然而作为同是中科院的一名研究生,我却十分理解程老师那位同学的选择。我的一位科大少年班的同学,GRE和托福都考得很好,导师也是新晋的院士,但他还是和我一样宁可选择没有北京户口薪水又低的会计师事务所,也不愿意再在国内或申请出国走科研的道路。我还曾经在一家期货公司与一位清华物理博士、一位北大数学博士、一位中科院物理所的博士一起实习过,他们也都是本专业科研领域的潜力股——北大博士有过海外联合培养经历,发表过高水平学术论文,过了FRM二级;清华博士的导师是清华的著名院士,自己的研究成果也不愁在学术界的位置,不过也过了CFA二级;只有我自己不是博士,也没有文章,可是我敢在简历上说自己是中科院学习成绩Top 1%的学生。前几天我去参加某资产管理公司的笔试,又听说北大博士已经拒掉了一个自己本专业的十分高薪的offer,专心去准备大摩量化研究组的面试了;在看笔试名单时,又赫然发现上面居然还有MIT的博士生,让我十分郁闷为什么人家不好好留在美国或者回国做科研这份很有前途的事业,却非要跑来跟我们抢这种没有技术含量的工作。不过想了想原因很简单,对于我们这个年龄的青年人来说,选择一份可以终身奋斗的事业比选择一个暂时的工作岗位更加令我们在乎。那些就算我们中了亿万元的大奖,仍然会选择去做的工作,才是对我们而言最好的、能够当成事业去奋斗终生的工作。此外,一份工作的价值是不能用工资的高低来衡量的;不同行业并无高低贵贱之分,文、理、法、商、工、农、医、兵,只要做的是对社会有用的事情,那么每一份职业都值得获得我们无差异的尊重。可是我们现在的科研行业,做的是否全是对社会有用的事情呢?我认为有一小部分不是的。1989年美国犹他大学曾经宣称在室温下实现了可控核聚变,此后包括我国若干著名的大学和研究所,都开始了冷聚变的研究,相关论文、实验报告、会议、项目申请,几乎接踵而至;但是随后证明这只是一场闹剧。1986年日本《日经产业新闻》报道日本各大公司都认为AI(人工智能)将大有前途,有望造出具有人类的情感和智慧的机器人,改写日本和世界历史,于是许多国家和地区的研究机构都投入了很多人力物力来研究人工智能,但是现在这股热潮也渐渐地冷了下去,高达也只能在日本动漫中让人们怀一怀旧了。当然这不是说要全面否定这个项目,但是它的热度大大降低是事实。众所周知,中国的许多科研项目,都是一阵一阵的风吹来的,都有可能热一段时间,就会冷下去。如果我们很不幸地成为了参与室温冷聚变、人工智能计划这样的项目的研究生,请问等这样的一股风气冷下去之后,我们如果不在大范围或小范围内转行,还能靠什么吃饭?当然,我国的绝大多数科研做的都是对社会有用的研究。但是也并不是说,你参与的是这样有用的研究,就不用再为自己的人生道路发愁了。譬如某个有望50年后才可以在实验室中得到突破的技术(小弟的本行,实在不敢说名字了),它有望彻底解决人类的能源问题,的确很有意义;但是大家都知道中国学生的数量总是远远超过教授的,请问我们参与这项研究的学生,除了个别成为这一行院士、教授、正研究员甚至获得诺贝尔奖的同学,我们其余的70%到80%以上的人,这50年的人生怎么度过?余下几十年的人生怎么度过?我们的孩子的人生怎么度过?所以说,有一小部分科学研究,其实只是我们整个社会花巨资给自己购买的福利彩票。在这些研究中,大部分探索看似毫无用处,但是万一获得突破,就是可以改写人类命运的——这不就是跟赌运气有些类似嘛。当然,我国的绝大部分研究都不是买彩票,而是有指向性,或者是跟踪性的,往往是外国已经做出来甚至产业化的东西,我们再通过反向工程、或抄或学地给做过来。我觉得这种行为是非常高尚的,因为这个真的很有用,两弹一星也不是原创,但是极大地提高了我们的国家地位。所以说,如果你能够出国,真的学到对我们国家有用的技术,造福我国人民,我绝对打心眼里敬佩。但是这又有一个问题,一些利国利民的影响重大的项目,都是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是涉密的。所以如果你恰好因为涉密不能出国学习先进技术呢?又如果你恰好做的是领导觉得大有前途,但是你又看空它的前景的项目呢?再如果你所在的环境明明做不出许多原创性的成果,却偏偏又以论文来当做评奖、评职称的指标呢?须知,要想做到最高水平,必须到世界上最专业的地方去;国内读完博士,如果再在国内做博后、讲师、大学青椒,或许N年之后可以拿到几千元的月薪;但是从国外读完博士,走千人计划、百人计划回国,可以有每年50万的生活补助,3年100万到300万元的科研经费补助、配偶解决工作、看病享受干部待遇、子女随便进重点小学——而你到时候真的很可能这些一个都没有。请问如果你是一名在国内读完博士的学生,而且再如果毕业后幸运地结婚生子、拖家带口了,你到时将如何坦然面对这样的从工资待遇到学术水平上的差距?你是不是和我一样,会想到再出国读个博士,或者到国外做N年博后,去学习先进科学技术呢?是吧。我觉得如果要做科研,这确实是一条正路。因为与获得优厚的待遇相比,更好的是去学习一门手艺,成为一名职业人士和行业内的专家,让我们能够不依附于一家单位的铁饭碗,走到世界各地都能生存。而出国读博和做博后就很好地诠释了我们耳熟能详的一个道理——“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不过当做出这样的选择时,你还是要小心:一来在国内读完一个学位,自己年龄已经不小了,出国再读个博士,你的年龄会有多大?二来你确定你出去读的专业,就一定不是那些冷聚变之流吗?怕就怕到时候学了一个江河日下的学科,走遍天下都找不到一个饭碗,那所谓的数理化,跟屠龙之技有什么区别?还有,如果你是像本文开头程老师的学生那样的人才——Top大学本科毕业,导师又是大牛,自己拿到院长特别奖,那么你一定会想成为行业顶尖的人。但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你很容易看到自己走这条路的尽头是什么——也许有一天你会发现,在科研这条路上你永远走不到金字塔的顶端,不可能像导师一样成为院士,不会给本行业带来突破,不会成为标杆,也不会写进教科书,不会改变历史。十年二十年后,你顶多成为一名普普通通的从业者,然后想着自己原来吃过多少亏,再努力把自己的儿子或女儿送去美国最顶尖的大学,期待他们实现你未竟的梦想——这是程老师在博客里说的话。说起来,我在中科院选修了那么多课,每一位在课堂上偶尔提到自己子女去向的老师,都是把孩子送到了美国或欧洲。包括英语老师、政治老师、探月计划设计师、管理学院老师,等等。所以想想,作为一名跟他们的孩子一样年龄的学生,如果你能够过他们梦想中的生活,那干嘛还要过得像他们现在一样?所以我觉得,不管做出任何选择,还是要分清潮流,想想未来的前景。上世纪三十年代的军人,因为赶上了民族解放斗争的时代,所以可以成为开国将领;八十年代的数学家和科学家,因为赶上了“向科学进军”的时代,所以成为了时代偶像;九十年代的下海商人,因为赶上了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时代,所以涌现出大量千万富翁;最近赶上城镇化和高房价时代的地产开放商们,以及赶上经济发达后融资需求旺盛的金融家们,就更是不用说了。可是如果你是生活在“做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的时代的火箭专家,或者是生活在“横扫一切牛鬼蛇神”时代的作家和诗人呢?那就要想一想这么坚持自己的行业是否值得了。正如易宝支付CEO唐彬先生所说,“时代比地域更重要”。在当下这样一个时空中,实际上有很多中国人可以选择成为美国人,或者成为欧洲人、非洲人;但是不可以选择的,是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背景。请看看前几天刚刚公布的“中国年培养工程师数量相当于美欧日印总和”的新闻吧,在这个时代背景下,有些超买的行业,注定要裁员和收缩,正如扩招严重的大学和科研行业;有些现在处于低谷的行业,也注定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变革而变得红火,如养老行业和旅游行业。“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孙中山先生在一个世纪前讲这句话的时候,或许他的老师和父辈很多人不明白;现在我们找工作和选择职业时,再跟我们的父母和老师讲这句话,或许他们也同样也会不明白。但是,不管他们明不明白,这个道理跟为什么大家要移民的道理一样:既然国内限制人口,计划生育,那么就应该有大量的中国人移民到海外,如果没有,反而是中华民族的悲哀。世界历史上有过犹太人出埃及,中国历史上也有过走西口、下南洋、闯关东三大人口迁移,一个地方资源要被耗尽了,一个行业人才过饱和了,为什么不走出去为自己和后代找到更加广阔的天地呢?看看白种人,因为走出去了,占了世界版图的多大比重?华人在美国都有当部长的了,难道我们的后代就不可以在美国当总统吗?一定要窝在自己小东亚的这一亩三分地里,把美洲、大洋洲那丰腴的土地都留给其他国家的人去繁殖后裔吗?信不信那样的话几百年之后就没人讲汉语写汉字了。扯远了。我是说,我们年轻人的视野应该开阔一些,老师们和父母们也应该心胸开阔一些,不是有了北京户口,或者当科学家,就一定是最合适的选择,即使有些人可以把科研做得很好,也完全有充足的理由去放弃学了十多年的专业转行重新开始。这是个伟大的时代,这是个广阔的世界:一起走出去吧,我们可以创造新的历史。至于像程老,我想也没有必要太过惋惜。也许在程老看来,科学家是一个没有其他任何行业能够取代的顶尖职业,失去一位学生,让中国和世界失去了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但是,在我们年轻人看来,没有任何一个行业处在神坛之上,我们新时代的中国青年,将有我们自己的选择。 郭 2012/11/14 今天刚刚看到新闻,今天刚刚出来亮相的七位政治局常委,只有一位理工科出身,而做经济出身的占了4/7。昨天刚刚黑过科研,今天就发现天下已经不是理工科的天下了。不知道是不是巧合呢?有理工科师兄认为,经济学或金融学主要研究不劳而获的方法,与我们传统的艰苦奋斗、自主创新的价值观背离。但是,如果没有中国人研究这些方法,那么我们辛苦积攒的财富,就会渐渐被别人用不劳而获的方法掏空。这个道理就像发展国防力量一样,你不研究杀人的办法,你就等着被侵略吧。想想为什么本拉登选择袭击美国的两个目标,一个是五角大楼,另一个就是华尔街的世贸中心?因为它们太至关重要了。可以靠谱的说,钱学森先生这样一身转战三千里、一剑可当百万师的科学家案例恐怕很难复制了,但是像中投公司这样的单位里的金融家们做的每一笔成功的投资,都可以让我们多年来辛苦积攒的社会养老基金、国家主权基金和外汇储备获得保障甚至升值,可以保卫我们国家的金融安全。当然我只是个学物理的,并不懂经济学。我只是想和像我一样原来只会埋头做科研、甚至把科学家看做至高无上的理想的同学说,在我们这样的时代,如果不懂一点经济学和金融的知识,那我们的人生一定会是一个失败的人生,因为你将看到在负利率时代不管自己怎么存钱都跑不过通货膨胀造成的财产缩水。我们很多父辈,辛辛苦苦一辈子攒下的十万几十万块钱,但是不懂得去投资和跟上中国经济发展的形势,现在的购买力还剩下多少?中国现在每年都有至少7%以上的经济增长,我们的社会每一天都在改变,如果我们一成不变,不持续学习、不睁开眼睛看世界,就一定会落后于这个时代。我想这也是为什么孔子那么推崇《易经》的道理——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与君共勉。最后再说句心里话:对于像千百万计划这样造成的土鳖和海龟们地位和尊严的巨大差距的项目,不好意思,我就是铁杆的黑,我死也不认同它的合理性。就像我死也不认同到了我们这一代的中国人还应该一辈子留在国内受计划生育的限制一样。我只是个一无所有的普通学生而已,无法改变环境,那我只好改变我自己。我认为游戏规则不公平,我就不玩了。正是因为大环境的不公平,正因为大家早晚都能看出来它的高风险、低回报,所以越来越多的人会不再接着玩下去,所以我才敢说科研这个行业如果没有制度上的改革,这么下去肯定变成一个夕阳产业。其实我决定放弃科研的理想的时候,哭得比谁都伤心,我从中国做科研最牛的大学毕业,大四下学期拼命搞到推荐校优的论文,研一拼命地学习还同时修完了跨专业课程项目,来自NASA的老师能给我99分的成绩,我难道是不打算好好做科研的人么?我写这篇日志只是不想看着像我一样的年轻人再来这个行当浪费青春和感情而已,也让那些骂我们是逃兵、叛徒、懦夫的上一代人们想一想,是什么让一小撮研非主流的究生不愿再干下去的。反正用脚投票是我们的权利,道不同不相为谋。谁爱接着玩谁玩,我水平不到,中国的科学事业也不缺我这样一个小小的学生,我是不干了。再补充一个证据,一位80年代的校友告诉我,他们班当年学物理的同学,到了现在只剩下两位还在做科研,而且都是在国内,做得也并不出色。我们大二分专业的时候,我也记得物理系一位的大牛教授也得意地告诉过我们,说他出国的同学几乎没有在搞科研的了,仅有的几个,也没有他做得好。我不知道他的话是更可以说明他自己能力超群,还是更能说明科研这条路的竞争和艰辛。再说一句,那位物理系的大牛教授的爸爸就是院士。我们引以为豪的一位在哈佛当正教授的校友,她的父母就都是科大老师,我上研究生用的教材就是他爸爸写的。所以,学术这条路与其他行业一样,需要家庭的熏陶、成长经历的积淀、社会资源的扶植,最后才能出一两个牛人,他们不是我们用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就可以赶超的,正如一代可以出一个富翁,但是三代才能出一个贵族一样。我也是认清了自己急躁和不踏实的性格,所以选择放弃这条路,对我自己也是有好处的。有很多人说,你觉得在科研这条路上不能成为标杆,转行到四大就不是炮灰了吗?其实我只是想转行之后,能够自己养家糊口,去做一个平平常常的自谋温饱的人;我只是不敢再去想当年自己的梦想,想一次就心痛一次。我还是希望我们国家的科研能够越来越好的,如果别人看了我的文章能有一些思考,我也就满足了。如果我的经历对别人有点启发,如果坚持做科研的同学最后也能做到名校faculty,能为中国再拿到一个诺贝尔奖,我也将衷心为之赞叹。愿中国的科研还是越来越好。 2012/11/15引:程老博客:《昨夜无眠——为了一个学生》 2012/11/14《我的反思》2012/11/15另一位老师的博客:《和程代展老师:过分务实和名利化的环境让我们无法回答钱学森之问》
作者:绯凰绝炎冲2012-11-16 13:56
选择一个行业就得承担一个行业的风险。难道运动员不是忙乎半辈子,不到塔尖就白扯的职业?自己扛不住了想放弃,没人怪。但是夹一堆私货诸如“错的不是他,是世界(体制/待遇/环境之类的)”就只能让人瞧不起了。评论
作者:舒马赫2012-11-16 14:00
这么长···主要说的就是红字么??··红字的意思说白了也就是工资问题啊···
作者:卡索·阿卡菲尔2012-11-16 14:01
看到那串红字真心不知道说什么好。科研产能过剩?真想求好用的国产操作系统下载地址。ubuntu加个皮肤或bsd改改外围的就算了……中国科研最大的问题就是盲目一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而基础研究明显不可能在五十年内甚至一百年内出任何经济效益。
作者:watermalomsd2012-11-16 14:03
天朝人真的太多了。
作者:绯凰绝炎冲2012-11-16 14:03
Post by thorax (2012-11-16 13:59) 表示一直觉得数学院的媳妇们逼自己老公去华尔街是极其脑残的事情……如果是我转行比如去摩根做量化投资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把这货换个漂亮十倍的。 不说四大所之类是理想的伴侣么?他们有时间挣钱没时间花钱!
作者:DRAKEDD2012-11-16 14:08
对于许多人捧为真理的 “存在即合理” 我就只有一个呵呵
作者:groovyhow2012-11-16 14:08
中国做科研最好的学生基本都出国了。。。
作者:腹黑的香烟2012-11-16 14:12
不知道怎么说。本来想说句人心浮燥,但如文中所说,如果从事的是那种50年后才能在实验室里取得突破的科研,我们有什么资格去要求这些天之骄子把自己一辈子耗在这上面?
作者:水邪与水神2012-11-16 14:14
作者:话说从前2012-11-16 14:19
科研的时间周期长,在以经济为中心的社会情况下,舍得投资且不计较回报时间的老板几乎没有以上导致在做科研的时候,被催的厉害,为了赶进度放弃了很多细节“弄出来能用就行”同时,不是每一次研究课题都能取得成功或者(经济上的)收获科研人员的绩效不方便考核,在做出最终结果之前,中间的小进步基本不算在(可转化为待遇的)成绩之内最终的成果,剩余的多少资金(除开包括时间在内的成本)能转化成科研人员的奖金总结一句就是,绩效不好考核,不好量化,待遇奖金不好兑现
作者:红⊥D2012-11-16 14:20
路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