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幽萝2012-12-25 13:00
» 以下资料全部复制粘贴自维基百科 行星(英语:Planet、拉丁语:Planeta),通常指自身不发光,环绕着恒星的天体。其公转方向常与所绕恒星的自转方向相同(由西向东)。一般来说行星需具有一定质量,行星的质量要足够的大(相对于月球)且近似于圆球状,自身不能像恒星那样发生核聚变反应。2007年5月,麻省理工学院一组太空科学研究队发现了已知最热的行星(摄氏2040度)。 随着一些具有冥王星大小的天体被发现,“行星”一词的科学定义似乎更形逼切。历史上行星名字来自于它们的位置在天空中不固定,就好像它们在星空中行走一般。太阳系内肉眼可见的5颗行星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和土星早在史前就已经被人类发现了。16世纪后日心说取代了地心说,人类了解到地球本身也是一颗行星。望远镜被发明和万有引力被发现后,人类又发现了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2006年后被排除出行星行列,2008年被重分类为类冥天体)还有为数不少的小行星。20世纪末人类在太阳系外的恒星系统中也发现了行星,截至2012年2月4日,人类已发现758颗太阳系外的行星。 数千年来,“行星”一词只被用在太阳系内。当时天文学家尚未在太阳系以外发现任何行星。 在21世纪早期的一些发现之前,天文学家并不需要行星真正的正式定义。当1930年发现了冥王星之际,天文学家认为太阳系有9颗行星和数千颗较小的天体,像是小行星和彗星,并且认为冥王星比水星大。 冥王星的卫星凯伦在1978年被发现,根本上改变了太阳系的面貌。经由测量凯伦的轨道周期,天文学家首次可以精确的测量出冥王星的质量,发现它比预期的小了许多。冥王星质量大约只有水星的1/20,甚至比地球的月球还要小,使它成为最远且最小的行星。但是它的质量依然是最大小行星谷神星的10倍以上。 天文学家在1990年代开始寻找比冥王星更远的其它天体,就是古柏带天体或是KBOs。许多这种天体和冥王星分享关键性的轨道特征,现在称为冥族小天体(plutinos)。冥王星被视为这个新族群中最大的一颗,有些天文学家已经不再认为冥王星是行星。冥王星的离心率和轨道倾斜不同于一般的行星,比较像是古柏带天体。纽约市地球与太空玫瑰中心的海顿天象馆于2000年重新开幕时,新的展示中就已经没有冥王星了。 从2000年开始,至少有3颗新发现天体(创神星、赛德娜和阋神星)的质量和轨道都很大,显然天文学家不是将它们称为行星,就是要将冥王星重新分类。天文学家也知道还有更多比冥王星更大的天体将会被发现,行星的数量将会快速的成长;他们需要关注其它太阳系的行星该如何分类。2006年,2003 UB313的大小使问题呈现在天文学家面前,阋神星比冥王星稍微大了一些,所以该被认同为一颗行星。 对冥王星确实分类的回响和辩论,几乎与19世纪的谷神星于1801年1月1日被发现后就开始的如出一辄 在2006年8月24日通过的行星重定义方案中,行星需要完全符合下列的三项原则:1. 围绕一颗恒星或者恒星遗迹公转。2. 质量足够去产生一定的引力,能克服刚体力使自己保持接近球体的形状。3. 能清除轨道附近的天体(使它们变成卫星,或围绕拉格朗日点公转)。 符合以上原则的指定天体有: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及海王星共八颗。 如果不符合第三项原则,但不属于卫星的天体,则列入矮行星之列。当时有谷神星、冥王星及阋神星,之后又有鸟神星与妊神星归属于矮行星。 目前还未通过凯伦为矮行星。凯伦仍被称为冥卫一,但是它的共同质心是在冥王星表面以外。因此有人认为凯伦和冥王星成一双行星系统。 而其他所有天体则列入“太阳系内小天体”,包括小行星带内绝大部分的小行星、彗星与海王星外天体(包括环绕着它们旋转的卫星)与各行星之天然卫星。 2006年9月7日,国际小行星中心把已知或即将成为矮行星的天体赋与编号,冥王星现编号为小行星134340号。2008年,国际天文联合会再次将冥王星划为类冥天体的原型,为矮行星项下的子分类。 矮行星是一个新的天体分类,所以冥王星降级成矮行星,是不能再以行星来称呼它的。另外所谓的“八大行星”也是不严谨的说法,因为太阳系只有八颗行星。
作者:WCX_FF2012-12-25 14:08
-_-! 认真是种态度啊!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