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动贴】我要给武松洗地…
整理时间:2013-12-07 08:47 来源:www.vimiy.com 作者:编辑 点击:次
【楼主】 2013-12-16 10:59
» 我要给武松洗地…
武松出差离开阳谷县后,潘金莲与西门庆在王婆的撮合下,勾搭成奸。为了长做夫妻,在王婆的点拨下,用砒霜毒死了武大并火化成灰,企图把事情做得干干净净,不露痕迹,瞒天过海。
其实,他们根本不需要这样费心费神,因为,根本没有人管这事。郓城县各级官府对自己眼皮子底下发生的这件骇人听闻的人命事件根本置若罔闻。
好在武大还有一个弟弟武松。武松回来,不到半天时间,他就找到了证人——何九叔和郓哥,证物——两块酥黑的骨头,一锭十两银子,还有一张纸,写着火化日期、现场送丧人名字,证实了自己的怀疑:哥哥武大是被害死的。
而且,他还锁定了嫌疑人——嫂子潘金莲和西门庆。此时,除了具体的作案细节,案情基本清楚。
这时,武松想到的,是通过法律途径解决问题。
能这样想的,是好百姓,是相信政府并尊重政府的好百姓。
如果能让好百姓实现这样想法的,就是好社会,好政府。
但是,可惜的是,武松碰到的,不是这样的社会,不是这样的政府。
所以,武松也就做不成好百姓。
武松把何九叔、郓哥一直带到县厅上。对知县说:“小人亲兄武大被西门庆与嫂通奸,下毒药谋杀性命。这两个便是证见。要相公做主则个。”
可是,县令与县吏都是与西门庆有关系的,西门庆得知武松要告状,又马上给他们使了银子。拿人钱财,替人消灾,于是,县令和县吏,对武松打起了官腔。一大堆无比正确且无懈可击的官腔,武松听不明白。但武松明白的是:这番官腔的核心就是:不准所告,不予受理。
按说,武松也不是一般平民百姓。他的身份还是很特殊的。
第一,他是县步兵都头,相当于今天的县公安局刑警大队大队长。
第二,他刚刚帮知县办过一件私密的家事,也算得是知县的心腹人了。
这样的人,尚且不能得到法律的保护,不能得到官府的公正对待,一般普通百姓,在这样的社会得到的待遇,也就可想而知了!
一般人碰到官腔,只有忍气吞声。
但是,武松偏偏不是忍气吞声的主。
说白了,他此时试图通过官府解决问题,是他对官府的尊重,是他在给官府面子,是他在给官府机会——是他给官府做好官府,行使权力的机会。
他本来有力量有办法自己解决问题。
——他有刀。
协商不能解决的,用法。
法度不能解决的,用刀。
可见,官府不作为,会造成极大的社会问题:
无力自己解决问题的,成了无依无靠的顺民。
有力自己解决问题的,成了无法无天的暴民。
顺民是国家的累赘。
暴民是国家的祸害。
一个强大的国家和民族,既不要暴民,也不要顺民,要的是:公民。
面对知县的官腔,武松几乎一点也不要听,也不给知县找麻烦,马上就打了退堂鼓。
武松道:“既然相公不准所告,且却又理会。”
毫不纠缠。
善打官腔的知县大约觉得很得意:官腔是战无不胜的,只要拿出官腔,小民一般马上就偃旗息鼓,天下马上太平。
但是,他可能没有注意到,当他用官腔堵住了武松依靠法律解决问题的道路后,武松的身边,只剩下了一个东西。
那就是刀。
这就是他“却又理会”的理会之法。
源自华商论坛
我很多说不出来的,他很好的做出了长达。
http://bbs.hsw.cn/m/read.php?tid=926321&all=1&page=1
网友评论 2013-12-16 11:01
看了签名还是不说什么了
网友评论 2013-12-16 11:03
走出中堂,把闩拴了前门,又入来,寻着两三个妇女,也都搠死了在地下。
武松道:“我方才心满意足!走了罢休!”
有的洗?
对了,这楼主不是那个踩施工水泥地叫嚣殴打看不惯大妈的高素质大学生么?
网友评论 2013-12-16 11:03
敢讽刺我大zg社会?查水表
网友评论 2013-12-16 11:06
我想了好久。也没发现
好汉
这个词,到底有什么积极阳光先进正义的用法。。。
好汉饶命,好汉手下留情,好汉刀下留人,好汉放过我女儿吧,好汉我的菊花.........
另外楼主签名又换了???
网友评论 2013-12-16 11:07
Reply to Reply Post by saberlove (2013-12-16 11:06)
而且好汉的单位是“条”,已经不是人的单位了
网友评论 2013-12-16 11:08
文字再多也就一点:这是在武二给武大复仇中体现的先算智勇双全吧,杀西门庆和嫂子罢了,杀其他人算啥。没人说武松是个傻逼或者弱鸡,你这洗地洗偏了,不能给钱。
网友评论 2013-12-16 11:08
断章取义。你怎么不说后面小孩子都被杀了?错的是世界?
网友评论 2013-12-16 11:08
兴冲冲进来,看了一下签名,
算了,不洗了。
网友评论 2013-12-16 11:08
Reply Post by xjhs1984 (2013-12-16 11:03):
走出中堂,把闩拴了前门,又入来,寻着两三个妇女,也都搠死了在地下。
武松道:“我方才心满意足!走了罢休!”
有的洗?
对了,这楼主不是那个踩施工水泥地叫嚣.......
说话摆清事实…有理有据
我说过我揍大妈吗?
有人说要揍我…
那您来…
我陪你玩…
难道我跪下来求饶…别打我?
网友评论 2013-12-16 11:09
太长了,求总结
网友评论 2013-12-16 11:09
没得洗,放现在要死刑了吧?
网友评论 2013-12-16 11:10
武大郎是明朝中层公务员地方县令,武松是宋朝基层公务员杭州差役。
网友评论 2013-12-16 11:10
Reply to Reply Post by ming09lei (2013-12-16 11:09)
- -估计就是商贩和cg的故事了。。。
网友评论 2013-12-16 11:10
Reply to Reply Post by chaohusabo (2013-12-16 11:08)
叫嚣是什么意思高素质大学生看不懂么?
网友评论 2013-12-16 11:10
我是罗西,我不服
好吧,我服行不?我先自行滚出去了
网友评论 2013-12-16 11:11
这楼已经歪了……
乱世人命如草芥
网友评论 2013-12-16 11:12
武松的哥哥武大郎,是这样评价武松的:
“我怨你时,当初你在清河县里,要便吃酒醉了,和人相打,时常吃官司,教我要便随衙听候。不曾有一个月净办,常教我受苦。这个便是怨你处。”
尽管作者极力掩饰武松的过去,可从他亲哥哥嘴里,我们还是很容易看出武松以前在家里的时候,是个什么样的人。
武松在家待业的时候,是这样的:要去喝酒;酒喝醉了就去打人;一打人就被抓起来关黑屋;关起来后就叫家长拿钱来罚款领人;人领出来后,再去喝酒;喝醉了再打人……
周而复始,没哪一个月是清净的,折腾的他老哥够呛。
终于有一天,酒后醉了,和一个有身份的人相争,只一拳打得那厮昏沉。以为打死了人命,也不管他哥要赔多少钱,就一个人跑了,闯荡江湖去也,投奔柴大官人处躲避。
柴进供武松白吃白喝了一年。刚来时待为上宾,后来就疏慢了,病了也不管他,看武松住的位置:柴进家的走廊里,“当不住那寒冷”。所以武松愤怒地叫道:“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
柴进为何这般对他?我们从后文景阳冈酒店里或许可以看出些端倪:
武松问有什么饱肚子的菜?酒家说有熟牛肉。武松道:“好的。切二三斤来吃。”酒店家切出二斤熟牛肉,做一大盘子端上来。
“三碗不过冈”。这是普通客人的酒量。“吃了三碗的,便醉了。”
武松笑道:“我却吃了三碗,如何不醉?”
酒家见武松全然不动,又筛三碗。
武松吃道:“端的好酒!主人家,我吃一碗,还你一碗钱,只顾筛来。”店家被他发话不过,一连又筛了三碗。
武松道:“肉便再把二斤来吃。”酒家又切了二斤熟牛肉,再筛了三碗酒。接着,又连吃了六碗。
你看这个人!他居然把一十八碗酒都喝肚里去了(是普通人酒量的6倍)!牛肉也被他吃下了四斤!
这还只是一餐!你想啊,要是天天都这样搞,就算柴进嘴里不说什么,他手下人也有意见啊。
更要命的是,武松恶习不改,喝了酒之后又要打人,把柴进家的庄客们都打了,所以后来就闹的大家都不喜欢武松了。“柴进虽然不赶他,只是相待得他慢了。”
怎么怠慢呢?再不喊他喝酒了。柴进请宋江热闹喝酒,武松却蜷缩在墙角里哆嗦,所以武松挥着拳头叫道“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按这个逻辑:柴进应该请武松大酒大肉吃上三年(千日),才讲义气。
柴进与武松之间,根本就不存在仇,只有恩。为何还要闹矛盾犯别扭呢?我实在是找不出其他的什么理由啊,就只一个原因:
不为别的,就因为柴进不再请武松吃肉喝酒了。
这义气的产生,往往由纯朴的感情建立。而义气的维系,则需要大量的酒肉来支撑。因酒肉而聚,无酒肉则散。
客观的讲,《水浒传》对武松的描写,还是正面的居多。
比如说,武松打死老虎,尽管“为民除害”是无意中做出来的,但他处理赏钱的做法,却是令人咋舌!
他得到的赏钱是“一千贯”啊,这一千贯,合现在的人民币30万,对武松来说,就已经算发财啦!但是你看他,竟然全部都当众分给众位猎户了!图个什么?什么都图不到!
30万已经到了手,转手间又散给了大家伙,把县太爷都感动了。这一举动,足以说明武松的光明磊落,武松的大气!
因此,武松的武艺不仅排第一,义气(仗义疏财)也是排在第一!没有谁比他还仗义疏财的了。正因为他自己是这样,也难怪他会认为柴进不够义气了。
这样看来,好汉们的追求,大体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精神追求,一种是物质追求。
对精神的追求,大概都好象已达到了极限——任我为所欲为!
而对物质的追求,一般都不过分,又似乎很容易满足——就是酒和肉!
钱财任意撒,只要酒和肉!要快活地“大碗喝酒,大口吃肉”!所以我们看到了各位好汉们在做出各种行为的间隙,总是穿插着大量的喝酒吃肉的场景。
出门前,先喝酒吃肉,中途停下来歇会,又喝酒吃肉,到达目的地后,还是喝酒吃肉。因此可以说,好汉们的日常生活,其实就是在喝酒吃肉的路上奔走。
现在,武松的工作有了,在县里当了个都头(警察局长),名气有了,尊严有了,酒肉也都有了。一切似乎皆大欢喜的时候,又有了新的问题。
那就是,武松遇到了第一个女人 ,嫂子,他哥哥的老婆潘金莲。
武松好不好色,我们不知道,只知道他好酒。可酒是色媒人......
书上描写武松见到潘金莲时,“武松当下推金山,倒玉柱,纳头便拜。”这一拜,也就一瞬间的事,也就只看了有一眼。
武松看那妇人时,但见:
眉似初春柳叶,常含着雨恨云愁;
脸如三月桃花,暗藏着风情月意。
纤腰袅娜,拘束的燕懒莺慵;
擅口轻盈,勾引得蜂狂蝶乱。
玉貌妖娆花解语,芳容窈窕玉生香。
眉象什么,脸象什么,腰里系着什么,口上涂着什么,都看的非常仔细。武松是个非常精细的人,就这一眼,看出了她“暗藏风情月意”(旺盛)、“常含雨恨云愁”(饥渴)。
35. 潘金莲是怎样变成淫妇的?
提起潘金莲,大家都说她是个坏女人。但在小说《水浒传》中,作者却是这样介绍潘金莲的出场:
那清河县里有一个大户人家,有个使女,小名唤做潘金莲,年方二十余岁,颇有些颜色。因为那个大户要缠她,这女使只是去告主人婆,意下不肯依从。那个大户以此恨记于心,却倒赔些房奁,不要武大一文钱,白白地嫁与他。
这一段,讲的是“结婚前的潘金莲”。
潘金莲,一个大户家的使女。地位极其卑微,命运受人操纵。最后将她嫁给了又矮又丑的武大郎。
大户将潘金莲嫁给武大郎的动机,极其单一:就是因为记恨,而要报复!故意要把这朵鲜花插牛粪上。为何记恨报复?就因为潘金莲不肯陪他上床。
如果单单只从最现实的“利益”角度而言,潘金莲要是能够勾搭上这个大户的话,无疑是条“捷径”,至少经济上。
要知道,老板能看上女员工的机会,其实也少的可怜呢,现在,机会就在潘金莲眼前,但是,潘金莲她居然不肯依从!
你是老板就了不起啊,没门!
那么这就只能说明:潘金莲并不是一个水性扬花、随随便便的女人。
过去,买使女,一般是八九岁的,最大不过十四五岁,总之要童女,不是妇女。注意潘金莲的年龄:“年方二十余岁”。
二十几岁的美女,早该嫁人了,她妈总不至于等她过了二十岁,还把她冒充童女卖出来。
那么,潘金莲应该在大户家里工作有些年头了,少说也有六七年,这么些年来,那个大户一直霸住迟迟不肯让她嫁人,为什么?因为“那个大户要缠她”。总不会只一次,只有长年累月不到手,才会因爱生恨,不到绝望之时,又怎会轻易白白给了武大?
你看,纠缠了好几年,也没上手,已成大龄女了。这潘金莲熬得住、把得牢!不为片时欢娱所动,不为利益出卖自己,不仅不肯屈从于老板的淫威,逼急了还不顾一生的幸福,去向主人婆告状!
原来,这潘金莲竟是个守身如玉的贞妇烈女!哪怕遭到报复。
不容易啊,拒绝诱惑,并不是每个女人都能做到的,尤其潘金莲这样的美女。
第二阶段,是潘金莲和武大郎结婚之后,到遇到西门庆之前。
这段时间,潘金莲的婚姻虽不美满,颇有怨言,但其表现依然不错,大门不出,二门不迈,良家妇女形象。你就从来看不到潘金莲上过街,接触过任何其他外姓的男人 。甚至也很少下楼。“真个蝼蚁也不敢入屋里来。”
一句话,是个不出门的女人。不出门,哪来外遇?
请注意:《水浒传》里的潘金莲是不出门的。这一点和《金瓶梅》有很大差异,《金瓶梅》中的潘金莲,每天打发武大郎出去后,她就坐在门口,磕着瓜子,唱着色情歌曲,露出小脚,勾引浮浪子弟。
水浒里没有这段描写。倒是写她每天早早的“先自去收了帘子,关上大门。”
直到有一天,遇到了西门庆。也正因为潘金莲关门关早了,恰好西门庆经过时,叉杆掉下来打着西门庆的头。
第三阶段,当潘金莲遇到西门庆之后。
话说那叉杆打着了西门大官人,潘金莲连忙道歉:
这妇人情知不是,叉手深深地道个万福,说道:“奴家一时失手,官人休怪。”……这妇人自收了帘子叉竿归去,掩上大门,等武大归来。
道歉之后,就进去关了门等武大回来。书中没有任何关于潘金莲在见到西门庆后的遐想描写。也找不出半点要勾引西门庆的证据,甚至连西门庆长什么样子也未必看仔细。在潘金莲眼里,西门庆也就一个“路人甲”。
然而,西门庆却在这一瞬间,被潘金莲的美貌吸引住了,不能自拔,“临动身也回了七八遍头。”于是,西门庆在王婆的帮助下,设计与潘金莲进行了幽会,两人独处一室。一个恶棍,一个贞女。
这是潘金莲的第一次幽会,也是第一次接触到陌生的外姓男人。
这个男人,虽见过一面,但绝对不熟悉,更谈不上什么感情。
西门庆就按照王婆的计谋,把筷子拂落在地,连忙蹲下身去拾,乘机在潘金莲小脚上捏一把,试探一下,看潘金莲有什么反应。这个时候,奇怪的事发生了:
那妇人便笑将起来,说道:“官人休要罗唣!你真个要勾搭我?”
(另一版本作:“官人休要罗唣!你有心,奴亦有意。你真个要勾搭我?”)
这个女人,居然问这个陌生男人,你是不是真的要勾搭我?你就不要演戏了,你有这个意思,我也有这个意思。
好干脆!直奔主题!就是真荡妇,也难于如此直接地说出这般话来。
西门庆就慌忙跪下了。
“那妇人(潘金莲)便把西门庆搂将起来。当时两个就王婆房里,脱衣解带,共枕同欢。”
真不可思议,是潘金莲主动把西门庆搂抱到床上,两个在别人家里脱衣服脱裤子。
第一次幽会,潘金莲在这个陌生男人面前,就已经淫荡到了极点。
怎么看,怎么别扭。前后完全不一致,分歧太严重了。为什么以前那么正派,突然就变得如此淫荡?——原来在此之间,还经历了一个武松。
那么,武松究竟对潘金莲做了什么?竟使她受这么大刺激变成这样了?
且听下回分解。
解读:“潘金莲与西门庆”的两个不同版本
潘金莲与西门庆的故事,主要出现在《水浒传》与《金瓶梅》这两部不同的著作中。虽然故事情节大体相似,以至许多人都简单的认为是雷同,然细观文字语句描述手法,其实有着天壤之别。
下面,我们就将两书中相似的地方做个比较:
1、关于潘金莲的身世
《水浒传》写的非常简略:
那清河县里有一个大户人家,有个使女,小名唤做潘金莲,年方二十余岁,颇有些颜色。
《金瓶梅》则对潘金莲的身世做了详细交代:
这潘金莲却是南门外潘裁的女儿,排行六姐。因她自幼生得有些姿色,缠得一双好小脚儿,所以就叫金莲。他父亲死了,做娘的度日不过,从九岁卖在王招宣府里,习学弹唱,闲常又教他读书写字。他本性机变伶俐,不过十二三,就会描眉画眼,傅粉施朱,品竹弹丝,女工针指,知书识字,梳一个缠髻儿,着一件扣身衫子,做张做致,乔模乔样。到十五岁的时节,王招宣死了,潘妈妈争将出来,三十两银子转卖于张大户家,……长成一十八岁,出落的脸衬桃花,眉弯新月。
不同的描述,表达不同的意思。《水》中的潘金莲,一出场就是大户家的使女,身世单纯平淡;《金》中的潘金莲,来龙去脉清楚,命运曲折多变。
这两个“潘金莲”,从小的生活环境就不一样,性格也理应不同。
2. 关于潘金莲与大户的暧昧关系
《水浒传》说:因为那个大户要缠她,这女使只是去告主人婆,意下不肯依从。
《金瓶梅》说:张大户每要收她,只碍主家婆厉害,不得到手。一日主家婆邻家赴席不在,大户暗把金莲唤至房中,遂收用了。
《水》中是大户要缠潘金莲,潘金莲不肯依从,且向主人婆告状;《金》中的潘金莲则没有任何“不肯依从”的表现。
关键区别点在于:前者具有反抗精神,而后者并无反抗。前者大户并未得手,后者大户已经得手。
3.为什么要把潘金莲嫁给武大郎?
《水浒传》:那个大户以此恨记于心,却倒赔些房奁,不要武大一文钱,白白地嫁与他。
《金瓶梅》:主家婆颇知其事,与大户嚷骂了数日,将金莲百般苦打。大户知道不容,却赌气倒赔了房奁,要寻嫁得一个相应的人家。……这大户早晚还要看觑此女,因此不要武大一文钱,白白地嫁与他为妻。……武大若挑担儿出去,大户候无人,便踅入房中与金莲厮会。武大虽一时撞见,原是他的行货,不敢声言。朝来暮往,也有多时。
《水》中,是因为潘金莲拒绝陪大户睡觉,大户恨记于心,就故意把潘金莲嫁给丑矮的武大郎,恶心死她,毁她一身幸福。
《金》中,则是因为大户为了继续持久的能与潘金莲睡觉,就故意把潘金莲嫁给武大郎,好方便自己经常来找潘金莲厮混。
关键区别点是:前者是出于愤恨心理,施于报复;后者是为了掩人耳目,以图方便。
《水》中的潘金莲是一种不幸;《金》中的潘金莲则是水性扬花。
4. 潘金莲嫁给武大郎之后
《水浒传》:自从武大娶得那妇人之后,清河县里有几个奸诈的浮浪子弟们,却来他家里薅恼。……被这一班人不时间在门前叫道:“好一块羊肉,倒落在狗口里。”因此武大在清河县住不牢。
《金瓶梅》:那妇人(潘金莲)每日打发武大出门,只在帘子下嗑瓜子儿,一径把那一对小金莲故露出来,勾引浮浪子弟,日逐在门前弹胡博词,撒谜语叫唱:“一块好羊肉,如何落在狗嘴里?”油似滑的言语,无般不说出来。因此武大在紫石街又住不牢。
《水》中,是浮浪子弟们在门前叫“好一块羊肉…”进行骚扰;《金》中则是潘金莲自己唱“好一块羊肉…”勾引浮浪子弟。
而两者的结果都是一样的:因此武大在这里住不牢了,要搬家。
5. 潘金莲打着西门庆之后的表现
《水浒传》:这妇人正手里拿叉竿不牢,失手滑将倒去,不端不正,却好打在那人头巾上。
《金瓶梅》:妇人正手里拿着叉竿放帘子,忽被一阵风将叉竿刮倒,妇人手擎不牢,不端不正却打在那人头上。妇人(潘金莲)便慌忙陪笑,把眼看那人,也有二十五六年纪,生得十分浮浪。头上戴着缨子帽儿,金铃珑簪儿,金井玉栏杆圈儿;长腰才,身穿绿罗褶儿;脚下细结底陈桥鞋儿,清水布袜儿;手里摇着洒金川扇儿,越显出张生般庞儿,潘安的貌儿。可意的人儿,风风流流从帘子下丢与个眼色儿。
《水》中没有描述潘金莲见到西门庆时有任何感受。甚至没仔细看他。
《金》中详细描述了潘金莲对西门庆产生的好感:二十五六岁,十分浮浪,戴的、穿的、拿的,都很高档,貌若潘安,帅呆了。更重要的是:潘金莲不失时机的放电,瞬间给西门庆抛了个媚眼!这才导致了西门庆对她神魂颠倒!
6. 潘金莲道歉之后,西门庆乐呵呵的走了。作者刻画西门庆:
《水浒传》:临动身,也回了七八遍头,自摇摇摆摆,踏着八字脚去了。
《金瓶梅》:临去也回头了七八回,方一直摇摇摆摆,遮着扇儿去了。
只几个字的区别,两个西门庆的象形就大不一样!
《水》中的西门庆“踏着八字脚去了”,这几个字极传神,看这姿势,就不像个好人!感觉就是个无素质、无文化的低级流氓恶棍。
而《金》中的西门庆“遮着扇儿去了”,就比较文雅些,再结合他的长相穿着打扮,感觉还有些品位,不怎么令人十分讨厌。
7. 西门庆走了之后
《水浒传》:这妇人(潘金莲)自收了帘子叉竿归去,掩上大门,等武大归来。
《金瓶梅》:当时妇人见了那人生的风流浮浪,语言甜净,更加几分留恋:“倒不知此人姓甚名谁,何处居住。他若没我情意时,临去也不回头七八遍了。”却在帘子下眼巴巴的看不见那人,方才收了帘子,关上大门,归房去了。
《水》中的潘金莲,收了帘子,关了大门,并没任何非分之想。
《金》中的潘金莲,风流本性又出来了,想知道他是谁,想他应该喜欢上自己。
关键区别点:前者重点突出潘金莲进屋后就关了门,是在“等武大回来”;后者重点突出潘金莲躲在帘子下,是在“偷看西门庆,直到看不见了为止。”
读到这里(从潘金莲的出场到遇见西门庆),《水浒传》的作者对潘金莲“风流成性”的刻画,是极为失败的!作者想主观地生硬地说她风流,却又不多方面塑造,不拿旁证,所以失败之极!
(或者说是:作者并没有表达潘金莲风流的意思)。
而《金瓶梅》的作者,则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层层铺垫,环环相扣,妙笔生花,一个风骚的少妇形象,就被刻画的生动有情而且圆恰自然了。
《水浒传》中的潘金莲,只是一个“怨”字!(怨妇)
《金瓶梅》中的潘金莲,就是一个“浪”字!(浪女)
至此,两者的形象,差异已经十分巨大。而随后发生的“奸情”,在《金瓶梅》中就是顺理成章的了,自然而然。在《水浒传》中,就会与前情严重脱节,显得极为荒诞,并且无聊。
因为:在《金》中,潘金莲与西门庆两人心里都已经是“你情我愿”了;而在《水》中,潘金莲此时对西门庆还没产生什么印象呢!和一个陌生人通奸,简直难于想象。
8. 在王婆子的房里
《水》:(西门庆)便斟酒来劝那妇人,却把袖子在桌上拂,把那双箸拂落在地下。也是缘法凑巧,那双箸正落在妇人脚边。西门庆连忙蹲身下去拾。
《金》:(西门庆)却故意把桌上一拂,拂落一只箸来。却也是姻缘凑着,那只箸儿刚落在金莲裙下。西门庆一面斟酒劝那妇人,妇人笑着不理他。他却又待拿起箸子起来,让她吃菜儿。寻来寻去不见了一只。
《水》中的西门庆先斟酒,后掉筷子,筷子一掉,就“连忙蹲身下去拾”,戏,演的太假!说明这个西门庆的伎俩很拙劣,同时也说明施耐庵的描写手法很拙劣!
《金》中的西门庆先掉筷子,后斟酒,再寻筷子,“寻来寻去不见了”,这个戏就演的好!说明这个西门庆的伎俩颇为自然,同时也说明兰陵笑笑生的描写手法更高超!
《水》:西门庆且不拾箸,便去那妇人绣花鞋儿上捏一把。那妇人便笑将起来,说道:“官人休要罗唣!你有心,奴亦有意。你真个要勾搭我?”
潘金莲直奔主题!呀,呀,呀,这施耐庵究竟啥意思?她是个女人呀,会说得出这种话来?再说,潘金莲如何就知道西门庆当时是想勾搭她呢?还主动表白道:你有这个意思,我也有这个意思。可能吗???
太生硬,太兀突,潘金莲笑的太怪异。
那么,或许是这两种可能:
a. 可能表述的是:潘金莲是在赌气越轨,和一个素不相识的陌生男人上床,想彻底放纵一下自己。
b. 就是施耐庵笔法臭!写的太差、太滥,荒唐到了极点!
我们还是来看看兰陵笑笑生是怎么描写这一段的:
《金》:这金莲一面低着头,把脚尖儿踢着,笑道:“这不是你的箸儿!”西门庆…且不拾箸,便去她绣花鞋头上只一捏。那妇人笑将起来,说道:“怎这的罗唣!我要叫了起来哩!”
你看,一惯风流的潘金莲,此刻却突然正经起来了,你摸我的脚,我要叫的哩!这才合情合理,根本不会傻到无耻地去表白。因为她要叫喊,所以西门庆才会慌忙跪下。那水浒中的西门庆,哪还有跪下的必要?
《水》:西门庆便跪下道:“只是娘子作成小生。”那妇人便把西门庆搂将起来。当时两个就王婆房里,脱衣解带,共枕同欢。
呀,呀,呀,这施耐庵他疯了。他写潘金莲把这个陌生的男人搂抱到床上,脱衣解带。这可能吗?简直龌龊地难于令人置信。
还是看兰陵笑笑生写的:
《金》:西门庆便双膝跪下说道:“娘子可怜小人则个!”一面说着,一面便摸她裤子。妇人(潘金莲)叉开手道:“你这歪厮缠人,我却要大耳刮子打的呢!”西门庆笑道:“娘子打死了小人,也得个好处。”于是不由分说,抱到王婆床炕上,脱衣解带,共枕同欢。
笑笑生妙文。想耍流氓,潘金莲要打他的人,还要大耳刮子的打。
总的来说,同样一个故事,写法不同,意思也不相同,甚至会相差十万八千里。
施耐庵对女性没有任何同情心,以憎恨、下流的手法,完全不顾人之常情,写的违背逻辑,离谱之极,在他的笔下,潘金莲因为婚姻的不幸,正在动物般做着一件莫名其妙的荒唐事!
而在兰陵笑笑生笔下,潘金莲虽也婚姻不幸,但却是在大胆追求自己的所愿(欲望)。笑笑生人性化地以宽容甚至赞许的态度,不顾践踏道德地欣赏这种越轨行为,写的很有生活气息。这是一种逻辑上的真实。
把《水浒传》和《金瓶梅》比较多了,有时甚至会瞎想,《水浒传》中的这一段,会不会是抄的《金瓶梅》呢?尽管《金瓶梅》出书在后。
36. 武松究竟有没有爱上过潘金莲?
潘金莲遇到小叔子武松时,把他和自己老公做了个比较:都是一妈所生,他生的这般长大,我嫁得这等一个,也不枉了为人一世。你看我那三寸丁谷树皮,三分相人,七分似鬼。我直恁地晦气!吴闲云博客
“直恁地晦气!”潘金莲嫁给武大郎,就只有自认倒霉。
一见到高高大大的武松,当然会有所心动,也是一种正常心理。这个大家都知道的。
吴闲云博客
那么,大家所不知道的是,武松呢?当他见到如此美貌的嫂子时,有没有动心呢?当然也有,否则,他盯着漂亮嫂子上上下下的看,看那么仔细干吗?!
我知道又有人想说我在扯淡了。
呵呵,在许多读者看来,武松见到潘金莲时,是没有任何感觉的。因为施耐庵老先生并没对武松的心理感受进行描写,所以给大家都造成了一种错觉:觉得武松始终是冷冰冰的,冷血动物一个,不可能对女人动心思。
这咋可能呢?你想啊,武松那么强壮的男人,雄性激素过剩,会对美女没感觉?
下面,我们就把《水浒》原文中,武松一系列的行为表现,读出来你听:
吴闲云博客
(一)与嫂子说话
潘金莲叫武大郎到外面街上去买菜。
此时,武松独自坐在潘金莲房里,和她说话。潘金莲问什么,他答什么,你一言我一语,也有多时,俩个人,似乎有说不完的话。因为书上写明:等武大买菜回来的时候,他俩的话,还没有说完。
武松并没觉得有什么不好意思的地方。
可是,当三个人一起吃饭的时候,武松却突然不好意思起来了。
原文:“那妇人吃了几杯酒,一双眼只看着武松的身上。武松吃她看不过,只低了头,不恁么理会。当日吃了十数杯酒,武松便起身。”
潘金莲只是看着武松。看着他,有什么不对吗?难道不许人家看呀。
武松,你紧张什么?难道嫂子多看你一眼,你就不自在了?这根本就说不通呀,因为此前,和嫂子独处一室,说那么久话,嫂子早把他看了又看!也不差现在这一眼啊。他先前怎么就没觉得不自在、不好意思呢。
先前,那诱人的眼神,的确是舒服的。但是现在不舒服了,这是为什么?
我来告诉你,是因为武松喝了酒。
前面我们已经知道,武松只要一喝酒,肢体就不受大脑控制。所以当他连吃了十数杯酒后,莫名的冲动便驱使着他逐渐狂燥,不知将会做出何种惊人的举动来。
对面那个人,是亲嫂子呀,况哥哥就坐在旁边…武松实在是受不了了…只好起身而去…
走的时候只说了这么几个字:“只好恁地,却又来望哥哥。”这句话怪怪的,语句不通是吧。怎么理解呢?典型的酒后“语无伦次”。
吴闲云博客
(二)搬嫂子家住
潘金莲叫他搬到家里来住。
武松道:“既是哥哥嫂嫂恁地说时,今晚有些行李,便取了来。”潘金莲最后说了一句不知道是不是属于“暗示”的话:“叔叔是必记心,奴这里专望。”
武松别了哥嫂,径投县里来。径,就是直接。正值知县坐衙。(上班时间),武松禀过老爷,就收拾行李,都搬到哥哥家来。潘金莲见了,“却比半夜里拾金宝的一般欢喜”。
潘金莲喜什么?因为她希望武松能搬过来住,武松虽然嘴上说的是,等晚上再搬过来。而实际行动却是,一转身,径直来到县里,马上就把东西都搬了过来!哪还等什么晚上!
哦,原来在他内心深处,其实是非常渴望搬来和嫂子一起住的。
潘金莲一定会这样想,也许,他对我有意吧,不然,他明明说是晚上来的,为什么这么快就搬来了呢?只因我对他说过,“奴这里专望。”吴闲云博客
(三)给嫂子送礼
此后,潘金莲每天早起,烧洗面汤,舀漱口水,伺候武松洗漱了,去县里画卯。画了卯,再回来吃早饭。把武松的起居生活照料的好好的。潘金莲说:“自家的骨肉,又不扶侍了别人。”
就这样,“过了数日,武松取一匹彩色缎子与嫂嫂”。
那么,这样一来,会不会给潘金莲造成一种错觉呢?
哦,原来他对奴非常有意。潘金莲一定这样想。也许,他也打心底里喜欢我,不然,他为什么要送我缎子布呢?缎子布好贵啊!还是彩色的呢,还是一匹,这得花他多少钱呀。吴闲云博客
(四)陪嫂子喝酒
十一月,那天下大雪。武松清早到县里画卯,没回来吃早饭,直到中午,回来吃中饭。
潘金莲问他:“奴等一早起,叔叔怎地不归来吃早饭?”
武松道:“便是县里一个相识,请吃早饭。却才又有一个作杯,我不奈烦,一直走到家来。”
这一番话,是什么意思呢?
1. 因为早上,有个同事请我吃早饭,所以就没回来。
2. 刚才中午,又有一个人请我去喝酒,我不奈烦了。
夷?有人请武松喝酒,武松居然会不奈烦!好奇怪哟,武松不是非常好酒的吗?为什么有人请他喝酒,他还不奈烦呢?
因为他自己说得很清楚,他要赶快回家。
别人影响了他回家,他当然就不奈烦了。这又是为什么?
因为回了家,他就可以和嫂子一起喝酒了。
哦,原来他已经离不开我了。潘金莲一定这样想。不然,他为什么要冒这么大风雪回来?为什么要拒绝跟别人喝酒?为什么才一个早上不见面就不奈烦了,急匆匆赶回家来?吴闲云博客
潘金莲好感动好感动。于是,决定向武松表白。
从以上四处,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武松对潘金莲不仅有感觉,而且还是一次比一次的强烈、冲动。只是他,永远也没办法说出口!他现在唯一能做的事,就是把这段情永远的憋曲在心底。最终就是,一早上不见潘金莲,就会变得焦躁不安,莫可名状。吴闲云博客
37. 水浒传中最变态的摧花狂魔是谁?
一提起水浒里的色情狂,大家往往想到的会是那个“矮脚虎”王英。王英虽然好色,可详查他的一切行为细节,其心理仍然还是属于正常的,并不变态。
那么,最变态的是谁?我告诉你,这个人,就是武松。
吴闲云博客
话说那天中午,武松急急赶回去和嫂子喝酒。“那妇人把前门上了拴,后门也关了。”(强调气氛)。
潘金莲敬上一盏酒:“叔叔满饮此杯。”武松接过,一饮而尽。
金莲又筛一杯:“叔叔饮个成双杯。”武松又一饮而尽。
既然潘金莲存心要撩拨他,为什么武松还要吃下她的“成双酒”?只因武松发自内心真实的喜欢,因为书上写他不仅不拒绝,反而还“武松却筛一杯酒,递与那妇人吃。”
就这样,你敬我,我敬你,潘金莲便将“酥胸微露,云鬟半軃”。
潘金莲暗自盘算,对武松的暗昧行为少说也有五六次了,武松从来都没有拒绝过,哪怕一丁点,相反,都是默许的、配合的。所以,今天,她,要向他表白了。
又喝了三四杯酒后。潘金莲自己呷了一口,剩下半盏,看着武松道:“你若有心,吃我这半盏儿残酒。”
一个多月的关怀,多少爱意,多少秋波,你到底有心还是无意?今天,你一定要给我个明白!
面对潘金莲犀利的进攻,武松突然一反常态,荒唐而粗糙地将酒擗手夺来,泼在地下,说道:“嫂嫂休要恁地不识羞耻!”把手只一推,争些儿把那妇人推一交。
潘金莲顿时感觉被雷劈了。
武松喜欢与嫂嫂面对面独处一室的感觉。喜欢嫂嫂那痴痴的眼神,看得自己不好意思把头低下去。喜欢嫂嫂常把些半荤半素的语言来撩拨他,越撩拨,越硬心直汉。
虽然喜欢这种感觉,但永远也不可能得到她,由于好汉情结,武松是断然不肯做出违背人伦之事的。因为那是自己的亲嫂嫂呀。 吴闲云博客
可是,当武松出差回来后,得知嫂嫂潘金莲与西门庆通奸了,并且害死了哥哥,武松的心理就严重变态了。 吴闲云博客
一个深深埋藏在自己心底只能偷偷喜欢的女人,并且被注定自己永远也无法得到的女人,却被一个猪狗不如的泼皮无赖轻而易举地得到了。武松的心情究竟会糟糕到何种程度?他能不变态吗?!
武松的变态心理,从他杀嫂的详细过程可以看出(三个阶段很连贯):
武松请了一席人在家里,叫手下当兵的守门,一个也走不脱。
1.“只见武松左手拿住嫂嫂。”
读者很奇怪,既然在场的人都不可能逃走,那么,武松的手,为什么还要拉着潘金莲不放呢?有这个必要吗?怪怪的。
接着,武松开始发话。对王婆子,对众位邻居们,都说了一番话。
话比较长,反正在这说话的时间内,武松的手,一直都是拉着潘金莲的。这种心理实在是难于描述啊。 吴闲云博客
最后,武松对潘金莲说:“你把我的哥哥性命怎地谋害了?从实招了,我便饶你。”
潘金莲说:“叔叔,你好没道理!……干我什事!”
话还没说完,武松把刀插在了桌上,接着:
2.“(武松)用左手揪住那妇人(金莲)头髻,右手劈胸提住。”
一手揪头发,一手抓胸脯。
作者要表现武松的力气很大。抓住潘金莲的胸脯,可以把她整个人提起来,“一交放翻在灵床上,两脚踏住。”
但读者就会接着奇怪了,武松呀武松,你干吗要抓她的胸呢?
请不要奇怪,因为作者在前面早已埋下了伏笔,写潘金莲与武松喝酒时,潘金莲“将酥胸微露,云鬟半軃”,故意半露出胸脯,半垂下头发,撩拨着武松。
武松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无日不思,无时不想。所以,作者此时写武松对她的动作就是,一手揪头发,一手抓胸脯,正好与前文对照呼应。
武松拿起刀,在潘金莲脸上撇了两撇。潘金莲慌忙叫道:“叔叔,且饶我。你放我起来,我说便了。” 吴闲云博客
于是,潘金莲就都招了。武松接下来的动作:
3.“被武松脑揪倒来,两只脚踏住她(金莲)两只胳膊,扯开胸脯衣裳…”
读者更加奇怪了。武松!你撕她胸脯上的衣服干吗?真要报仇,一刀就够了,何必要扯开嫂子的胸脯衣裳!这样对待美貌的嫂子,是有着某种居心不良的企图呢?还是想获得最后的一丝兽意的满足? 吴闲云博客
如果武松对潘金莲是毫无感觉的,那他肯定不会这样干。
所以在下斗胆,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认为武松其实是想在最后的关头,杀金莲之前,先看看自己深爱的这个女人——嫂子那美妙的胸脯,究竟长的和自己想象中的有无区别?这是他仅有的一次机会。
以武松的杀人技术,断不至于如此费力周折。我们再看那个不会武功的宋江,杀个娘们多利落!根本没听说过还要先把mm上的衣服扒开了再杀的。因为宋江看得多了,并无武松心中的这种纠结。
爱之深,恨之切。
武松这种先扒衣后杀人的手法,显然与宋江不同。变态的手法中,有着几许变态的快意,这种快意,来自于他心底深爱着的嫂子,来自于他内心深处那个永远也无法弥补的遗憾。 吴闲云博客
38. 好汉的第二副面孔:谁说武松不好色
在上一回中,我把武松写的很色,很下流。所以有朋友批评我,认为我玷污了武松这条响当当的好汉。玷污了武松的光辉形象。
其实呢,说武松是条好汉,不假。说他好色,也同样不假。这在原著中是显而易见的,只不过大家不愿接受、不敢正视罢了。
下面,我们再接着原文往下看。吴闲云博客
话说武松杀人之后,坐了两个月的监房,被发配到孟州。半路上,经过孙二娘的酒店时,孙二娘欲用蒙汗药害武松。
这孙二娘开的是黑店,但也并不是要把所有人都害死。店里规定“三不害”:一者僧道,二者妓女,三者犯人,这三种人不害他性命。
而武松是个过路的犯人,本不在被害之列,可孙二娘为何还要害他呢?所以后来她老公张青问孙二娘道:“却是如何起了这片心?”
张青不解。孙二娘解释道:“本是不肯下手。一者见伯伯(武松)包裹沈重,二乃怪伯伯说起风话,因此一时起意。”
从这番话中可以知道,孙二娘本来是不肯下手的,之所以要害武松,完全是“一时起意”,临时性的。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因为武松“说起风话”。
说风话,是什么意思呢?今天的读者可能多数人不太清楚。风,就是“风月”的风。
孙二娘怪他说风话,就是说:武松调戏了她!
因为武松调戏了她,所以她马上就临时起意,要下药害武松!
看官又以为我在胡编。呵呵,那你可以查下相关典籍是怎么解释“风话”的。或者干脆直接把“风话”这两个字百度一下,看是不是指男女间戏谑、挑逗的话。
吴闲云博客
下面,我们再结合作者原著中的上下文,来看看武松究竟说了哪些话,做了哪些事。他又是如何调戏孙二娘的呢?
话说当时武松来到了孙二娘的酒店门口。
看官切记:这是武松被关监了几个月出来后,遇到的第一个女人。(后面等待他的仍是继续坐牢。)
所以当他见到这个女人的时候,看的格外真切:吴闲云博客
只见她上面穿的绿纱衫儿,头上插了一头黄烘烘的钗钚,鬓边插着些野花。下面一条鲜红生绢裙,绷的很紧。搽一脸胭脂铅粉,铺了厚厚一层。敞开胸脯,露出桃红纱主腰,上面一色金钮。辘轴般蠢坌腰肢…
武松和那两个公人进来坐了,把包裹解了,枷下了,又把衣服也都脱了。很不文明的,当着女老板的面,“都脱了上半截衣裳”,打着赤膊,快活吃酒。
武松有心要调戏那女老板,就故意掰开一个馒头问道:“酒家,这馒头是人肉的是狗肉的?”
那妇人嘻嘻笑道:“客官休要取笑!清平世界,荡荡乾坤,哪里有人肉的馒头,狗肉的滋味?……”
武松又接着调戏道:“我见这馒头馅内,有几根毛,…”
你看这个武松,什么下流话说不出来!他竟胆敢当着一个女人的面,说人家包子里包的有阴毛!
看官千万别一厢情愿地认为武松是个好汉,就不会说流氓话了。更不要强行为他辩解,那几根毛,是头发。
你再看武松的原话:“我见这馒头馅内,有几根毛,一像人小便处的毛一般。”呵呵,这头发不会长在小便处吧。
如果你到馆子里吃饭,也学武松那样,叫个女服务员过来,喂,你这菜里怎么有几根阴毛啊!试一下,就知道是什么后果了。
武松见这个店十分僻静,前不挨村后不着户的,又没见到有其他人在场,到现在为止,也只有女老板娘一个人,所以武松今天胆子特大,就又故意问道:“娘子,你家丈夫却怎地不见?”
那妇人道:“我的丈夫出外做客未回。”
武松道:“凭地时,你独自一个须冷落。”
孙二娘心里骂道,贼配军!却不是作死!不是我来寻你。你倒来戏弄老娘!于是,就临时起意,下了蒙汗药给武松喝。吴闲云博客
有的朋友可能会说,武松是因为她开的黑店才要调戏她的。
其实武松这个人疑心非常重,到哪个馆子里吃饭,他都会怀疑人家开的是黑店。比如景阳岗的酒店,人家那么善良、那么好心劝他,他也说人家是企图害他性命谋他钱财,又何况孙二娘呢?
所以,武松就假装喝了酒,假装中了毒,把眼虚闭了,扑地仰倒在凳边。仰面朝天。
孙二娘叫道:“小二、小三,快出来。”只见里面跳出两个蠢汉,先把两个公人扛了进去。再来扛抬武松时,哪里扛得动!
孙二娘喝道:“你这鸟男女,只会吃饭吃酒,全没些用!直要老娘亲自动手!这个鸟大汉却也会戏弄老娘。这等肥胖,好做黄牛肉卖。那两个瘦蛮子,只好做水牛肉卖。扛进去,先开剥这厮。”
原文:那妇人一头说,一面先脱去了绿纱衫儿,解下了红绢裙子,赤膊着,便来把武松轻轻提将起来。
武松赤膊着,衣服先已脱了,(搭在窗槛上)。孙二娘此时也赤膊着,不仅衣服脱了,连裙子也解下了。
武松在孙二娘眼里就是一堆货物,好做黄牛肉卖。正在得意把武松算计了,却不知道武松也在算计她!
原文:武松就势抱住那妇人,把两只手一拘,拘将拢来,当胸前搂住。却把两只腿望那妇人下半截只一挟,压在妇人身上。那妇人杀猪也似叫将起来。
手,搂住胸,腿,挟下半截。武松先是躺在下面的,可不一会儿,武松就压到上面来了,“那妇人被按压在地上”,只叫道:“好汉饶我!”
武松一句话也没说!也不追究她,也不打她,就只是压按在地上不起来。待她老公张青挑着柴回来的时候,还“望见武松按倒那妇人在地上。”
吴闲云博客
如果武松不好色,当那两个公人被蒙汗药放倒的时候,武松为何不跳将起来,烧了她的鸟店?为何还要假装醉倒?醉倒了为何又还不让人抬动?所以呀,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在等孙二娘亲自过来抱他这一个目的呀!哈哈
39. 水浒传里“好汉”二字究竟指什么?
三国讲“英雄”,水浒讲“好汉”。
大家都知道《水浒传》里有许多好汉,先是单个单个的好汉陆续登场,最后规模化的汇总了108条好汉,聚哮山林,打家劫舍。
那么,“好汉”这两个字,究竟又是什么意思呢?
从字面上来看,汉,是汉子、男子、男人的意思,好汉就是好男子、好男人的意思。按字典上的解释,指勇敢、坚强、有胆识、有作为的男子。
人们在习惯上往往喜欢把“好汉”这个词与“英雄”相提并论。其实不然,“好汉”与“英雄”之间的距离,实在是相差的太远!
在《水浒传》里,“好汉”——其实是一个贬义词。
读者先不要惊讶。因为水浒传的作者在第二十八回,为“好汉” 这个词下有明确的定义。
当时,武松和张青两个人边喝酒边聊天,都说些什么呢?说的是江湖上好汉的所作所为。“两个又说些江湖上好汉的勾当”。究竟是什么呢?
书上原文:“两个又说些江湖上好汉的勾当,却是杀人放火的事。”
现在,我们就不难明白了,在《水浒传》里,好汉这个词,并不是我们大家凭感觉理解的那个含糊形象,而是有特殊专指的:敢杀人放火的人,才配称得上“好汉”, 好汉的勾当,就是杀人放火的事。
武松遇到的这个张青,就是一条好汉。我们可以看一下这条“好汉”的来历:
张青曾经和鲁智深一样,在某座寺院里种菜园子。不同的是,他比鲁智深更没人性,只为争些小事,就把寺里的和尚们全部都杀光了,又放把火,把寺院烧做白地。后来就跑到十字坡当了强盗。
一天,有个老头儿挑着担子经过时,张青见他老,就冲上去抢,却被那老头一匾担打翻。原来那老头做了一辈子的强盗,比他厉害。那老头儿见张青是块当强盗的料,就把他带回去,又教了他许多本事,又把女儿孙二娘嫁给了他。
这张青和孙二娘便在此开店卖酒为生。过往客商,用蒙汗药麻翻了,将大块好肉,切做黄牛肉卖,零碎小肉,做馅子包馒头卖,如此度日。“小人因好结识江湖上好汉,人都叫小人做菜园子张青。”
张青的武艺肯定不如武松、鲁智深,张青也没做过什么行侠仗义锄暴安良的事,张青的日常生活与目标,非常简单,就是药死那些过路的普通客商,割他们的肉卖钱。
有些朋友在读水浒时,往往会困惑:为什么有的人武艺不高也是好汉?为什么有的人无恶不做也是好汉?就因为你用的标准不同。
所以这好汉,与是否武艺高强、是否品性高尚、是否为民锄害、是否见义勇为等等,关系都不大。而认定“好汉”最重要的标准就是:敢不敢杀人,是否杀过人。
敢杀人的,就是好汉。没杀过人的,就不是好汉。就是这个标准。
按这个标准,我们还可以看后来108好汉中排第一名的宋江。
宋江是排第一的好汉,但是他在刚开始出场的时候,作者用了很长一段话来介绍他,什么孝义黑三郎、山东呼保义、豪杰宋公明,等等,溢美之词都用完了,就是不称他为“好汉”。
为什么?因为他还没杀过人,所以就够不上“好汉”的级别。
而杀了阎婆惜,哪怕杀的个娘们,也是杀了人的,这才能叫好汉。所以从这之后,“江湖上久闻他是个及时雨宋公明……是个天下闻名的好汉。”
我们再看武松,一出场就打死老虎,够厉害吧!这“打虎事件”至少可以证明武艺绝伦、为民除害两点。按一般人的理解,绝对是条好汉了。
但是,那些猎户们并不称呼武松为好汉。而是“壮士高姓大名?”称呼打虎的武松为“壮士”。
大家坐一起喝酒的时候,众猎户把盏说道:“今日幸得壮士来到,除了这个大害。”对武松的称呼依然是“壮士”。
知县来赏钱的时候问他:“你那打虎的壮士….”还是称呼他壮士。
所以,这打虎的武松,是个壮士,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好汉。
一直到后来武松杀了西门庆、潘金莲,在杀了人以后,才真正成为江湖上的一条好汉。
在水浒传里,凡是被称为好汉的,就绝非善类。而凡是直接当面称呼对方为“好汉”的语句,则多是“好汉息怒”、“好汉饶命”、“好汉饶我”、“好汉放我去吧”之类。这不是尊称,而是一种畏称。乃是一种恐惧心理所致,毕竟,好汉的兽性十足,是会随时取人性命的。
“好汉”这个词,在《水浒传》里是一个贬义词。作者在内心深处对这些好汉是鄙夷的,所以,作者巧思妙想,精准的为他们设计了一个新的计量单位:“条”。
“条”这个字,是计量动物的,就像江湖里的鱼一样。不说他们是一名好汉、一位好汉,一个好汉,而是“一条好汉”。只有好汉才用“条”这个字。相信各位没听说过有什么“一条英雄”吧。
40. 武松醉打蒋门神之真相揭谜
“凭着我胸中本事,平生只要打天下硬汉,不明道德的人。”这是《水浒传》中武松所说的原话。
武松要打硬汉,要打“不明道德”的人。那么,他自己究竟明不明道德呢?我们来看他替施恩出力这一段。
话说武松发配到孟州牢营,小管营施恩不仅免了他一百杀威棒,还大酒大肉,好吃好喝的伺候他。“武松自到那房里住了三日,每日好酒好食,搬来请武松吃。”又“住了数日,每日好酒好食。”
吃的多了,武松便问那送酒肉的人,为什么要白给他酒肉吃。
那人道:“小人如何晓得。小管营分付道:教小人且送半年三个月,却说话。”
武松道:“却又跷蹊!我自是清河县人氏,他自是孟州人,自来素不相识,如何这般看觑我!必有个缘故。我且问你:那小管营姓甚名谁?”
那人道:“姓施名恩,使得好拳棒,人都叫他做金眼彪施恩。”
武松听了,道:“想他必是个好男子。你去请他出来和我相见了,这酒食便可吃你的。你若不请他出来和我厮见时,我半点儿也不吃你的。”
从这一段我们可以看出:武松与施恩“自来素不相识”,但武松却说施恩“想他必是个好男子”。 好男子就是好人的意思。想必这施恩是个好人。
凭什么说他是个好人呢?就凭他天天送酒肉来给我吃,所以想他必是个好人。
这就是武松的逻辑。
接着,小管营施恩出来了。武松问他究竟有甚话说?
施恩先说“久闻大名,如雷灌耳,只恨无物款待。因此怀羞,不敢相见。”又说“却如何造次说得?”又说“因为兄长是个大丈夫,真男子,有件事欲要相央。只是兄长远路到此,气力有亏,未经完足。且请将息半年三五个月,待兄长气力完足,那时却对兄长说知备细。”
吞吞吐吐,就是不肯明说。武松再问,施恩就说“再养几时,方敢告诉。”
因此,施恩从头到尾,一直也没有明说他究竟为什么要请武松白吃白喝。
但武松却已经猜出来了,是要请他去揍人。因为武松说道:“你要教人干事,不要这等儿女像,颠倒凭地,不是干事的人了!便是一刀一割的勾当,武松也替你去干。若是有些谄佞的,非为人也。”
不要说是揍人,就是杀人,“一刀一割的勾当,武松也替你去干。”
到这个时候为止,人家还没有提出任何要求呢,武松就很爽快的答应去帮他揍人或杀人,都行。至于后果,武松其实也很清楚:“拳头重时,打死了,我自偿命。”
明知道要干坏事,也要去干,并且还承诺由自己来承担后果与责任。为什么?就因为我吃了他的酒肉。
施恩这才说:小弟此间东门外,有一市井唤做快活林,有百十处大客店,三二十处赌坊、兑坊。小弟倚仗随身本事,捉着营里八九十个弃命囚徒,去那里开着一个酒肉店。但有过路妓女之人来时,先要参见小弟,然后许她去趁食。每朝每日,如此赚钱。近来被蒋门神那厮夺了小弟的道路,吃那厮一顿拳脚打了,两个月起不得床。久闻兄长是个大丈夫,怎地得兄长与小弟出得这口怨气,死而瞑目!
快活林的经营权,谁厉害归谁。从本质上讲,施恩与蒋门神并无区别,都是黑老大。这两个黑老大中,只有施恩是好人。因为他给武松吃了的。
那个强盗张青,还知道不要坑害妓女,因为妓女赚钱艰辛。而这个黑老大施恩,尽赚妓女的钱,“如此赚钱。”——这,就不用武松多操心了。
以上分析,其实前人早已有过精彩论述。
下面,就再讲一段没人或是极少有人发现的问题:
施恩说,迟几个月去,也是一样。可武松究竟为什么一定要马上就去越快越好呢?
前面说过,武松是好色的。虽然他是条好汉,但他的心理上却是非常好色的。这并不矛盾。况且,长期关在牢里,又怎可能见到什么女人呢?
现在,他之所以要急急而去的原因,就是因为听到施恩说了,快活林百十处大客店,有许多妓女。而武松在施恩面前越是表现的讲义气,就越是在掩饰他内心的真实想法。
就是想出去找一下女人。哪怕只看一眼也行。你若不信,我们接着原文往下看:
武松喝得大醉,来到快活林,看见蒋门神正躺在那里乘凉。心中自忖道:“这个大汉一定是蒋门神了。”
看见蒋门神了,也认出来是蒋门神了,但他就是不上去打蒋门神,他还要继续往前走。这是为什么呢?你看:
武松继续往前走,一直走到一个酒店门口才停了下来。我们知道,快活林有百十处酒店,可武松为什么偏偏要停在这一家酒店门口呢?
因为武松看见这家酒店的招牌上写着“河阳风月”四个大字。风月的意思,想必大家都知道,就不用我再解释了吧。
正是被这块风月之所的招牌吸引而停下了脚步,所以武松才“转过来看时”(这几字用的极好),他停下脚步,转过身来,站在门口往里面一望,只见——“里面坐着一个年纪小的妇人,那妇人生得如何?眉横翠岫,眼露秋波。樱桃口浅晕微红,春笋手轻舒嫩玉……”
武松正是看见这个小美女了,才进来的。你千万别告诉我,那是蒋门神的小老婆可以调戏。武松他知道个屁呀,他晓得那女的是谁?!
管她是谁!“武松看了,瞅着醉眼,迳奔入酒店里来。”来干什么呢?来调戏这美女。“双手按着桌子上,不转眼看那妇人”。把人家看不好意思了,“那妇人瞧见,回转头看了别处。”
武松道:“过卖,你叫柜上那妇人下来相伴我吃酒!”
那妇人大怒,却待奔出来。武松早把土色布衫脱了,一手接住腰跨,一手揪住云髻,望酒缸里只一丢,听得扑通一声,把这妇人泡在大酒缸里洗澡,浑身都湿透了。
武松呀武松,你不是只要打“硬汉”吗?你打这娘们干吗呀?凭良心说,人家招你、惹你了?
以武松的功夫,对付蒋门神只“鸳鸯脚”一招就够了。干吗还要那么详细的描写他调戏妇人呢?
如果武松不调戏这妇人,当时看见蒋门神乘凉时,就直接冲上去,给他几拳,踹上几脚,还简单些。那蒋门神仍然还是要老老实实的滚蛋,效果难道不是一样的吗?
结果虽然是一样的,但这过程——武松的真实意图,可就大不相同喽!
41. 解读水浒:施耐庵究竟怎样写武松?
水浒里武松的故事(23—32,武十回),是由若干个小故事构成的。这些小故事间看似联系不紧密,但每一个小故事的高潮部分都是“暴力”。所以,暴力就成为从头到尾贯穿这些不太相干故事的主线。
这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应该当作一个整体来解读。为了防止以偏概全,我们先把这些暴力事件归纳如下,进行全盘分析,就可以很清晰地揣摩出施耐庵这样编排故事的真正意图。
1. 打虎
打虎足以显示武松的功力,这使他牢踞水浒好汉中徒手格斗排第一的位置。并且,其社会意义是:为民除害。而人品则是更佳:把得到的大笔赏钱一千贯,分给了众位猎户。
因此,武松的光辉形象,已是十分完美。
作者对他的认同度,接近100%. 而读者对他的认同度,也能接近100%. 后人只要一提起他,可以不知道别的事,但一定都知道“武松打虎”。
2. 杀西门庆潘金莲
由于官府不作为,武松便自行解决,怒杀西门庆、潘金莲。杀人后,投案自首,敢作敢当,没有丝毫逃跑的意愿。
作者对他的过激行为表示理解与同情。而读者对武松的犯罪行为,一般也不做追究。大致上比较认可。只是手段过于残忍血腥,处理某些问题略有欠妥。
虽然他杀了人、犯了罪,但依然还是有很大多数的支持者:杀的好!此时,人们对“武松”这个形象的认同度,少说也有80%.
3. 醉打蒋门神
武松在孟州牢营得到施恩好酒好肉的款待,就想必他是个好人,主动提出要帮他“干事”,“便是一刀一割的勾当,武松也替你去干。”(而此时,施恩尚未向他提出任何要求。)
武松本与蒋门神素不相识、无冤无仇。去打他时,“大路上打倒他好看,教众人笑一笑。”先什么理由也不说,直接揍倒后才说了三条:
第一,要你离开快活林,随即交还原主施恩。
第二,我饶你起来,把快活林为头为脑的英雄豪杰,都请来与施恩陪话。
第三,不许你在孟州住,我见一遍打你一遍,我见十遍打十遍。轻则打你半死,重则结果了你命。
施恩与蒋门神都是黑老大,本质上并无区别。蒋门神打跑施恩,不讲道理只讲狠!而武松打蒋门神,也没讲啥道理,一上去就是讲狠!
“自此施恩的买卖,比往常加增三五分利息。各店家并各赌坊、兑坊,加利倍送闲钱来与施恩。”有武松出头,施恩这个原先的黑老大,便开始加倍的刮钱!
武松也不住牢里了,被施恩留在快活林店里居住。“武松终日醉颜酡”。武松的形象由此而大打折扣!武松沦为一个不明事理的人了。
不过,也有人不从社会道德的角度来看,偏从江湖义气的角度来看:武松讲义气!够朋友!
于是,这两种观点互不相让,几百年也没结果。不过,这争议,正好说明:对“武松”的认同度,还有50%. 还有一半的人认同他的行为。
4. 杀张都监全家
张都监、张团练、蒋门神正吃酒,武松跳进来把他们都杀了。在张家共杀了15人,全是一刀毙命!远没电视上打来打去的动作,如果武松还出第二刀,那一定是按在地上割头。没有人挨上第三刀。
坑害武松的人最多只4个,另外11个是无辜的,属于滥杀。
而作者对武松的形象,做进一步掉档次的刻画:先把桌子上的残酒残菜吃了,又把喝酒的金银器皿拿走,不好带的,就“踏匾了,揣几件在怀里。”
杀了玉兰后,两个小的亦被武松搠死,一朴刀一个。又专寻女人杀,寻着两三个妇女,也都搠死了在房里。武松道:“我方才心满意足。”
对于武松的滥杀行为,绝大多数人是不能认同的。不过,是张都监害他在先,恨极而杀也是有原因的。此时,对武松行为的认同度,则是在进一步的下滑,仅为30%了。滥杀无辜是要受到谴责的。
5. 杀道人
而到蜈蚣岭杀道人事件,对武松行为的认同度,只10%或无。
因为那道人究竟该不该死,还不太清楚。武松新得了两口好刀:“刀却自好!到我手里不曾发市,且把这个鸟先生试刀。”童子出来开门,这小道童也就一儿童,武松“先把这鸟道童祭刀!”说未了,道童的头落在一边。
已经变成纯粹的滥杀了。杀人,只是为了毫无意义的试一下刀。
6. 争抢酒肉
来到一酒店,与人打起架来。为什么?只为和人家争抢青花瓮酒和一只鸡肉吃。
武松“叉开五指,望店主人脸上只一掌,把那店主人打个踉跄,直撞过那边去。那对席的大汉见了大怒,看那店主人时,打的半边脸都肿了,半日挣紥不起。”
那大汉指责武松,好不依本分,怎地便动手动脚?却不道是出家人勿起嗔心。
武松道:“我自打他,干你什事!”
结果就是,当面指责武松的大汉,被他放翻在地,打了二三十拳,提起来,扔到了门外的溪里(当时是寒冷的冬月。)
人家不给他吃,他就打!多管闲事的人,打!
一句“我自打他,干你什事”。武松的形象被彻底否定。
照此则:潘金莲自毒武大郎,干你什事?西门庆自奸潘金莲,干你什事?蒋门神自打施恩,干你什事?
这句话直接否定了他自己标榜的“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否定了他“专打不明道德的人。”而现在的自己,也正在变成以前想揍的人。
7. 武松打狗
水浒武松部分的故事中,最后一次打斗,是和一条狗。
“一只大黄狗赶着吠。武行者大醉,正要寻事。恨那只狗赶着他只管吠,便将左手鞘里掣出一口戒刀来,大踏步赶。那只黄狗绕着溪岸叫。武行者一刀砍将去,却砍个空。使得力猛,头重脚轻,翻筋斗倒撞下溪里去,却起不来。冬月天道,寒冷的当不得…淋淋的一身水…只在那溪水里滚。”
还拿着刀呢,竟被一只狗把他弄到水里去了,起不来!出丑态。读者废书而叹,这难道不是作者有意在奚落武松?
从故事的编排顺序来看,非常有层次,武松的形象是一次又一次的往下滑,对他的认同度从100逐步降到0,一直到最终被彻底否定。这是一个英雄沦落的全过程。以打虎胜出开局,以杀狗落败收尾,所谓“虎头狗尾”。由此可见,施耐庵并非想赞美他什么,也不会单纯的描写他会杀人,肯定还有深意。
而人们习惯上把武松看得很高大,那是因为只记得他打虎、杀西门庆的故事,那只是早期形象罢了,却并非施耐庵所描写的整个全盘过程。
纯吴闲云啊
网友评论 2013-12-16 11:14
Reply Post by xjhs1984 (2013-12-16 11:03):
走出中堂,把闩拴了前门,又入来,寻着两三个妇女,也都搠死了在地下。
武松道:“我方才心满意足!走了罢休!”
有的洗?
对了,这楼主不是那个踩施工水泥地叫嚣殴打看不惯大妈的高素质大学生么?
你不说我还没注意,兰州就是勇于自爆的那个嘛
网友评论 2013-12-16 11:21
好长!手机屏幕坏了。
Copyright © 2012年2月8日 苏ICP备12030052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