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舟子《新语丝》创办10周年时写的回顾文章《风雨纵横新语丝》
整理时间:2013-12-06 13:29 来源:www.vimiy.com 作者:编辑 点击:次
【楼主】2013-12-14 21:58
» 方舟子《新语丝》创办10周年时写的回顾文章《风雨纵横新语丝》
原地址 http://p.t.qq.com/longweibo/index.php?id=341539025477764
这是方舟子《新语丝》创办10周年时写的回顾文章《风雨纵横新语丝》以及到当时为止的新语丝大事记。
转帖只是为了让大家更好的认识方舟子,不管是厌恶他的还是支持他的,了解一些他的过去背景总是好的,起码在以后和别人对喷的时候也会多一份素材。
那么 嘿喂狗!
风雨纵横新语丝
·方舟子·
2000年8月上旬,我曾应国内一家报纸的约请,写了一篇介绍新语丝的文章《风雨纵横“新语丝”》。我当时完全没有料到,该文墨迹未干,新语丝的走向已发生了重大变化。就在那个月的下旬,由于揭露“基因皇后”事件,新语丝成了打击中国学术腐败的一面旗帜,从著名的文史网站逐渐演变成了著名的学术打假网站。但是,这几年来,虽然新语丝的表象有了改变,其内涵却始终如一,至于历史,更是已经写就。所以2000年一文的主要内容并没有过时,下面所述,即是在该文的基础上修改、补充而成。
一、创刊
谈起新语丝的历史,不能不先从互联网上第一个中文论坛——新闻组alt.chinese.text(简称ACT)谈起。在起初的几年内,《新语丝》一直被视为是ACT的刊物。我是在1993年8月开始在ACT上张贴的,当时有好几万中国留学生阅读这个新闻组,那里的张贴跟其他新闻组一样,绝大部分是垃圾,但偶尔也可见到好文章。经常在那里活动的网人中,有一些文笔也相当不错,可以说把当时留学生中的文章好手都囊括了进去。图雅在1993年10月为文摘性的电子刊物《华夏文摘》编了一期“留学生文学专辑”增刊,就都是向当时的ACT活跃分子约的稿。在图雅向我约稿时,我向他建议,不如以后就每个月定期出一期文学副刊。图雅对这个设想很赞成,并向《华夏文摘》推荐我担任这个副刊的编辑。不料恰好在这时,我批评《华夏文摘》上的一篇文章违背历史事实,在ACT上引发了一场争论,持续到年底,其结果是:《华夏文摘》拒绝刊登我的批评文章,图雅退出《华夏文摘》,《华夏文摘》也否决了定期出版文学副刊的提议。我便决定自己干,于1994年年初在ACT贴出了出版中文网杂志的建议。贴出后却如石沉大海,没有什么反响,问了几个网友,都说没见到。请网络高手追查,才发现原来是《华夏文摘》的人从中作梗,用伪造的办法取消我的张贴。这件事被揭露出来后,一时ACT上群情激昂。我请了大约50名活跃分子参与刊物的筹备,通过讨论、投票确定了刊名和办刊方针,选定了9名编辑,在1994年2月10日春节这一天,出版了创刊号。
二、刊名
我在ACT上贴出征集刊名启事后,共收到了近百个应征的名称。既然是网络刊物,这些名称也就都在“网”字上打转。我自己想到的是“天网”,有气派,但容易让人误会是法制刊物。图雅建议用“促织”,有点韵味,却又未免太女气。他又说:“语丝”本来也不错,可惜历史上已有过这个名称的刊物。我一见“语丝”之名,顿觉得来全不费功夫。《语丝》这份同人刊物,可以做为筹备中的刊物的榜样,“语丝”这两个字,本来没有特殊的意思(据说是找一本书翻开随机点中的两个字),但对于在网上“吐语成丝”的网络文学,却有了新的意义,加上一个“新”字,既有别于以前的《语丝》,也表示这是网络时代的新型刊物。于是我就改为支持“新语丝”之名了。我挑了十个赞成者较多的名称在筹备组投票,投了三轮,“新语丝”才战胜“网萃”当选。“网萃”和其他几个落选的名称(“牛肆”、“丝露集”、“网里乾坤”)后来就成了《新语丝》的固定栏目的名称。
经常有人问,新语丝网站上那三字漂亮的“新语丝”是谁写的?那是我从鲁迅手稿中选出来的:从《为了忘却的纪念》摘了“新”、“丝”,从《门外文谈》摘了“语”,放在一起,居然还浑然一体,就象鲁迅生前已给《新语丝》题好了词一般。
三、文库
《新语丝》杂志每个月才固定出一期,吸引大家每天访问新语丝网站的,主要是基本上每天更新的电子文库,新加入的文章称为“新到资料”,简称“新到”。这个文库创建于1995年6月。当时在ACT上时不时有人张贴自己输入的中文经典作品,为避免散失和便于查找,我提议建一个公共存档处。最初的计划只是收藏最有价值的古典文学作品和鲁迅著作,后来才慢慢扩大了收藏范围。它一开始是一个存档点,供下载离线阅读或打印。1996年10月,才建立了新语丝网站,不过主要文件仍然是纯文本,即是存档时代的残余。这个文库起初是我个人的资料库,后来虽然叫做“新语丝电子文库”,但与《新语丝》杂志不同,仍然是由我一个人管理。事实上,除了1998年9-10月我回国探亲期间由杏儿代劳,从建立到现在,电子文库的每一篇收藏都是经我过目后亲手加入的。这样做的好处,是保证了质量的一致性。坏处当然是由于个人精力有限,无法大批加入新资料,一开始时每次更新只加入一、二篇文章,以后每次加入的篇数逐渐增加,到现在控制在每次十篇左右。
新语丝电子文库以前以资料齐全出名,曾经发起、组织“鲁迅著作电子化工程”、“宋词电子化工程”、“唐诗电子化工程”。国内后起的电子文库、电子书屋在其草创时,都是拿新语丝电子文库的收藏垫底的。新语丝文库做为最早的中文电子文库之一,如何处理作品的版权问题,备受关注。为了避免版权纠纷,更为了表明我们支持作者维护版权的诚意,为各中文电子文库带个好头,从1999年1月1日起,只有在获得作者本人授权后,我们才会新加入当代作家的书籍。据我所知,即使是中文商业网站,也没有象新语丝这样注意版权问题。新语丝电子文库现在在数量上已无法跟商业的网站相比,改以文章的质量取胜。从1999年5月份新语丝率先在网上批判法轮功开始,新语丝“新到资料”大量地刊登网人撰写的评论文章,其“文库”色彩越来越淡,演变成了一个发表时评的平台。
四、论坛
自1995年年底起,过度自由的ACT已败像丛生、逐渐走向衰亡,一些中文网老网人开始另找有所管理的交流园地。1996年2月,以邮件列表方式进行交流“新语丝之友”通讯网成立,为新语丝的编辑、作者和热心读者提供了一个直接的交流渠道,也标志着《新语丝》要与ACT脱离关系。在最初的几年,这个通讯网非常繁荣,讨论话题也相当有深度,其内容经常被《新语丝》杂志的“网萃”栏目采用。但是邮件列表并不是一种适合多人同时讨论的方式,特别是在垃圾邮件越来越令人头疼之后,没有足够信息量的邮件就更令人生厌,而且难以控制。现在“新语丝之友”已没有了往日的风采。
网站论坛是一种更为合适的交流工具。1999年7月,新语丝网站开通读者论坛,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更为直接、隐蔽、方便的交流平台。在新语丝成为学术打假网站以后,读者论坛成了举报、讨论、核实的一个重要场所。
五、机构
新语丝原来是一个非正式的同人组织。第一届编辑部是我个人邀请成立的。以后因种种原因,有人退出,就需要补充新成员。我们对新成员的选择较严格,先要由某个编辑推荐,在编辑部投票,如果有半数以上赞成,而又无人反对,再由我向候选人发函邀请,如果候选人接受邀请,就成了新编辑。
新语丝成立之时,已定好了不设主编,而是轮流执政,每人轮流担任一个月的责任编辑。一开始有位编辑自荐担任固定校对,后来发现该名校对把自己当成了主编,不尊重责任编辑的意见,于是连固定校对也取消了,也开始轮流,由下一任责任编辑担任校对。当然,做为一个组织,即使是非正式的,也是要有个代表人跟外界联系的,于是从创刊号开始,就注明我是新语丝的“联系人”。
1996年年底,加州的一家网络公司试图收编海外中文电子刊物,与我们联系,说是想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可以为新语丝提供技术支持。对此我们不能不抱着戒心,做为一个非正式的组织,没有法律地位,很容易被悄悄地瓦解、侵吞。于是我们开始计划将新语丝正式登记注册。1997年年初,与这家网络公司的初次合作演变成了一场凶恶的权益争夺战,这家公司想要吞并新语丝的企图暴露无余,并且已事先拉拢了几名新语丝的编辑。那几名编辑对我的攻击、谩骂与网上痞子的口吻一模一样,多年的同事之谊毁于一旦。我当时正准备从纽约州搬到加州,本来是想到了加州再注册新语丝的,一看不能再拖下去了,就在2月份提前在纽约州将新语丝登记成了非营利性组织,正式名称为“新语丝中国文化社”。4月份古平、阿飞和我做为建社理事在古平家开了建社会议,我由“联系人”变成了名正言顺的“社长”,古平为副社长兼司库,阿飞为秘书长,三个人分摊了法律规定必备的“官员”。那几名被拉拢的编辑便退出新语丝去为那家网络公司办了一份新杂志。
六、成员
新语丝的核心成员,是《新语丝》编辑部的编辑,十年来有出有进,人数维持在十名左右。新语丝的首批编辑现在只剩了我和古平两人,现任还有(按加入顺序)虎子、亦歌、唐郎、一华、笨狸、应帆、肖毛、太簇。除了虎子出生台湾,其他人都在中国大陆出生。唐郎、一华、笨狸、肖毛人在国内,其他人都在美国。编辑只负责编辑、校对《新语丝》杂志,并不涉及新语丝网站的其他项目。东风不败、时空和李晓峰一起为新语丝提供技术支持,保证服务器的正常运转。东风不败和时空是中文网最老的一批网人,当年我在ACT上的战友;李晓峰是国内IT业的专业人士。
新语丝在非正式时期,其成员之间是朋友关系。但是,如在新语丝以及其他网络刊物历史上已发生过的,一度很亲密的朋友是可以因种种原因而反目成仇的。在目前的新语丝成员之间,是较为单纯的、公事公办的同事关系,没有小团体意识,也不夹杂个人感情,我想这是一个机构成熟的标志。当然,趣味相投的同事也可以成为朋友。
新语丝的成员都是不领报酬的义务人员。在互联网已完全商业化的今天,这种从互联网非商业化时代遗留下来的、不抱经济动机的网站已越来越少。维持新语丝网站运行的服务器、联网等费用,靠捐款和刊登广告支付。
有一些作者长期为新语丝撰稿,甚至在网上只为新语丝一家撰稿,比如图雅、百合、阿待、司静等人。在我的心目中,也以新语丝的成员待之。
七、文风
“不谈政治”是《新语丝》创办时就定下的办刊方针。这倒不是担心因为谈政治会带来麻烦,当时还根本没想到以后《新语丝》会到国内发展。原因是我觉得谈政治太无趣,谁都可以高谈阔论,而且因为各位编辑的政治观点不同,不容易协调。因此我们给《新语丝》杂志的定位是“文化刊物”。
《新语丝》杂志的校对、排版质量完全可以跟专业文学杂志媲美,这在以错字连篇、格式错乱出名的网络刊物中是极其罕见的。每一期《新语丝》的出版,都经过了三轮的校对:由责任编辑初校,校对再校,在送上网之前我又给校一次。《新语丝》创办十年以来,每一期正刊都按时出版,从未拖延,这在网络刊物中也是少见的。
每一种文学刊物,都会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新语丝》创刊时决定不设主编,而轮流担任责任编辑,其用意,是想使风格多样化。我们不以传统的卫道士自居,也不标榜自己的先锋性,重内容甚于形式,但是这样一来,却无形中形成了一种清新自然、言之有物的文风。
八、演变
在新语丝草创之初,互联网还未连到中国,新语丝是做为为海外中国留学生提供交流和信息服务的园地出现的。国内读者的比例从无到有、从少到多逐渐增加,目前大约占了一半。新语丝在海外的读者,以来自中国大陆的留学人员为主,特别是从事理工方面的工作的。在国内的读者,最初以文史界人士为主,在新语丝网站因学术打假而名声大震之后,则成了以科教界人士为主。
在新语丝还是个纯粹的留学生刊物、网站的时候,其影响自然只局限于海外华人小圈子。新语丝网站首次对中国社会产生影响,始于1999年5月份在网上率先批判法轮功。这个举动并不让人惊讶,因为在此之前新语丝网站虽然以文史为主,对在海外华人中流行的神创论、原教旨基督教的批判,却是向来不遗余力的。2000年国内报刊纷纷上网,把国内科教界、新闻界的浮夸虚假暴露在海外人士的面前,我由于痛感中国学术腐败的泛滥,而在新语丝网站下新创“立此存照”网页,从“基因皇后”、“核酸营养品”骗局到众多弄虚作假的院士被曝光,迄今300多个事例已揭示出学术腐败的冰山一角,打击学术腐败成为新语丝网站最引人注目的内容,国内主流媒体(包括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中央广播电台、《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等)对新语丝网站的报道,也是因此而发。新语丝的文学渊源只在《新语丝》杂志和一年一度的“PSI-新语丝网络文学奖”中还可一见。
当初创办新语丝,只是兴之所致,偶一为之,若能有三、两年的寿命,便算大功告成,绝不会想到过了十年,她还存在并发展壮大,更未想到我现在还参与其中。但看现在的趋势,新语丝是会长期生存下去的,而在一说办网站就会被人当成是在淘金的今天,这个从互联网的非功利时期遗留下来的理想主义色彩浓厚的独特刊物和网站,在经历了十年的风风雨雨之后,自还有其存在的价值。
2004.7.8.
新语丝大事记
1994.1.11. 方舟子在国际中文网贴出《关于出版中文网杂志的建议》,开始了《新语丝》杂志的筹备工作。
1994.2.10. 《新语丝》杂志创刊。
1994.9. “鲁迅著作电子化工程”启动,计划把鲁迅的主要著作输入送上互联网。
1995.2. “宋词电子化工程”启动。
1995.6. “新语丝电子文库”建立。
1996.2.10. “新语丝之友”通讯网创建。
1996.9.25. 新语丝网站建立。
1996.9.27. “新语丝·鲁迅家页”建立。
1997.3.22. 新语丝社正式注册成立,建社理事为:方是民(方舟子)、顾平(古平)和张朝晖(阿飞)。
1997.4.10. 《新语丝》出版了“校园文学”增刊,首次在互联网络全面介绍中国大陆校园文学。
1997.8. “唐诗电子化工程”启动。
1997.10. 新语丝注册了域名xys.org。
1999.3.3. 方舟子发表第一篇学术打假文章《无句不误的〈社会契约论〉网上中译本》。
1999.4.1. 方舟子发表第一篇揭露国内假新闻的文章《网上“纯”文学与“纯”新闻--评〈中华读书报〉的报道》。
1999.5.1. 方舟子发表《法轮功解剖》,解开了新语丝网站全面揭批法轮功的序幕。
1999.5. 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出版了《处女塔——阿黛中短篇小说选》,收录阿待在《新语丝》杂志发表过的五篇小说。
1999.6.28. 新语丝网站设立“批判法轮功专辑”。
1999.7.2. 新语丝读者论坛开通。
1999.9.11. 新语丝网站国内版开通。
1999.10.27. 方舟子发表第一篇揭露假保健品的文章《“脑白金”现象网上辨真伪》。
1999.11.7. 新语丝网站转载王朔《我看金庸》(原载《中国青年报》1999年11月1日),引发对如何评价金庸著作的大讨论。
2000.1.31. hbs发表《余杰,你忏悔吧!》和pingp发表《钱理群,你为什么不负责?! 》,首次揭露余杰抄袭。
2000.3.8. 《一位乡村医生对古地球的玄思》(原载《中国青年报》2000年3月8日“发现”版)成为第一篇被新语丝立此存照的文章。
2000.5.20. 新语丝网站建立“科学专辑”和“达尔文专辑”
2000.6.1. 方舟子文集《方舟在线》出版,该书收集了方舟子在网站上发表的科学、文史方面的争论文章。
2000.8.15. 开始批评国内人文学界的反科学倾向(方舟子《科学无禁区》)
2000.8.20. 开始揭露“基因皇后”陈晓宁。
2000.9.10. 《新语丝》杂志出版增刊“陈晓宁事件”。
2000.9.15. 第一届“PSI-新语丝”网络文学奖评选开始。该文学奖以后每年评选一次。
2000.9.23. 南开大学化学系教授杨池明成为第一名被新语丝网站揭露伪造国外履历的归国人员。
2000.12.10. 开始揭露“最大胆的抄袭--合肥工业大学杨敬安教授抄袭案”。
2000.12.15. “立此存照--打击学术、新闻、网络腐败”网页正式建成。
2001.1.5. 开始揭露“核酸营养品”骗局。
2001.3.28. 开始批评国内专家、媒体散布“克隆人”恐慌(方舟子《对克隆人的误诊》)。
2001.4.10.《新语丝》杂志出版增刊“核酸营养骗局”。
2001.5.12. 开始揭露北京大学副教授李正孝“纳米水”。
2001.6.19. 《溃疡:直面中国学术腐败》出版,该书收集了方舟子在新语丝网站发表的学术打假文章。
2001.7.18. 《中国青年报》报道新语丝网站揭露学术腐败事迹。(沙林《谁玷污了象牙塔》)
2001.7.23. 揭露“美国医生怀特下周赴乌克兰操刀换人头”假新闻。
2001.8.10. 美国《科学》杂志发表题为“生物化学家(方舟子)发动反对道德败坏的网上战争”的报道。
2001.8.17. 上海交通大学2001年招生黑幕在新语丝网站被暴光。
2001.8.22. 开始揭露洪国藩院士造假(晓东《洪国藩院士伪造“水稻基因物理全图”真相》)。
2001.9.12. 开始批评中文网上对“九·一一事件”幸灾乐祸的现象。
2001.10.5. 《新语丝》杂志出版增刊“九·一一事件”。
2001.11.19. 方舟子发表演讲稿《以“科学”和“爱国”的名义——学术腐败在中国》,总结新语丝网站一年多以来揭露学术腐败的工作。
2001.11.29. 开始批评“科学文化人”的反科学论调(方舟子《〈美梦还是噩梦〉不是科普著作》)。
2001.12.1. 开始揭露新浪网联席主席吴征的文凭问题。
2001.12.24. 开始揭露中国科学院院士杨雄里剽窃(直言《揭中国科学院院士杨雄里的抄袭等违背科学道德的行为并剖析他的学术水平》)。
2002.1.14. 刊登晓声《北大博导剽窃,叫人如何不失望》,引发对北京大学王铭铭抄袭案的讨论。
2002.1.15. 新华社发通稿报道新语丝网站揭露学术腐败事迹。(新华社《遏制学术造假的蔓延》)
2002.2.4. 开始揭露中国科学院院士贺福初弄虚作假。
2002.2.5. 开设新语丝邮件列表服务
2002.2.6. 新语丝开通首个镜像点。
2002.2.25. 开始讨论清华大学一学生用硫酸烧伤5头狗熊事件。
2002.3.29. 美国西点军校给方舟子回函,指出“西点军校学雷锋”为假新闻。
2002.4.3. 首次向国内报道中科院地质研究所资深院士刘东生获世界环境科学最高荣誉泰勒奖。
2002.5.4. 开始讨论清华大学百万年薪招教授事件(学人《看清华的巨额投资》)。
2002.8.13. 中央电台首次报道新语丝网站。
2002.12.已在网上失踪六年多的中文网先驱者、《新语丝》作者图雅的文集《图雅的涂鸦》由现代出版社出版。
2002.12.5. 开始批评反科学人士在中国制造“转基因食品”恐慌。
2002.12.10. 揭露新编高中语文课本剽窃方舟子纪念黄仁宇的文章。
2002.12.28. 刊登方进玉《希望工程的“希望”在哪里?——徐永光涉嫌腐败的调查与思考》
2003.1. 《新语丝》编委应凡的小说《有女知秋》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
2003.01.08. 揭露东南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顾冠群涉嫌剽窃外国同行成果。
2003.01.12. 揭露“科学时报读书杯”(2002)科普佳作评选造假。
2003.01.27. 开始讨论中国是否存在“学术腐败”(亦明《是学术腐败,是学术邪恶,是学术犯罪,而不是别的》)
2003.02.02. 开始批评中文网上对航天飞机哥伦比亚号失事幸灾乐祸现象(Gonef《由哥伦比亚号失事想到的》。
2003.02.10. 开始揭露劣质科普翻译(方舟子《错误百出的〈熊猫的拇指〉中译本》)。
2003.04.09. 开始批评因萨斯流行导致的种种不良现象。
2003.04.27. 刊登《一大学毕业生因无暂住证被收容并遭毒打致死》后续报道,开始讨论孙志刚事件。
2003.06.09. 开始反击“野鹤”匿名文章对方舟子揭露学术腐败的攻击(方舟子《驳斥〈探索与争鸣〉杂志上的系列诽谤文章》)。
2003.06.12. 开始讨论高考数学第一道题是否错题(蜡笔小新《投诉今年高考数学试卷里的一道题》)。
2003.06.20. 开始讨论众多高官竞选本届中国工程院院士现象。
2003.06.28. 开始讨论北京大学人事制度改革。
2003.07.02. 新华网视频采访方舟子谈“学术腐败”。
2003.07.09. 搜狐“方舟子打假专栏”开通。
2003.07.30. 新浪网方舟子专栏开通。
2003.08.07. 方舟子控告《探索与争鸣》诽谤案在北京西城区正式立案。
2003.08.27. 开始揭露清华大学“十面博士”董关鹏。
2003.09.01. 开始批评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院士宣扬迷信。
2003.09.21. 揭露中国科学院院士吴汝康剽窃(方舟子《科学院院士也当“王铭铭”》)。
2003.10.19. 揭露当红女作家贝拉剽窃张爱玲文章(周菡沁《谁有活剥张爱玲的胆子?贝拉!》)。
2003.10.25. 金庸小说国际研讨会在浙江嘉兴举行。《新语丝》编辑方舟子、亦歌应邀在会上做报告。
2003.11.02. 开始批评西安大学生盲目反日闹剧(老叶《西安大学生的闹剧让我感到悲哀》)
2003.11.11. 开始揭露武汉大学生命科学院齐义鹏、易国华造假(戴和平《关于武汉大学生命科学院齐义鹏和其学生科学腐败问题》)。
2003.12.16. 开始揭露清华大学常智杰副教授捏造论文(方舟子《清华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常智杰副教授成批捏造论文》)。
2003.12.27. 《人民日报》报道新语丝网站揭露学术腐败(《人民观察:学术道德提升期待制度建设》)。
2004.01.03. 开始揭露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孙祁祥、孙立明多次剽窃(皓月孤舟《对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孙祁祥教授、孙立明讲师抄袭的举报》)
2004.02.05. 方舟子《“给我一个突破!”——评〈怎样当一名科学家〉中译本》
2004.02.13. 开始揭露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研究所所长韩忠朝弄虚作假(正义《揭露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研究所所长韩忠朝伪造国外工作经历》)。
2004.02.16. 开始揭露武汉理工大学的学术腐败问题(老实人《发生在武汉理工大学内的科研腐败》)。
2004.03.04. 开始揭露成批发表论文的南京大学学生朱涵弄虚作假。
2004.03.24. 方舟子做客搜狐聊天室讨论学术腐败问题。
2004.03.29. 开始揭露“四川老中医”绝食49天事件(方舟子《“东方超人”的绝食闹剧》)
2004.03.30. 开始揭露“金娣-花旗银行12亿存款案”金融骗局(明辉《“金娣存款”是一场彻彻底底的骗局》)。
2004.03.30. 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新闻会客厅”采访方舟子、何祚庥报道新语丝网站揭露中国学术腐败的事迹。
2004.04,03. 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面对面”节目分别播出对方舟子揭露学术腐败的专访。
2004.04.16. 方舟子接受新浪网视频访谈讨论学术腐败问题。
2004.04.16. 揭露国外公司以赠送治疗艾滋病药物为名在中国从事药物试验(方舟子《在免费赠送治疗艾滋病药物的背后》)。
网友评论2013-12-14 22:38
我觉得有点肘子这样的人蛮好的,就像中国有环球时报也有南方系
网友评论2013-12-14 22:41
这就是爱啊
Copyright © 2012年2月8日 苏ICP备12030052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