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mIy微民网,让世界倾听微民的声音!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主页 > 大杂烩 >

【转帖】从战略和战术的角度论黄海海战

整理时间:2013-09-11 15:39 来源:www.vimiy.com 作者:编辑 点击:

【楼主】2013-09-09 20:29

» 从战略和战术的角度论黄海海战
    作者:王萌
    
    内容摘要:
      1894~1895年的中日甲午战争同时在海洋和陆地两个战场进行。其中海洋战场的战斗对陆地战场——进而也对整个战争的成败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这个原因,甲午战争中的海战一直为历史学家们所关注,然而对战争中一些是非曲直的争执经常会压倒战争中最重要的两个要素——战略和战术,成为他们研究的重点。本文力图从这个常被忽视的战略和战术的角度,对战争中一次决定性的海战——黄海海战加以研究。
      黄海海战是中日双方舰队主力的决战,这一战役的失利使中国完全丧失了制海权,从而导致了北洋水师的覆灭和整个战争的失利。
      中国政治家和海军首脑在战略上所犯的错误,北洋水师将领们在战术上的一成不变,以及他们胆怯或莽撞的行为导致了北洋水师的战败。
      当然,从根本上讲,造成这一切的罪魁祸首是清王朝腐败落后的制度。但是这已在本文研究范围之外,因为清朝的制度早已为历史学家们足够充份地予以研究了。
    
    目录:
    一、甲午战争前夕中日双方的海军
    二、甲午战争爆发后双方海军所采取的战略
    三、黄海海战爆发前双方舰队的战斗准备、士气及既定战术
    四、黄海海战的第一阶段:联合舰队行险求胜
    五、黄海海战的第二阶段:联合舰队战术优势充分发挥
    六、黄海海战的第三阶段:北洋水师死里逃生
    七、黄海海战的影响
    八、总结
    
    引言:
      1895年2月17日上午,幸存的北洋水师官兵和丁汝昌等水师高级将领的遗体一起挤在被解除了武装的“康济”号练船上,离开了威海卫军港。康济舰上象往常一样飘扬着既是国旗又是北洋水师军旗的黄底青龙旗——但在威海卫港内,这却是唯一一面仍在飘扬的龙旗了。港内那些水师残存的战舰,全部降下龙旗,升起了日本海军放射着光芒的太阳旗。而那些没有更变旗帜的战舰,则早已静静地停在黄海海底冰凉的泥沙之中。自1885年,北洋水师的两艘主力舰定远和镇远从德国伏尔铿船厂驶抵天津以来,这支在10年时间里吞掉国家无数白银的舰队,就在这一天全军覆没了,只剩下一艘没有任何武装的康济舰和搭乘它的败军之将们。
      这些活着的和逝去的败军之将们,大都在国内和国处接受过现代化的教育,也曾经指挥中国最具威力的战舰,如今却只能履行降约的条款,赤手空拳地在敌舰的巨炮监视下离开战场,品味战败的苦果。对于生者,他们将毕生蒙受忍辱苟存的责难;对于逝者,也还要默默承担不明不白的罪名。这些耻辱深深地压在他们的心头,以至每当回忆起这场不幸的战争,总有些勉为其难,强要为之,则难免言不由衷。何况即使他们真地想要一吐衷肠,恐怕也难以认清使他们登上康济练船的真正原因。因为如果他们有这种能力,又怎么会落到这步田地呢?
      当局者迷尚不为怪,然而旁人和今人,每论及甲午战争,也大都纠缠于这段历史的是非曲直之中,无非是丁汝昌、刘步蟾、方伯谦的功过和邓世昌、林永升的勇烈。就算超出了上述人物的“忠奸之辨”,一般也都拘泥于清政府和淮系军阀的腐败落后、洋务运动的不彻底、投降派的卖国、慈禧太后挪用海军军费、李鸿章“避战保船”以及洋员的暗中破坏等等,对于海战中最重要的两个要素——战略和战术,反而较少论及。本文力图超越“忠奸之辨”的史观,只就战略和战术的角度来研究甲午战争中一次决定性的海上会战——黄海海战。
      本文不可避免地将要揭示战败者的错误和战胜者的明智,而这战败者不是别人,正是我们自己;战胜者也不是别人,正是对我们作恶最多的仇敌。然而正如历史学家茅海建先生所言:“历史学最基本的价值,就在于提供错误,即失败的教训。”这就是106年前“康济”号练船上那孤独的龙旗,对于今人的期待。
    
    一、 甲午战争前夕中日两国的海军
    
      1894年中国海军有四支舰队,即北洋水师、南洋水师、福建水师和广东水师。其中北洋水师实力最为强大,南洋水师也有几艘可战之舰,其它水师的战舰仅可作为辅助舰之用。
      中国四支水师的建制是地方势力各自发展海军的结果,各支水师在战争期间互不支援是一种惯例,中法战争期间北洋水师即拒绝支援福建水师。所以甲午战争中除了北洋水师外,只有广东水师广甲、广乙、广丙三舰因在战前参加会操而滞留北洋参加了海战,中国其它海军则在整个战争期间坐视着陆军的溃败和北洋的覆亡,直到马关约定,它们的经费被用来支付赔款为止。北洋水师向联合舰队投降之后,广东水师委托中方参加投降谈判的代表致信联合舰队司令伊东祐亨,提出归还广丙舰,因为“广东军舰不关今日之事”!此信成为一时之笑谈,中国各水师之间的门户之见也可见一斑。
      日本海军各支舰队于战争爆发前夕由新任海军军令部长桦山资纪海军中将统一整编为联合舰队,伊东祐亨海军中将担任联合舰队司令。1894年7月22日,伊东召集各舰长开会,决定联合舰队的编队分为以下小队:本队第一小队、本队第二小队、第一游击队和第二游击队。
      中国参战的唯一舰队北洋水师的主力舰与日本联合舰队的主力舰相比,平均航速慢了近3节,而与第一游击队相比则慢了近5节,300毫米以上的火炮北洋水师比对方多5门,200毫米以上火炮多3门,但155门速射炮(当时普通火炮,弹头与火药是分离的,需分别装填;速射炮则弹头与火药合为一体,可以整体装填。因此速射炮的发炮速度比普通火炮快5~10倍)则为联合舰队所独有,而北洋水师所无。(再次修正,97门120毫米以上的速射炮,这97门也有问题,懒的查了)(19世纪中期以后,各国的军舰上普遍开始装备了后膛炮,虽然较前膛炮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此时的后膛炮采用的是架退技术,即火炮的炮身通过耳轴与炮架相连,火炮发射时由炮架承受后座力,炮身连同炮架整体后座,发射后会产生很大的位移,重新复位与瞄准要耗费大量时间,因此射速非常慢,北洋水师上装备大口径的基本都是老式架退炮(以定远的305mm克虏伯炮为例,发射一发炮弹最快也要3分钟,而日本松岛舰的320mm主炮在黄海海战中更是创造了半小时发射1发的记录),综合性能上并不尽如人意。为改进架退炮存在的这些问题,19世纪90年代管退技术被研制出来。这种技术通过在火炮上安装制退复进机,使火炮的后座部分能在发射后利用自身的后座力自动恢复到原位,省去了复位和重新瞄准的时间,火炮的射速大为提高,以往采用架退技术的旧式后膛炮发射一发炮弹的时间,新式的管退炮可以“放至四五出”,因此采用这种技术的火炮赢得了“速射炮”的美誉。 )从以上简单对比来看,似乎北洋水师整体实力弱于联合舰队——这也正是大多数历史学家所持的观点。然而这种对比忽略了两个问题:1.在大舰巨炮的时代,战列舰对巡洋舰具有压倒性的优势。黄海海战期间北洋水师的二级战列舰定远中弹159发,其姊妹舰镇远中弹220发,都没有受到严重伤害,相反,联合舰队旗舰重巡洋舰松岛中了1发定远305毫米主炮的巨弹之后,即丧失了战斗力。当黄海海战的最后阶段,联合舰队五艘巡洋舰围攻定远和镇远而无能为力,日本水兵不由惊呼“定远怎么还不沉呐!”其实一点也不用奇怪,因为那个时代巡洋舰的主炮根本射不穿战列舰的装甲。拥有两艘战列舰的北洋水师相对于只拥有巡洋舰的联合舰队所有的额外优势,不是可以从上述整个舰队的数据对比中得出的。2.日本联合舰队的主力“三景舰”存在严重缺陷。“三景舰”指重巡洋舰松岛、岩岛和桥立,其4200吨级的舰体,320毫米口径的主炮,难免给人一种威猛的印象,掩盖了它们先天不足的事实。“三景舰”是日本海军当局为了对付定远和镇远而设计的,由于日本无力购买战列舰,故试图在重巡洋舰的舰体上安装战列舰的主炮。根据这一思路,聘请了当时著名的船舰设计师法国人白劳易设计“三景舰”。问题在于再高明的设计也解决不了船轻炮重的矛盾,因此“三景舰”下水后,沉重的主炮导致舰体容易晃动,不仅使行进间瞄准极为因难,而且还降低了的发炮的速度。所以在整个战争期间竟不曾有过一艘中国军舰被“三景舰”320毫米主炮击中过。考虑到北洋水师两艘战列舰的强大威力和联合舰队“三景舰”的外强中干,只通过双方舰队整体数据的对比来评价双方实力就不再可靠了。本文同意这样的意见:甲午战争前夕的北洋水师和联合舰队是两支各具特点、实力相当的舰队。所以它们在战争中的表现,将主要取决于它们的指挥者使用它们的艺术。
    
    二、 甲午战争爆发后双方海军所采取的战略
    
    1894年7月25日,日本联合舰队第一游击队向丰岛海面的北洋水师济远和广甲两舰发动突然袭击,打响了甲午战争第一枪。战争爆发以后,朝鲜半岛成为双方争夺的第一个焦点,因此北洋水师和它的对——日本联合舰队也就面临着相同的任务:争夺朝鲜半岛附近的海域——黄海、朝鲜海峡和日本海西部的制海权。
      那么,北洋水师为争夺朝鲜半岛近海的制海权都做了些什么?
      从丰岛战役之后,到8月10日以前,提督丁汝昌率北洋水师在威海至大同江口一线巡游,目的是防止日军侵扰当前在平壤的清军主力的后方。其间联合舰队护送运输船队向朝鲜增援的行动,北洋水师则根本不闻不问。8月10日,联合舰队突然出现在威海口外,与炮台短暂交锋后,采取虚假航线退走。其时北洋水师正在大同江口,得到消息后立即返回,却未遇敌舰。本来光绪帝和主战派一直责难丁汝昌“畏葸”,日舰迫近威海后却担心京畿的安全,下令丁汝昌巡游渤海搜寻敌舰,于是北洋水师从威海出发,顺时针绕渤海一周,一艘日舰也没找到。23日,光绪又命水师只在威海、旅顺间“往来梭巡,严行扼守,不得远离。”三天后,即26日,却以“观望延迁”的罪名将丁汝昌革职留任。李鸿章不得不命丁汝昌离开渤海口,赴黄海巡查以平息皇帝的愤怒,缓解舆论的压力,但不让其越过鸭绿江口,直到9月12日北洋水师护送运兵船赴大东沟为止。
    
      从丰岛海战后到黄海海战前,北洋水师就这样象没头苍蝇一样在渤海和西朝鲜湾里瞎转。究其原因根本在于,大清国内身居文武要职的人,没有一个知道应该怎样使用这支花费无数白银建成的舰队。光绪帝和主战派一会儿怕京畿危急,令北洋水师守护海口,一会儿又责备丁汝昌藏身威海卫而让北洋水师主动出击。李鸿章则把北洋水师看作一支战略威慑力量,如其奏折所言:“但令游弋北海内外,作猛虎在山之势,倭尚畏我铁舰,不敢轻与争锋,不特北洋门户无虞,且威海、仁川一水相望,令彼时有防我海军东渡袭其陆兵后路为虑,则倭船不敢全离仁川来犯中国各口。……此臣所以兢兢焉保船制敌为要。”他的这种理论只有在联合舰队永远找不到北洋水师的情况下才可能实现,否则双方一旦遭遇,“猛虎在山之势”也就成了虚张声势,只能靠尖牙利爪以决胜负。既然早晚也得打,不如主动出击,迫使敌人在对我方有利的时间和地点接受挑战。按照丁汝昌本人的意愿,倒是愿意主动出击,可是怎么寻找敌人,他也制定不出一个计划,只知道敌人在哪里出现,就到哪里去找;敌人不出现,就巡海迎敌。不过茫茫大海,又让他从何找起?其实迫使敌人接受会战的方法只有两个,那就是攻击敌人必须援救的目标和保卫敌人必须攻击的目标。1941年,山本五十六以攻击美军所不能放弃的中途岛,来迫使太平洋舰队接受会战,和1905年,东乡平八郎在俄军所必须经过的对马海峡设伏,以迫使波罗的海舰队接受会战,就是这两种方法的实例。
      与北洋水师在战略上无所适从不同,日本大本营在战争之前就制定了以舰队决战夺取制海权的明确计划。但在1894年9月12日以前,对日本而言当务之急是向朝鲜半岛增兵,所以联合舰队也就暂时将主要精力用于护送运输援军及其给养的商船队。9月12日联合舰队护送30只运输船抵达仁川之后,日本向朝鲜增兵的行动告一段落,联合舰队腾出手来,准备与北洋水师决战,争夺制海权。
      9月13日,日本陆海军首脑开会,海军军令部长桦山资纪估计北洋水师有可能配合驻平壤之清军而驻泊于大同江口,因此命令伊东祐亨率联合舰队向该地进发。15日伊东到达大东湾外之大青岛,派第一游击队各舰到大东河口和大同江口侦察,均未发现北洋水师。伊东判断北洋水师主力很可能在鸭绿江口一带,因为该地是目前从海路增援朝鲜的中国陆军唯一可以登陆的地点,北洋水师绝不可能放弃。于是16日,伊东率本队和第一游击队及浅水炮舰赤城和武装商船西京丸,共12舰启锚,向北方搜索前进。本队以松岛为旗舰,由伊东亲自坐镇;第一游击队以吉野为旗舰,由坪井航三海军少将率领;携带赤城缘其吃水浅,可在沿岸和岛屿间侦察;而西京丸则为桦山资纪的座舰——这个狂热的主战论者希望亲眼目睹即将到来的辉煌海战。
    
    
    


网友评论2013-09-09 20:30


    沙了个发 楼主不怪我占楼吧
    
网友评论2013-09-09 20:34


    三、 黄海海战爆发前双方舰队的战斗准备、士气及既定战术
    
    1894年9月12日,丁汝昌从威海出发,率二级战列舰定远和镇远,巡洋舰来远、经远、致远、靖远、济远和平远,旧式巡洋舰——相当于驱逐舰的超勇和扬威,隶属广东舰队滞留北洋,也相当于驱逐舰的广甲和广丙,炮舰镇南和镇中,鱼雷艇福龙、左队一号、右队二号和右队三号,总共主力舰12艘、炮舰2艘、鱼雷艇4艘(注释11),赴鸭绿江口的大东沟,护送轮船招商局新裕、图南、镇东、利远和海定5艘商船及其运载的刘盛休所部铭军12营陆军。这一次行动北洋水师并不以寻找敌舰为目的,但它仍然做好了充分的战斗准备,在丰岛海战后水师的官兵们总结了许多战斗教训,每一次行动都有针对性地加以准备。根据水师中洋员美国海军少校马吉芬的记载:各舰“皆将舢板解除,仅留六桨小艇一只。”(注释12)这一是为了防止舢板遭炮火击碎后破片伤人或引起火灾,二是“意在表示军舰之运命即乘员运命,舰存与存,舰亡与亡,岂可有侥幸偷生之念,或借舢板遁逃,或忍败降之辱哉?”各舰12英寸炮之薄楯也予以拆除,因为较薄的炮楯不仅防弹作用不大,炮弹破片还有可能在炮楯内飞溅伤人。济远在丰岛海战时即发生敌弹破片飞散炮楯内之事,炮长以下7人死亡,14人受伤。此外“与战斗无益之木器、索具、玻璃等项,悉行去除无余”,以防止火灾。“各舰皆涂以深灰色,沿舱面要部周围堆以沙袋,高可3、4英尺,……以煤袋配备冲要处所,借补沙袋之不足。通气管与通风筒咸置舱内,窗户与防水门概为闭锁。”如此充分细致的准备工作,可见北洋水师官兵在技术素质上还是足够过硬的,他们所缺乏者,是战略和良好战术的指导。
    
    
    
    16日,北洋水师到达鸭绿江大东沟口外。由镇中、镇南两炮舰和各鱼雷艇护送运船入口,平远、广丙在口外担任警戒,其余10舰在口外12海里的大鹿岛东南下锚。次日7时,运兵船卸载完毕。9时,舰队开始“巳时操”。这是北洋水师每天都要进行的一种舰队常操——它在操练方面是从不懈怠的,所以军官和水兵们训练有素,技术娴熟。而且由于他们近两个月没有遇到敌人,朝廷的愤怒和舆论的压力,以及被这场保家卫国的正义战争所激发出的勇气,令他们士气高昂,莫不渴望一战。马吉芬在记述这战前最后的一次操练时写道:炮手“以种种方式装饰其炮座,若不胜其爱护者,其响往之情盎然可觉。”(注释13)10时半,舰队操练结束,厨房正在准备午饭,镇远舰桅楼上的哨兵突然高声喊道:“发现敌舰!”丁汝昌接到报告后亲自登上甲板了望,证实确是敌舰,立即下达战斗准备。其时为11时许。接着“各舰皆发战斗喇叭,音响彻及全队。瞬息之间,我队各舰烟筒皆吐出浓黑煤烟。其服务于舰内深处之轮机员兵,已将机室隔绝,施行强压通风,储蓄饱满之火力汽力,借为战斗行动之用。先是我由敌吐煤烟已见敌,今我队各舰煤烟如是,敌队亦当明我队之所在,毫无疑焉。”(注释14)
    事实上10时23分,驶在联合舰队最前之位置的吉野即发现海平面上黑烟一缕,但不辨为商船还是军舰。后又发现数缕,知是北洋水师无疑。11时30分乃向旗舰松岛报告。伊东祐亨接到报告后下达了第一道命令:“吃饭。”日人浅野正恭在《近世海战史》中评述道:“日本舰队其准备之程度,虽不及支那,然无论遇敌与否,常令果腹以待。盖士饱马腾,古之善教。食为战之一大要素,不可不知也。”(注释15)12时05分,伊东下达战斗准备。同时,命令弱舰赤城和西京丸转至舰队左侧——即非战斗一侧,以躲避炮火。其余全部舰队以第一游击队在先,本队在后,皆为单纵阵,以10节航速驶向北洋水师。(注释16)
    
    北洋水师方面,丁汝昌与旗舰上的北洋水师总教习德国陆军大尉汉纳根和旗舰定远管带刘步蟾商议,将当前的双纵阵改为楔形横阵,以直插敌之单纵阵。中午12时20分开始变阵,15分钟后即在行进中完成。变阵后定远位于中央,其余各舰分别在其左后和右后方依次展开:靖远、致远、广甲、济远在左,镇远、来远、经远、超勇、扬威在右。全舰队呈楔形前进(此时平远、广丙及诸炮舰和鱼雷艇尚在警戒,故初时中方仅此10舰参战)。同时丁汝昌还向各舰管带发出以下训令:“一,舰型同一诸舰,须协同动作,互相援助;二,始终以舰首向敌,借保持其位置为基本战术;三,诸舰务于可能之范围内,随同旗舰运动之。”(注释17)
    
网友评论2013-09-09 20:38


    这贴干货满满啊
    
网友评论2013-09-09 20:40


    这是近代史吧。
    
网友评论2013-09-09 20:46


    更太慢了 我也忍不住插楼了
    
    我就想看看这文是怎么评价一游的斜掠北洋阵前的回转行动
    
网友评论2013-09-09 20:49


    Reply to Reply Post by 风中的回忆 (2013-09-09 20:40)
    
    一定要选标题 只能选古代啊 难道选现代。。。
    
网友评论2013-09-09 20:50


    Reply Post by fhzrj (2013-09-09 20:49):
    
    一定要选标题 只能选古代啊 难道选现代。。。
    可以编辑啊
    
网友评论2013-09-09 20:51


    在这场即将展开的,以双方国运为赌注的恶战爆发之前,我们先检讨一下双方舰队既定战术的优劣。
    关于双方舰队所采取的阵型,有论者认为北洋水师失利是其横队不敌联合舰队纵队之故。另外一些人士则认为北洋水师的横阵发挥了其重炮多位于舰首的优势,而联合舰队采用纵阵则是为了发挥其位于两舷的速射炮之火力,同时横阵以舰首对敌,暴露面积较小,因此,横阵反而优于纵阵。对于后一种观点,值得指出的是:火炮距离目标较远时,其弹道弧度也较大,所以横向取准较纵向取准为易;相反,火炮距离目标较近时,其弹道较平直,所以纵向取准反较横向取准为易。因此呈横阵的舰队虽然暴露面积较小,但只在距敌舰队较近时才比呈纵阵舰队不易为炮火所伤;而距敌舰队较远时反而比呈纵阵的舰队更容易中弹。那么横阵与纵阵究竟孰优孰劣?其实海战史上使用横阵与纵阵的舰队都有获胜的纪录。在19世纪两次重要海战中,1805年特拉法尔加海战的胜利者——纳尔逊统率的英国舰队采用的是纵阵,而1866年利萨海战——海战史上第一次在装甲蒸汽舰队间进行的海战,其胜利者特格特霍夫统率的奥地利舰队使用的却是横阵。但是两次海战的胜利者也都相同之处:都采用以两或三支分舰队会攻敌舰队之一部的战术。这种战术符合战争最基本的规律:分散敌人的兵力,集中自己的兵力,使己方永远在决定性的战场拥有相对优势的兵力。表面看起来,对方舰队是一个整体,己方舰队一方为分二,好像违反了这一规律,然而在海战中,舰队行动要受到保持队形的限制。例如一支呈横阵的舰队,从左到右横跨4000米距离,当它以最左之舰为轴心逆时针转动90°时,位于中央之舰需移动3140米,而最右之舰则需移动6280米,是前者一倍。可是整个舰队完成运动的时间必须以最右侧舰完成运动所需时间来决定。那么如果该舰队跨度只有2000米,全部舰队完成同一运动所需时间就能够减少一半。
    
    也就是说,舰队运动的灵活程度与其规模成反比。所以当两支规模相当的舰队会战时,将本舰队一分为二的那一方就拥有超过另一方倍的灵活性,它有机会利用这种灵活性将两支分舰队集中在对方的一翼,从而完成在决定性战场集中比对方更强大兵力的战术机动。这正是特拉法尔加战役的胜利者所实施的战术。黄海海战的胜利者伊东祐亨的构想也是以两支分舰队灵活的战术机动为核心,不过与纳尔逊使用两支分舰队合攻敌之一翼的计划不同,伊东打算亲率火力较强但速度较慢的本队当作用来挥舞的左拳,以吸引北洋水师中央部分的注意,而以坪井航三海军少将率航速较快的第一游击队当作用来出击的右拳,不断绕攻呈横阵的北洋水师两翼。它希望第一游击队四舰在绕到北洋水师一翼的外侧之后,其火力可以集中倾泻到后者的一至二艘舰上,而此时北洋水师其余各舰为己方所敝或距离太远,因此无法施以援助。当击沉这一翼一至二舰以后,则绕到另外一翼,以同样方法再击沉一至二舰,然后不断进行这种环绕进攻,蚕食北洋水师,直至歼灭。实际的战斗虽然与伊东的设想不尽相同,然而这种思想却得以贯彻,北洋水师所损失的各舰基本上都是在局部战场以少打多情况下被击沉的——尽管从整体上看双方战舰数量基本相当。因此横阵和纵阵的优劣并非问题根本所在,关键是联合舰队使用了两支分舰队,从而得到远远超过采取整体阵型的北洋水师的战术机动性。反观北洋水师,不仅其机动性受到本身航速较慢和保持整体队形这双重限制,丁汝昌的三条训令更是雪上加霜:它除了使本已呆板的阵型套上更多的枷锁以外,最要命的是其第三条训令:“诸舰务于可能之范围内,随同旗舰运动之。”这就决定了既使在旗舰丧失指挥能力之后,北洋水师也摆脱不了这该死阵型的束缚。
    于是,斗志昂扬的北洋水师就这样一头撞向伊东祐亨的陷井。不过一开始,北洋水师摆出了堂堂阵势,以宇宙中看上去最坚固的楔形劈向联合舰队,其中央正是日本海军畏如虎豹的定远、镇远二舰。漆成深灰色的战舰每艘都有一种威而不怒的气质,舰上的官兵也个个都表现出了视死如归的豪情。一名日本军官用望远镜看见中国军舰上“头上盘着发辫,两臂裸露而呈浅黑色的壮士,一伙一伙地屹立在大炮旁,正准备着这场你死我活的决战。”(注释18)而在中国凸阵尖端铁甲舰甲板上“寂静无声,有一士官于前樯楼上以六分仪测其距离,每动小信号旗报知距离远近,炮手低照尺,各炮长手牵索保护测准方位,且为防火灾计。”(注释19)联合舰队的水兵们似乎为这种气概而感到有些紧张,伊东祐亨乃特意准许士兵们随意吸烟,以安定心神(注释20)。显然,北洋水师的战前准备工作充分、细致,士气也比靠吸烟来安定心神的联合舰队更为高昂,可是其战术的低劣足以抵销前两方面的优势而有余。这种差距是用多少水师官兵的鲜血也弥补不了的。
    
网友评论2013-09-09 20:54


    北洋水师的火炮布置太蛋疼了
    
    为什么日本的军舰会长这么多?
    
网友评论2013-09-09 20:55


    四、黄海海战的第一阶段:联合舰队行险求胜
    
    1894年9月17日中午12时50分,双方舰队相距5300米,定远右舷一门305毫米主炮忽发一弹,震耳欲聋的炮声揭开了甲午战争这出伟大悲剧高潮的第一幕。
    这一炮横向取准无误,但在纵向上取角偏高,炮弹掠过第一游击队旗舰吉野上空,落在距其左舷100米处。坪井航三庆幸自己没有成为战役的第一个牺牲者之余,继续执行其拟定的作战计划:先冲向北洋水师的中央部分,佯攻最强之定远、镇远二舰,待逐渐接近后左转舵以绕攻北洋水师右翼,即最弱之超勇、扬威二舰,“以挫伤其全军士气”(注释21)。按照这种设想,第一游击队在距北洋水师5000米处即向左转弯,一边发炮一边扑向北洋水师右翼。当吉野距超勇、扬威约3000米时,开始向其炮击,后继之高千穗、秋津州和浪速也随之开炮。这样就初步实现了伊东的构想,形成了第一游击队四舰攻击北洋水师右翼之两舰的局面。
    超勇、扬威名不符实,是两艘1881年下水的旧舰,排水量加起来仅2700吨,一共只有36门炮,但在遭到一共拥有100多门炮的第一游击队四舰猛攻时毫不胆怯,发炮还击,吉野、高千穗和秋津州都有中弹。然而北洋水师左翼和中央各舰为联合舰队本队所牵制,而右翼其它各舰则距第一游击队较远,不能以炮火支援超勇、扬威二舰,同时他们还受到保持队形义务和丁汝昌训令的双重约束,不能离开自己的阵位。因此两舰只有孤军奋战,不到半小时即丧失战力,不久超勇沉没,扬威驶离战场后搁浅。
    当第一游击队与超勇、扬威二舰激战时,联合舰队本队恰好行至北洋水师楔形阵尖端的前方,于是其位于靠前位置的松岛、千代田、岩岛和桥立与北洋水师中央之定远、镇远和右翼之来远、经远交火;本队靠后之比叡、扶桑、赤城和西京丸由于速力缓慢,与前方的桥立相距愈来愈远,渐成孤军之势,成为北洋水师左翼之靖远、致远的打击目标。12时53分,定远主桅忽中一弹,造成舰桥剧烈震动,将正在督战的丁汝昌抛落甲板,使他身负重伤,接着,定远信号索具也为炮火所毁。从此时起,直到下午5时靖远舰自行代行旗舰职务,召集各舰之前,北洋水师除依定远进退之外,没有任何指挥。同时联合舰队主队也遭北洋水师各舰打击,12时55分,松岛320毫米主炮旋转装置为炮火所毁。
    
    
    
    按照既定构想,伊东祐亨打算让本队继续前行,而第一游击队则在击沉超勇、扬威后顺时针绕行到北洋水师后方,此时率本队趁机左转,从北洋水师右翼前方向左翼航行。按照“三景舰”及千代田的航速,完成此一机动当不成问题。然而比叡、扶桑、赤城和西京丸本已落后,航速又慢,执行该计划必将导致上述几舰落入北洋水师左翼和中央部分的交叉火网中,“故海军大佐马鸿氏甚不谓然,病其行险以侥幸也。”(注释22)伊东本人大约不至于想不到这种风险,只是比叡等舰火力弱、航速慢,与其说为舰队增加战力,不如说倒是舰队的负担,既使弃掉,也不会为舰队带来什么风险,相反这几艘弱舰吸引北洋水师的火力还可为本队的回航赢得时间。就象围棋中的弃子一样,几个孤立的子力被放弃不是无谓的牺牲,而将换来更多的利益——这与后来致远舰毫无意义的惨剧完全不可同日而语。总之,随着本队中前四舰驶过定远和镇远二舰,后四舰就被北洋水师中央部分所隔开了,看上去好象本队被北洋水师冲断了一样,故那位马鸿“病其行险”,其实不过几艘弱舰被抛弃在后面,以它们被击沉的风险来换取两支分舰队从容分开,各自占据有利的作战位置而已。
    
    
    
    11年后在对马海峡,联合舰队又一次“行险”,在波罗的海舰队炮火射程内调头,以致每舰都中了几炮,但是随后它就形成了集中攻击敌方旗舰的形势,为最终胜利奠定了基础。日本海军之所以敢于屡次行险,根本原因是其机动性总是超过对手,即使冒险,也能有十足的把握。
    不过冒险行为也定然要付出一定代价。这一次被抛弃者便遭到了北洋水师毁灭性的炮击。扶桑由于速力稍快一些,勉强尾随桥立的航迹,竭力追赶本队。而比叡则被打得走投无路,乃孤注一掷,企图从“定远和靖远之间500米的间隙穿过”(注释23),遭到定远和左翼各舰的猛烈轰击,被打得体无完肤,还中定远305毫米巨弹一枚,“下甲板后部分全部毁坏,……19人被击得粉碎而死。”(注释24)但是当它钻到定远和靖远空隙间时,两舰“虞其自相攻击,不甚加以炮火。”(注释25)乃侥幸脱险,不过已完全丧失战力。比叡逃跑后,北洋水师置位于其右侧的8艘日舰于不顾,竟全速沿原来的航迹,向只有622吨的炮舰赤城冲去。赤城迎接着北洋水师大部分炮火,中弹累累,全部军官非死即伤,舰长坂元八郎太阵亡,接替他的航海长佐藤铁太郎也负伤,唯有全力逃窜。
    海战的这一阶段,北洋水师丧失了两艘弱舰。联合舰队也有两艘弱舰丧失战斗力,但这是联合舰队为实现伊东构想的必然代价:比叡、赤城吸引了北洋水师的几乎全部火力,从而为联合舰队的两支分舰队从容分开,各自占据有利的作战位置创造了条件,使伊东祐亨的战术构想的实施成为可能。自此之后,联合舰队屡次形成在局部战场以多打少的局面,使其战术优势充分发挥。
    
网友评论2013-09-09 21:01


    友情提示 这里有给方伯谦洗地的内容
    
    五、黄海海战第二阶段:联合舰队战术优势充分发挥
    
    
    当比叡、赤城遭受围攻之时,西京丸眼见两舰难于支撑,发出“比叡、赤城危险”的信号。恰巧松岛也发出了“第一游击队回航”的信号。按照伊东本意,是让第一游击队右转,从北洋水师后方向其左翼绕行,但是坪井航三误解了此信号含义,以为是对西京丸信号的回应,命令他回航援助比叡、赤城,乃下令全队左转,回救两舰。这样就使伊东陷于困惑之中。他不能下令纠正坪井的错误,因为第一游击队正在左转,而海战中每一次调头都是危险的行动,再次调头将使第一游击队陷入困境;同时他也不能按照原计划命令本队左转,这样将与第一游击队航向重复,整个战术构想都将化为泡影。于是他断然决定本队右转,沿着第一游击队原来的航迹前进,绕向北洋水师后方,而第一游击队则从北洋水师前方驶过,执行本队预定的任务。通过调换本队和第一游击队的角色,伊东祐亨出色地化解了这次意外,没有给北洋水师任何利用它的机会。而当北洋水师的官兵从痛击两三艘弱舰的兴奋中清醒过来时,他们已经被第一游击队和本队夹在中间了。
    正当上述战局变化形成之时,执行警戒任务的平远、广丙两舰和福龙、左一两鱼雷艇驶向主战场助战。约在下午2时30分以后,遇上了刚刚被第一游击队救出,逃脱主战场的西京丸。该舰本一商船,加装火炮后号称代用巡洋舰(注释26),其实几无战力。它发出“比叡、赤城危险”的信号后被定远、镇远追击,已受重伤,此时又为平远等舰在500米战距内围攻,中弹起火。福龙鱼雷艇也向其连射两枚鱼雷,被其躲过。福龙驶至距其舰首40米处又发一雷,西京丸已无法躲避,桦山资纪在舰桥上眼看鱼雷射来,目瞪口呆,唯有待毙。不想因距离太近,鱼雷从舰底深水穿过,西京丸得以侥幸逃离。与此同时,平远和广丙也与联合舰队本队对射。本队正在顺时针向北洋水师后方绕行,来远、经远等水师右翼各舰位于其右舷,平远等舰位于其左舷。平远与松岛相距2200米时,其260毫米主炮命中松岛,但此炮也马上被松岛还击之弹打坏,并引起火灾。平远与广丙乃暂时退避。不过当平远控制住伤情之后也未回主战场,而是与广丙等继续追击逃走之日舰。海战行将结束方才归队。
    
     于是主战场上还剩中方八舰与日方九舰。第一游击队回航援救比叡、赤城和西京丸并使它们逃出主战场后,驶至北洋水师前方,而本队击退平远、广丙后驶至北洋水师后方,形成前后夹击之势。北洋水师则仍然没有任何指挥,各舰盲目跟随定远前行且基本保持队形。下午3时20分左右,第一游击队逆时针绕行至致远舰前方,第一游击队旗舰吉野在海上横行无忌的嚣张激怒了豪勇敢为的致远管带邓世昌。早在丰岛海战后,他就对部下们表示:“设有不测,誓与日舰同沉!”此时他认为正是撞击吉野,与之同沉而以死报国的最佳时机。他对大副陈金揆说:“倭舰专恃吉野,苟沉是舰,则我军可以集事!”(注释27)于是鼓轮怒驶吉野而来。对联合舰队而言,它不断进行战术机动所梦寐以求的目标,就是为形成集数舰火力于北洋水师一至二舰的形势。致远离战列而出正是第一游击队渴望而难求的,于是其四舰左舷速射炮的炮火象暴雨一般砸向冒失的致远,有四颗榴弹同时命中其水线,引爆了舰首舷边鱼雷发射管里的一枚鱼雷(注释28),导致其舰首进水下沉。但致远却仍奋力前行,直至前部船身完全沉没,尾部跷起,推进器现于空中,犹旋转不已。全舰官兵246人遇难,只有7人幸免。据说邓世昌本人落水后,其仆曾以救生圈付之而不受,爱犬衔其臂不令溺,邓世昌用力按犬入水,誓与舰同沉。海战结束之后,山东荣城的海岸上时有一些北洋水师死难官兵漂来,荣城人民认为邓世昌遗体即在其中,乃为其立祠、墓。本文作者幼时去荣城,曾前往拜谒邓世昌墓。
    
    不论邓世昌在多大程度上成为我国人民面对侵略时英勇无畏精神的化身,我们都必须承认,致远并不因为邓世昌的勇敢——或者说蛮干而有任何突破第一游击队速射炮火网的机会。在海战史上,自远古的桨帆船时代以来,接舷战、撞击战和投射战长期都是海战仅有的作战方式。其中接舷战和撞击战都需要双方战舰发生直接接触,然而投射武器射程和威力的增加却一直在使战争形态发生着引人注目的变化:战争双方交战距离越来越远,敌我间的直接接触日益困难。1571年的李班多海战是海战史上第一次不依靠接舷战的重大海战,从此接舷战开始退出历史舞台。但是撞击战仍然存在,因为其需要与敌舰接触的时间较接舷战为短。所以直到装甲蒸汽舰队出现之后的1866年利萨海战,奥地利海军的“费迪南德·马克西米利安”号战舰仍以撞击战的方式击沉了对方的“意大”号战舰(注释29)。不过利萨海战的双方使用的仍然是弹头与火药分别装填的旧式火炮,一旦速射炮装备到战舰的炮塔上,将使射速提高5~10倍,这也就意味着战舰的火力增加5~10倍,从而使任何军舰试图突破对方火网进行撞击的尝试都注定将遭到毁灭性的打击。7月25日,丰岛海战中广乙舰向着以速射炮武装起来的敌军战舰所做的一系列英勇撞击尝试的失败证明了这一点。而54天之后,没有从过去学得任何战术教训的致远舰又以全舰官兵的生命再次证明了这一点。有人评价邓世昌“有古烈士风”,不错,古代忠臣正以“平日袖手论心性,危时一死酬君王”而著称。然而战争不能靠无谓牺牲来获得胜利,胆怯避战的指挥官会葬送同僚和部下,而狂热冒失的指挥官则葬送自己的部下,他们做了同样的事——帮了敌人的忙。无论邓世昌出于什么动机,他不仅与即将逃跑的方伯谦一样,帮助联合舰队解决了一艘现代化的巡洋舰,而且还搭上了245名部下的性命。--------------------这里我不是很同意
    
    致远舰的惨剧绷断了济远管带方伯谦脆弱的神经,他十分清楚第一游击队击沉致远后必将攻击位于舰队最左翼的济远,于是在恐惧之中下令济远转舵逃跑,迳直驶回旅顺。几天以后方伯谦被以临阵脱逃罪名正法。关于济远是否逃跑,史界至今仍有争论。本文认为至少有三个事实是无可怀疑的:1.丰岛海战中济远就曾只顾逃跑而未向操江和高升发出警告。2.黄海海战中济远是北洋水师中弹最少、伤亡最小的战舰之一,仅中15弹,伤亡15人。比它晚得多才参加战斗的平远尚中24弹,伤亡15人,而中弹最多的来远则中了225弹,尚且坚持到最后(注释30)。3.这艘中弹少、伤亡小的战舰却是唯一从战场直接逃回旅顺的,其它除了一同逃跑的广甲外,即使受伤暂时脱离战场,只要不搁浅沉没,都在简单修理后驶回战场继续作战。
    广甲与济远同编一队,其管带吴敬荣认为济远之逃开了先例,也随之逃跑,至大连三山岛外触礁搁浅。吴敬荣纵火焚舰,率众登岸。广甲第二天为日舰击毁。
    致远沉没,济远、广甲逃跑后,北洋水师左翼无存。第一游击队曾追击济远、广甲,因距离太远而放弃,于是从北洋水师战列前横过,绕到其右翼集中火力攻击经远。超勇、扬威两舰起火后,经远便暴露于水师最右翼,如今和当时超勇、扬威两舰被攻击时的态势完全一样,它也遭到第一游击队四舰集中攻击,而本方其它战舰同样因保持队形而不能施以援助。管带林永升、大副陈荣、二副陈京莹先后阵亡,经远水兵在高级军官全部阵亡的情况下自行战斗,直至战舰在烈焰中下沉,炮手仍然开炮不止。当全舰沉没后,只有16人被救起,其余200余人全部遇难。
    海战的第二阶段,联合舰队成功地化解了一次意外,使其战术优势充分发挥,击沉北洋水师两舰,迫使另外两舰逃跑。至此北洋水师共有六舰或沉没、或搁浅、或逃跑,实力损失近半。另外,平远与广丙等舰曾经参战,却又因追击逃敌而远离主战场,未能起到更大作用。
    
网友评论2013-09-09 21:02


    六、 黄海海战第三阶段:北洋水师死里逃生
    
    到下午3时30分左右,北洋水师左、右翼尽没,只剩下定远、镇远、靖远、来远四舰,而联合舰队仍有九舰继续战斗。由于第一游击队和本队不断地环绕进攻,此时北洋水师所竭力保持的队形终于溃散了。本队包围了定、镇两舰,第一游击队则猛攻靖、来两舰。这件事反而挽救了北洋水师。第一游击队和本队自开战以来,经过定、镇二舰时打几炮就走,绕到两翼外侧定、镇二舰8门305毫米主炮所不及的地方再行攻击。它们这么做是为了先尽量少与定、镇二舰交锋,利用局部数量与火力的优势逐次翦灭两翼各舰后,再围攻定、镇二舰。现如今它们的目的基本上达到了:定远和镇远已经孤立。但是本队也再无法躲避两舰强大的炮火,必须正面与之交锋了。问题在于本队任何一舰的装甲都不能承受对方305毫米穿甲弹,而它们的3门320毫米重炮由于“三景舰”船轻炮重的缺陷而难以在行进中取准,同时它们的中口径火炮和速射炮,其穿甲弹又无法穿透定、镇二舰的装甲。所以它们唯一能做的就是不断以榴弹扫射二舰甲板以上的部位,然而北洋水师在海战前的准备工作,如在要害部位堆以沙袋等措施,又将榴弹的危害减到最小。这样本队虽有五艘重巡洋舰,但面对两艘二级战列舰,其实无能为力。在这种貌似以多打少的战斗中,日本水兵目睹定远中弹无数却好像无动于衷,不由惊呼:“定远怎么还不沉呐!”(注释31)其实日本水兵并不知道,尽管有厚重的装甲和巧妙设计的临时措施加以保护,如果没有两舰官兵视死如归的坚强意志,也不可能坚持到现在。据马吉芬记载:“镇远12英寸巨炮炮手某,正于瞄准之际,忽来敌弹一发,炮手头颅,遂为之掠夺爆碎,头骨片片飞扬,波及附近炮员,而炮手等毫无惊惧,即将尸体移开,另以一人处补照准,赓续射击。”(注释32)而镇远前甲板被敌弹引起火灾,损管人员冒着密集的弹雨,生死置之度外,全力灭火自不待言,还有一名军官甚至“泰然自若地拍摄战斗照片。”(注释33)
    定远和镇远上的苦难由松岛连本带息地加以偿还了。当松岛中了一发定远305毫米巨弹之后,全舰陷入一片火海。对于这致命的一弹,日人平田胜马在《黄海大海战》中描述:“……头、手、足、肠等到处散乱着,脸和脊背被砸烂得难以分辨。负伤者或俯或仰或侧卧其间。从他们身上渗出的鲜血,粘糊糊地向船体倾斜方向流去。滴着鲜血而微微颤动的肉片,固着在炮身和门上,尚未冷却,散发着体温的热气。此情景,已使人惨不忍睹。但更为凄惨的,是那些断骨,……这不是普通的炮弹,而是三十公分半巨弹的爆炸。因此,被击中的人,自然要粉身碎骨,肌肉烧毁,形迹无存,仅余断骨而己。这些断骨,已无皮肉,好象火葬场火化后捡到的白骨。”(注释34)被此弹当即击毙击伤者达到84人,创下了甲午海战中一弹所造成伤亡的最高记录。加上以前的死伤,全舰已伤亡113人,占总定额人数32%。同时舰体损伤严重,舵机毁坏失灵,完全丧失作战能力。于是伊东祐亨移将旗于桥立,继续指挥战斗。但是松岛的劫难已使日军士气低落、斗志涣散,尤其是剩下四舰完全不是定远和镇远的对手,伊东感到无力再战,于下午5时许命第一游击队归航,准备退出战斗。
    然而与本队不同,第一游击队正处于优势地位。其四舰迫使靖远、来远二舰且战且退。两舰本不同型,于此危急时刻临时结成姊妹舰,相互配合,撤退到大鹿岛附近,利用两舰吨位小(分别为2300吨和2900吨)吃水浅的特点背靠大鹿岛浅滩,以舰首重炮对敌,抓紧时间抢修。第一游击队各舰吨位都在3000吨以上,吃水较深而不敢靠近浅滩,限制了其快速巡洋舰的机动作用,又为靖远、来远的舰首重炮所迫,一时未能取得更大战果。但是靖远、来远处境更为艰难,来远中弹200余颗,引起的大火迫使损管人员拆除通气管,以防火势蔓延,结果机舱热度增至200度。舱内人员在这种情况下坚持工作,“莫不焦头烂额,双目俱盲”(注释35)。靖远也中弹100余颗。尽管趁第一游击队暂时不能靠近之机两舰的伤情都得到一定控制,然而长此下去,两艘重伤之舰,决非第一游击队四舰对手。幸而就在此时,第一游击队离开战场去与主队会合。
    靖远和来远乃趁机修竣归队。靖远管带叶祖珪采纳了大副刘冠雄的建议,代替旗舰升起收队旗,号召各舰艇归队。于是平远、广丙、福龙、左一和在大东沟口内的两艘炮舰和两艘鱼雷艇均归队参战,北洋水师的指挥也重新恢复。至5时30分,伊东担心天色将尽,入夜后北洋水师鱼雷艇可能发动夜袭,于是停止战斗,向南撤退。他所不知道的是此时北洋水师虽然各舰归队,声势复壮,其实却弹药将尽:“定远只有三炮,镇远只有两炮,尚能施放。”(注释36)北洋水师尾追数海里,但因联合舰队航速较快,追之不及,乃返回旅顺。时为下午5时半,距定远向联合舰队发出第一弹,已经过去了近5个小时。
    在海战的最后阶段,形成了两个战场。联合舰队在两个战场上都占有数量上的优势,但只有第一游击队拥有真正的优势,本队实际上处于劣势。如果伊东祐亨能够坚持到第一游击队击沉靖、来两舰,再与本队会合围攻定、镇二舰,本有机会歼灭北洋水师。幸而伊东不知北洋水师弹药将罄,轻易地退出战场,挽救了北洋水师。
    
    七、 黄海海战的影响
    
    日本方面的资料不承认联合舰队先退出了战场,但其对海战的最后阶段语焉不详,丧失了这种说法的可信性。因此,真实的历史当如中国方面的资料所详尽记载的那样:在战场上坚持到最后的,是北洋水师。可是在损失方面,联合舰队伤亡300余人,四艘战舰丧失战力——其中有三舰均为弱舰,且无一舰沉没。而北洋水师则伤亡800余人,永远损失了5艘战舰,其它各舰也都重伤。如果以谁先退出战场来判断战役的胜负,那么北洋水师就是胜利者;如果以损失的大小来判断,那么就得承认联合舰队获胜。按照这种思路讨论下去可就令人无所适从了,幸好我们还可以考虑一场战役对整个战争的影响。古代伊壁鲁斯的国王皮洛士在意大利和西西里同罗马人作战,每次战役都能把对手赶出战场,不过自己损失更大,有一次他对部下说:“如果我们再取得一次这样的胜利,谁也不能跟我回伊壁鲁斯去了。”(注释37)同样,尽管黄海海战中最后留在战场上的是北洋水师,但是它已失血过多,从此只能藏身于威海卫,再也不敢接受联合舰队的挑战,任由其掌握所有海域的制海权。但有论者谓北洋水师的战斗保障了它完成护送陆军登陆的任务,据此推论北洋水师达到了战役目的。此说与事实不符,因为海战爆发前5小时,即9月17日晨7时,陆军登陆已顺利完成,北洋水师护送陆军的任务也就此结束。当中午12时,双方舰队交战时,北洋水师的战役目的已经与它的对手一样单纯:消灭敌人,保存自己。所以从是否达到战役目的的角度来判断海战的胜负,实质上仍是双方损失大小的问题。总之,这场战役虽不象日本吹嘘的那样是“大捷”,然而对北洋水师来说,也称得上是一次决定性的挫败了。
    于是在黄海之战以后,李鸿章就把“避战保船”发挥到了极致,不过此时这也还算明智的选择,否则正中联合舰队下怀——它正在寻机与大为削弱的北洋水师再战,从而歼灭之。
    这样北洋水师唯一的机会就是放弃一切在开阔海域与敌决战的想法,借助威海要塞强大岸基炮火的支援,固守待援。
    谁应该来援助?当然是其它三支水师了——怎么说毕竟都是同一位皇帝的军队吧!南洋水师尚有几艘可战之舰,其它水师的弱舰也可作为辅助舰助一臂之力。如果四支水师合而为一,其实力不在黄海战前的北洋水师之下,中国海军尚可重整旗鼓,再与联合舰队争雄于海上。但是无论我们怎样设想,连北洋水师本身都没有向其它水师求援。也许他们同广东水师一样,也认为其它三支水师都“不关今日之事”(注释38)吧。
    既然无援可求,北洋水师也就只有一条路可走——坐以待毙。1895年1月20日,日军在荣城湾登陆,从后路攻击北洋水师的最后基地——威海。同时,联合舰队也试图从正面进攻,在为北洋水师和要塞炮所击退之后,在海战史上第一次实施了大规模的鱼雷艇夜袭战,击毁击沉了多艘北洋水师战舰,就连那艘伟大的不沉之舰,曾令日军畏如虎豹的定远,也中鱼雷搁浅。威海的夜袭开创了近代海军以轻型舰艇获取重大战果的先例,突破了马汉以主力舰决战夺取制海权的理论,预示着10年之后在日本海上,联合舰队另一次更大规模夜袭的前景(注释39)。不过历来不会从战斗中总结战术教训的北洋水师这次即使受到一些启发,也为时已晚了。2月17日,走投无路的北洋水师交出全部战舰,向联合舰队投降,这样就上演了本文开头的一幕。
    威海的沦陷是清军在丧失朝鲜以后以主力防御京畿,忽视山东防务的结果。但是如果相反,清军将主力调往山东,忽视直隶的防务,日军无疑会在塘沽登陆,进攻北京。后者一直是日本大本营制定的既定计划(注释40)。总之,因为黄海海战导致中国完全丧失了制海权,日本陆军便可自由利用黄海和渤海的海面,任意攻击以下三个战略目标之一:东北、直隶和山东。中国作为防御的一方,不得不在这三个可能的战场处处设防,难免厚此薄彼,为敌所乘。在现实中,清军是以直隶作为主要保卫对象,于是日军便相继占领了辽东半岛和威海,不仅歼灭了北洋水师,也使中国陆军被各个击破,损失惨重,无力继续再战,所以威海沦陷之后,清廷便派遣李鸿章赴日乞和。4月17日,在日本马关春帆楼,李鸿章与日本全权代表伊藤博文签订了《中日马关条约》,以这纸灾难性的条约结束了这场悲剧性的战争。
    
    八、 总结
    
    在整个战争期间,北洋水师没有一个明确和联合舰队以舰队决战夺取制海权的坚决战略,导致联合舰队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当联合舰队在大东沟找到北洋水师时,前者将主力舰悉数投入战斗,而后者12艘主力舰和6艘轻型舰中一开始只有10艘参战,平远等舰虽然后来赶到,但从未与主力汇合,不久又因追击逃敌而一直远离主战场。如果北洋水师主动出击,而且他们也懂得怎样寻找敌人并迫使其接受会战的话,就不会陷入这种不利局面。
    战略上陷于被动,其它水师也不施援助,如此不利的情况下只有北洋水师的将领们能够掌握高度艺术化的战术,才可能有一定弥补。然而北洋水师既不会从当时武器的进步中寻找战术发展的趋势,也没有从过去的战例中学得教训,只知采用一成不变的整体阵型,几乎不能进行任何战术机动,处处被动挨打。它的将领们在战斗中或是拿自己与部下的生命和国家昂贵的战舰当儿戏,呈一时血气之勇;又或胆怯避战,宁愿逃离战场受军法处置,也不愿战死沙场;剩下的则墨守陈规,在任何情况下都执行僵硬而不切实际的训令,在对手巧妙灵活的攻势面前束手无策。而联合舰队的指挥官则充分发挥了其创造力,采用两支分舰队的编队,从而获得了远高于其对手的机动性。他们利用这种机动性多次在局部战场上获得以少打多的优势,逐次翦灭了北洋水师的两翼各舰,蚕食北洋水师,几乎将其歼灭。双方指挥官所制定战术的优劣决定了黄海海战的胜负。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伟大的战略家和卓越的战地指挥官层出不穷,可是当她陷入那个灾难深重的年代时,她不仅在技术上落后于那些虎狼环伺之国,保卫她的军人们似乎也不再闪烁出智慧的光芒。战争中北洋水师的将领们种种蠢态,反倒把也犯了不少错误的伊东祐亨和坪井航三等人衬托得象是天才。究其原因,还是在于一个腐朽落后的社会制度不能激发出个人所潜在的巨大创造力。不过这就超出本文主旨以外。本文只关注战略和战术的优劣,至于清王朝的社会制度,历史学家们已经足够充份地予以研究了。
    无论如何,战争最重要的要素还是战略和战术,军人所应表现出最优秀品质之处即在于此。宁死不屈的精神固然重要,但是远不足以带来光辉的胜利——就象士气高昂的北洋水师,却被靠吸烟来安定心神的联合舰队所击败那样。故胜利所要求于军人者,更多地还在于其智慧,而非其冲动。
    甲午战争失败以后的第56年,还是在朝鲜半岛这个旧日战场上。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敌方拥有几乎完全制海权的不利形势下,以高明的战术取得了令人惊讶的战果,洗刷了中国陆军的耻辱。现在只有康济练船所载回的不幸为中国海军留下的伤口仍未愈合。历史要求她的官兵们不再重复那些黑暗年代里他们的先辈犯下的错误,等待着重新证明自己的一天。
    
网友评论2013-09-09 21:02


    注释:
    这里的“逝者”专指康济舰上的死者,包括丁汝昌、刘步蟾、林泰曾等,他们都以结束自己生命的方式来承担战败的责任,但却都曾在操守上受到质疑。“逝者”不包括先他们而去的海军军官,如战死的邓世昌、林永升等——他们从未受到指责,和因逃跑被正法的人,如方伯谦。
    茅海建:《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年第1版,第25页。
    戚其章:《甲午战争史》,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437~438页。
    (日)藤村道生:《日清战争》,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年第1版,第107页。
    (美)马幼垣:《法人白劳易与日本海军三景舰之建造》,载戚其章、王如绘主编:《甲午战争与近代中国和世界》,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版,第297-309页。
    载于《世界分国地图》,地图出版社,1957年7月第一版,图6。
    潘向明编:《清史编年·第十一卷(光绪朝)上》,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8月第1版,第696页。
    同时,大本营又根据未来海战的胜负,拟定三条作战方针:
    第一,如海战获胜,夺得制海权,陆军则长驱直入,进攻北京;
    第二,如海战胜败未决,则陆军进占平壤,海军则维持朝鲜海峡的制海权;
    第三,若日本舰队大败,则陆军全部由朝鲜撤退,而以海军防守沿海。其中以第一项为基本战略方针。
    见孙克复、关捷:《甲午中日海战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1版,第76页。
    《甲午中日海战史》,第112页。
    注释11:《甲午中日海战史》,第114页。
    注释12:本引文及本自然段以下引文均引自马吉芬:《鸭绿江外的海战》,载戚其章主编:《中日战争》第七册,中华书局,1996年第1版,第271~286页。
    注释13、14、32、35:马吉芬:《鸭绿江外的海战》,载《中日战争》第七册,第271-286页。
    注释15:(日)浅野正恭:《近世海战史·日清海战史》,载,张侠等编:《清末海军史料》下册,海洋出版社,1982年第1版,第872页。
    注释16:本图和以下各图除图4外均为作者参考《甲午中日海战史》第四章各图所绘,但与其有所不同,图4见《甲午中日海战史》,第148~149页。
    注释17:《甲午战争史》,第142页。
    注释18:《甲午战争史》,第141页。
    注释19:《甲午战争史》,第145页。
    注释20:见《甲午中日海战史》,第117页。
    注释21:《甲午战争史》,第144页。
    注释22:(日)浅野正恭:《近世海战史·日清海战史》,载《清末海军史料》下,第873页。
    注释23:《甲午中日海战史》,第121页。
    注释24:《甲午战争史》,第150页。
    注释25:(日)浅野正恭:《近世海战史·日清海战史》,载《清末海军史料》下,第875页。
    注释26:《甲午中日海战史》,第113页。
    注释27:《甲午战争史》,第154页。
    注释28:有人认为致远是被鱼雷而沉,但在日方记录中,联合舰队于整个黄海海战期间并未施放鱼雷。而且此时吉野左舷面对致远舰首,亦无向致远发射鱼雷之可能。退一步说,以本舰舰首撞击敌舰侧舷是撞击战的基本要领,如果吉野舰首面对致远舰首,既令邓世昌再冒失,也不可能撞击。甲午战争的权威研究者戚其章先生采纳《普拉茨塞海军军鉴》对致远沉没原因的解释,即敌弹引爆鱼雷而沉,认为这种解释比较合理地说明了致远状似鱼雷爆炸的原因。本文亦从之。
    见《甲午战争史》,第154页注释10。
    注释29:(美)波特:《世界海军史》,解放军出版社,1992年第1版,第303-306页。
    注释30:《甲午中日海战史》,第139页。
    注释31:见本文注释
    注释33:《甲午战争史》,第159页。
    注释34:《甲午中日海战史》,第135页。
    注释36:《甲午战争史》,第164页。
    注释37:周一良、吴于廑:《世界通史·上古史》,人民出版社,1973年第2版,第296页。
    注释38:见本文注释。
    注释39:1905年5月14日夜,东乡平八郎统率的日本联合舰队在日本海对远道而来的俄国波罗的海舰队,继白天以主力舰攻击之后,用大批驱逐舰发动了鱼雷夜袭。俄国人称这一夜为“恐怖的鱼雷之夜”。是夜,波罗的海舰队几被全歼,只有少数战舰逃跑——其中有一艘巡洋舰,以曙光女神阿芙乐尔的名字命名,于12年后的一个冬日,从聂瓦河口向冬宫发起炮击。
    注释40:见本文注释。
    
    参考书目:
    戚其章:《甲午战争史》,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1版。
    孙克复、关捷:《甲午中日海战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1版。
    戚其章主编:《中日战争》,中华书局,1996年第1版。
    潘向明编:《清史编年·第十一卷(光绪朝)上》,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8月第1版。
    张侠等编:《清末海军史料》,海洋出版社,1982年第1版。
    戚其章、王如绘主编:《甲午战争与近代中国和世界》,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版。
    (日)藤村道生:《日清战争》,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年第1版。
    (美)波特:《世界海军史》,解放军出版社,1992年第1版。
    
    后面给方伯谦洗地的我就不复制了
    
网友评论2013-09-09 21:07


    日方角度的甲午海战-(明治)二十七八年海战史
    二十七八年海战史 上卷
    http://pan.baidu.com/share/link?shareid=642064&uk=2702126014
    二十七八年海战史 下卷
    http://pan.baidu.com/share/link?shareid=642065&uk=2702126014
    二十七八年海战史 别卷
    http://pan.baidu.com/share/link?shareid=642067&uk=2702126014
    
    都是日文 不过能看懂点 里面有海战的形式图
    
网友评论2013-09-09 21:09


    Reply Post by 术士龙咒 (2013-09-09 20:54):
    
    北洋水师的火炮布置太蛋疼了
    
    为什么日本的军舰会长这么多?
    
    签名里的那是啥?
    
网友评论2013-09-09 21:09


    具体线图的话看北洋海军舰船志,另外黄海鏊兵里除了下濑火药那段有争议之外说的很不错
    
网友评论2013-09-09 21:10


    Reply to Reply Post by 术士龙咒 (2013-09-09 20:54)
    
    因为舰首对敌,这点没什么的蛋疼的,那时候就这样,舷侧对敌是在十九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才重新兴起的
    
网友评论2013-09-09 21:11


    lz这图是自己画的?很萌,话说你要不要@另一帖,里几个人?不过算了,@过来也是污染。
    
网友评论2013-09-09 21:12


    ……好专业,赞一个
    下一页(2)

    
    
    

关于网站 | 网站声明 | 用户反馈 | 合作伙伴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2年2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