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mIy微民网,让世界倾听微民的声音!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主页 > 大杂烩 >

【高端大气上档次】 《南方周末》曾发表《前进达瓦里希》作者的文章……

整理时间:2013-06-28 16:11 来源:www.vimiy.com 作者:编辑 点击:

【楼主】2013-06-27 21:51

» 《南方周末》曾发表《前进达瓦里希》作者的文章……
    事先声明这人既不是五毛也不是美分,请勿乱扣帽子……
    
    被淹没的声音——我想说
    
    “也许,有些声音注定会被淹没,但是并不代表它们不存在。那些每天拿起现成的演讲稿代表最广大人民利益的人,那些每天在网络上,在网络上大放厥词自称为知识精英们,你们自称代表着每个公民的心声,你们有没有卷起裤脚走近大山里面,乡村里面,走到每一个老百姓家里,亲耳听听他们的声音呢?”
    
    —— 王一琳
    
    从小到大,总是有那么一些人代表我们去发出一些声音,在幼儿园的时候,老师总是代表我们跟园长汇报所有的孩子都乖乖的睡着了,其实我只是嘟着嘴趴在那里,在园长检查的时候闭一下眼睛,就可以得到老师的一句表扬。上学的时候,每当老师问,这道题大家都会了没有,总有那么几个成绩好的学生代表我们跟老师说这道题我们都会了,当你终于战胜自己内心虚荣的恶魔勇敢的站起来说自己还不会的时候,大家目光和气氛就可以迅速将你打倒。慢慢的我习惯了各种被代表的生活,也习惯了那些代表我的人发出的那些听起来似乎很优美但并不代表自己内心的声音。
    
    上中专的时候,我有幸代表美术系做期末总结发言,当我站在讲台上听到我的声音被放大之后的效果时,我终于知道,为什么总会有人总是喜欢代表别人发出声音,因为当你拿起话筒的那一刻,你知道你的声音可以盖过所有的声音,可以压倒所有的声音,尽管台下在座的也许并不同意你的观点,想要去发出别的声音,但是,他们的声音可以完全的淹没在这其中,不被人们所察觉。这种优越感犹如烧开了的熨斗一般,熨平了每个不同的声音,也熨平了我的五脏六腑,让人感到格外舒服。
    
    慢慢的,这个世界上有了网络,有了个人主页,有了微博。于是我们满怀欣喜的看到,在这个时代,每个人都可以代表自己向全世界的人发出自己的声音,我们自以为终于迎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时代的时候,却发现,依旧有那么一些人,代表着我们,代表人民大众的声音。一个同学刚刚还在电话里说刘翔奥运会摔倒的表演实在太滑稽,之后的微博就开始非常深情的抱以同情和纪念英雄。我问他,怎么瞬间变得那么快,他说,不这样的话否则会被骂死的,而且你看谁谁谁也是这样说的,他的微博都被转发好几万条了。我的同学们都热爱转发微博,他们疯狂的追捧那些所谓的公知,意见领袖,舆论的领跑者,但那些充满情绪化的偏激的声音在他们看来感觉骂的很爽,很舒服,那就是代表他们的心声。
    
    我们沉浸在别人的这种声音中,不断地转发着这些人的言论,但是从来就没有考虑过,这些声音究竟是否真真切切的代表了我们的内心。
    
    所以这次我非常感谢嘉宝莉助学基金会,给了我们一次可以去乡村,去探访那些被忽略的小镇,走近那些普通的,贫困的,农民家庭中,倾听那些被淹没的声音。那些不同于电视新闻片和公益宣传片上的声音,不同于转发上万的微博公益信息,来自于整个庞大的利益链条的最末端,听到最真实的声音。
    
    就像我们来到这里之前,一切的猜测都是徒劳的,我们习惯于之前在电视上或是网上宣传的那样。我们已经准备好迎接仿佛那些访谈节目一般声泪俱下的场面时,真正的现实往往是直指人心的,容不得你擦眼泪。
    
    •其实,我们学校里贫困的孩子很多,我不知道为什么就我拿到助学金,让我感到压力很大,很多同学会不理解。
    
    • 我觉得这些钱对于我们家来说,还是很少,只够交半年的学费。
    
    • 其实我不知道嘉宝莉是做什么的。
    
    我们终于听到了这些微弱的声音,但是他们是真真切切的从一个人嘴里,从他们的心里真诚发出的声音。虽然这些声音听上去一点也不抒情,没有半点我们平时在感动中国中听到的那么催人泪下,没有微博上那些意见领袖们的声音那么有噱头,没有眼泪涌出的定格,没有擦眼泪的慢动作,没有伤感催泪的音乐和大段大段的排比抒情。但是它们显得是那么的真实,同样充满着力量。每一句话说得都很艰难,那种话语之间的间隔感,每一个字都是拼命从心底掏出来的感觉,让你不得不需要屏住呼吸去听。
    
    当各种的公益事业基金会像雨后春笋一样在各个角落里崛起时,当每个明星社会人物都习惯于时不时的抛个头露个面搞搞公益的时候,那些被公益搞的人是什么感受,他们内心想说什么,从来不会有人去说去提。
    
    • 还是要感谢政府,感谢党,现在生活真是太好了。
    
    • 本来村子里是不通公路的,我们喝的水也是井水,后来政府为我们修了公路,还有自来水,现在真是政策好了。
    
    • 现在党的政策好了,日子也越来越好过了。
    
    这些话也许你听起来会有一种看中央电视台主旋律的新闻片错觉,但是当它们从非常真实而充满感激的面孔下发出的时候,我的心里还是颤动了几下,这是一种多年来都没有过的感觉,本已经麻木的躯体,突然被电击的惊醒了,我感到周身血液又恢复了流动。是啊,感谢政府,我们其实享受到了更多来自政府的恩惠,但是有谁会说出这样的话呢,我们已经习惯了政府做的好是应该的甚至是不够的,不好就应该骂的思维定式了。
    
    从墨江回京,我感到格外的不适应,不是因为别的,吵闹的北京多少给人一种窒息感,让你无法从中找到一个空间去表达一个弱者的声音。也许,有些声音注定会被淹没,但是并不代表它们不存在。那些每天拿起现成的演讲稿代表最广大人民利益的人,那些每天在网络上,在网络上大放厥词自称为知识精英们,你们自称代表着每个公民的心声,你们有没有卷起裤脚走近大山里面,乡村里面,走到每一个老百姓家里,亲耳听听他们的声音呢,也许他们真正想说的,和你们不一样。
    
网友评论2013-06-27 21:54


    出处:http://www.infzm.com/content/81708
    
网友评论2013-06-27 21:56


    虽然没看完 但觉得油菜花
    
网友评论2013-06-27 21:57


    这文章比较接地气,号评
    
网友评论2013-06-27 21:57


    转发一个评论
    
    首先说下交流的基础:不是政府养育了我,是我和我的前辈,养育了政府。政府不是一团抽象的不吃不喝的概念,是一个占巨大人口比例的,不事劳作,从事管理协调工作的人的集体。
    好了,既然是我们养活政府,那么我们能不能用最朴素的民间法则来要求?拿了钱你就要办事儿,而且应该办的漂亮。据说这能归纳出一个理论,叫“契约精神”。意思就是:不仅仅你做的好的我表扬,你做的不好我也有权力骂娘,这是个基本的逻辑。
    收人钱财,与人消灾。你收税,税还不算少,那么就应该干出个样子来,不是吗?古代没有纳税人这个概念,官府就是百姓的天,至于是青天还是黑天,官员自己的说法是: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根据个税统计,貌似我纳税额基于13亿人口基数来看,还真不算低。那么我在中国高官税负不重,富商税负不重的情况下,应该挺有权利要求我的老天爷尽量青一点吧?相对受教育很低没有启蒙的老百姓很好管,有碗饭就谢谢政府,含冤入狱几年放出来也感谢政府。他们发自肺腑,他们要求很低。他们不问自己给了政府什么,只问政府给了自己什么。所以他们由衷的感谢,催人泪下的感谢。没人会质疑他们的诚意,也没人说政府不该接受他们的感谢。但是是不是你就被打动了?你也就触及灵魂的反省自己,觉得自己“今是而昨非”了呢?那你跟没受到足够教育,没有开启民智,不懂何为负责任的公民的基层民众觉悟上有什么区别?
    知识分子,但凡不是“书读到狗肚子里”,总要比民众多想点,想远点,更清楚事情来龙去脉,知道评价不仅仅是纵向时间轴的比较,还会横跨七大洲在各个国家中看看排名。否则,读书来做什么?就为了每月多那两斗米吗?
    
网友评论2013-06-27 21:59


    墨江,云南,世界有名的双胞胎聚集地
    
网友评论2013-06-27 21:59


    扣帽子什么,文革就耍腻的玩意,现在还流行。
    
网友评论2013-06-27 22:00


    这篇文章让我想起了高中时期经常买南方周末的日子。
    我觉得那时候的南方还是挺好的,尤其是对矿难和底层民众生活的挖掘和展示。
    
网友评论2013-06-27 22:01


    好文章,毛可借次批分,分可借此批毛,话说这2个要殊途同归?
    
网友评论2013-06-27 22:01


    Reply Post by 汪汪汪汪汪汪汪汪汪汪汪汪汪汪汪汪汪汪汪汪 (2013-06-27 21:57):
    
    转发一个评论
    
    首先说下交流的基础:不是政府养育了我,是我和我的前辈,养育了政府。政府不是一团抽象的不吃不喝的概念,是一个占巨大人口比例的,不事劳作,从事管理协调工作的人的集体。
    好了,既然是我们养活政府,那么我们能不能用最朴素的民间法则来要求?拿了钱你就要办事儿,而且应该办的漂亮。据说这能归纳出一个理论,叫“契约精神”。意思就是:不仅仅你做的好的我表扬,你做的不好我也有权力骂娘,这是个基本的逻辑。
    收人钱财,与人消灾。你收税,税还不算少,那么就应该干出个样子来,不是吗?古代没有纳税人这个概念,..
    
    你想要说什么?
    你可以把你转发的内容归纳总结一下吗?
    
网友评论2013-06-27 22:01


    Reply Post by 汪汪汪汪汪汪汪汪汪汪汪汪汪汪汪汪汪汪汪汪 (发表于:2013-06-27 21:57):
    转发一个评论
    
    首先说下交流的基础:不是政府养育了我,是我和我的前辈,养育了政府。政府不是一团抽象的不吃不喝的概念,是一个占巨大人口比例的,不事劳作,从事管理协调工作的人的集体。
    好了,既然是我们养活政府,那么我们能不能用最朴素的民间法则来要求?拿了钱你就要办事儿,而且应该办的漂亮。据说这能归纳出一个理论,叫“契约精神”。意思就是:不仅仅你做的好的我表扬,你做的不好我也有权力骂娘,这是个基本的逻辑。
    收人钱财,与人消灾。你......
    这个评论扯了一圈就光发牢骚了…
    
网友评论2013-06-27 22:02


    Reply Post by 阿上 (2013-06-27 22:01):
    
    你想要说什么?
    你可以把你转发的内容归纳总结一下吗?
    
    "政府做的好是应该的甚至是不够的,不好就应该骂的"
    
网友评论2013-06-27 22:04


    Reply Post by 阿上 (2013-06-27 22:01):
    
    你想要说什么?
    你可以把你转发的内容归纳总结一下吗?
    
    貌似说的是,劳资纳税了,政府做的不好劳资就骂,政府做得好都是应该的,劳资最大
    
网友评论2013-06-27 22:04


    嘉宝莉是做什么的?
    
网友评论2013-06-27 22:04


    我一直在想,张口闭口强调自己身为十三亿分之一的纳税者身份来表达自己反对政府的合理性的话,是否其反方也必须时时刻刻强调自己的纳税者身份来表示对政府的支持呢?所以网上论战只需要出示自己的纳税证明,我比你多,你丫闭嘴;我比你少,我就滚蛋?或者我方有两个人纳税了你只有一个纳税所以你丫闭嘴这样?似乎跟现在也没什么区别吧
    
网友评论2013-06-27 22:06


    我觉得吧,还是接点地气好。
    
    反正我一般穷困的山区和国外都蹲过,对政府目前状况还是比较满意的
    
网友评论2013-06-27 22:07


    Reply to Reply Post by shawyeats (2013-06-27 22:04)
    
    总觉得可以做一个题材啊.....就像时间规划局一样
    等等 纳税证明不就等于个人收入么......说白了就是比谁钱多嘛
    
网友评论2013-06-27 22:09


    这文章写的多好啊
    
网友评论2013-06-27 22:12


    Reply Post by 汪汪汪汪汪汪汪汪汪汪汪汪汪汪汪汪汪汪汪汪 (2013-06-27 21:57):
    
    转发一个评论
    
    首先说下交流的基础:不是政府养育了我,是我和我的前辈,养育了政府。政府不是一团抽象的不吃不喝的概念,是一个占巨大人口比例的,不事劳作,从事管理协调工作的人的集体。
    好了,既然是我们养活政府,那么我们能不能用最朴素的民间法则来要求?拿了钱你就要办事儿,而且应该办的漂亮。据说这能归纳出一个理论,叫“契约精神”。意思就是:不仅仅你做的好的我表扬,你做的不好我也有权力骂娘,这是个基本的逻辑。
    收人钱财,与人消灾。你收税,税还不算少,那么就应该干出个样子来,不是吗?古代没有纳税人这个概念,..
    
    读书的绝大多数还就是为了多拿两斗米。
    
网友评论2013-06-27 22:13


    Reply Post by 汪汪汪汪汪汪汪汪汪汪汪汪汪汪汪汪汪汪汪汪 (2013-06-27 21:57):
    
    转发一个评论
    
    首先说下交流的基础:不是政府养育了我,是我和我的前辈,养育了政府。政府不是一团抽象的不吃不喝的概念,是一个占巨大人口比例的,不事劳作,从事管理协调工作的人的集体。
    好了,既然是我们养活政府,那么我们能不能用最朴素的民间法则来要求?拿了钱你就要办事儿,而且应该办的漂亮。据说这能归纳出一个理论,叫“契约精神”。意思就是:不仅仅你做的好的我表扬,你做的不好我也有权力骂娘,这是个基本的逻辑。
    收人钱财,与人消灾。你收税,税还不算少,那么就应该干出个样子来,不是吗?古代没有纳税人这个概念,..
    
    说起契约精神,中国人最缺的恰恰是契约精神,不要随地吐痰,我偏要随地吐痰,不要随地大小便,我偏要随地大小便,不要乱闯红灯,我偏要乱闯红灯,契约什么的,能吃吗?
    发表回复下一页(2)

    
    
    

关于网站 | 网站声明 | 用户反馈 | 合作伙伴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2年2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