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mIy微民网,让世界倾听微民的声音!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主页 > 大杂烩 >

微博转的,真不如战死沙场,马革裹尸!

整理时间:2013-05-11 03:15 来源:www.vimiy.com 作者:编辑 点击:

【楼主】2013-05-08 23:43

» 微博转的,真不如战死沙场,马革裹尸!
    凤凰网:王飞黄,黄埔17期。参加缅甸远征军,曾是中校营长,带领3个尖刀连,参加了河口战役、贵柳会战、雪峰山会战、湘西会战等,左臂受伤。文革时逃离家乡成了黑户,他告诉儿子要爱国,面对志愿者的红包,这位老人连连说:“干部好,感谢党,感谢政府!” 可以给他一个户口吗?
    
    
    
    
    

网友评论2013-05-08 23:44


    绝不坑爹微博他u
    
网友评论2013-05-08 23:44


    微博,呵呵
    
网友评论2013-05-08 23:45


    光一家之言,我看看在说
    
网友评论2013-05-08 23:46


    凡是微博转的先骑墙不急着表态,比CCTV还不靠谱。
    
网友评论2013-05-08 23:47


    老英雄值得尊敬 但是微博很多都是随便弄来一个图 然后就高潮了 脑补一大堆 不转不是中国人
    
网友评论2013-05-08 23:47


    这种有故事的老人不是政府抢着养么,各种抢着撑门面用
    
网友评论2013-05-08 23:48


    是我遇到就领他去统战部,远征军老兵归统战管。
    
网友评论2013-05-08 23:48


    人治还是法治?按程序给不了的东西,今天因为是老兵给了,明天就可以因为是小兵给了
    
网友评论2013-05-08 23:50


    资兴原“国军”抗战老兵王飞黄入住廉租房
    中共郴州市委统战部
    
    百度百科
    


网友评论2013-05-08 23:52


    太像我爷爷了,但是不是
    
网友评论2013-05-08 23:53


    贵柳会战是什么玩意儿?
    
网友评论2013-05-08 23:56


    别钓鱼了,这位老人87岁的时候就已经拿到共和国户口了
    
网友评论2013-05-08 23:56


    史实争议
    
    王飞黄事迹被媒体报道后,有相关研究者和社会人士相继对若干史实提出质疑 。如著名撰稿人杨超在其新浪微博@党人碑中提出疑问:5分校17期是1940年3月开学的(老先生说的是入学考试,不是具体的开学时间),不是老先生说的1937或者38年;而黄埔十七期同学录里也查无此人,远征军新22师廖耀湘部更没有所谓的57团。
    补充存疑:河口战役、贵柳会战、雪峰山会战、湘西大会战,这几项有错误
    无河口战役,只有老河口战役,且100军未参战 ;无贵柳会战,只有桂柳会战,100军只与日军稍有接触,不清楚63师有无参战记录;雪峰山会战、湘西大会战二者指同一会战,且与老河口战役时间地点冲突。
    希望活动发起者严谨对待,仔细求证!
    
    
    
    老兵身份得到确认
    
    湖南郴州网友“湖南何孝刚2011”经过调查,查阅1990年编《湖南省黄埔军校同学会会员通讯录》,发现确有王飞黄其人。通讯录记载为:“王飞黄,南,1921,五分校17期4总队步“。湖南郴州政府也确认了王飞黄的身份,并为其解决了住房问题。
    
网友评论2013-05-09 00:00


    每当这个时候,有个已经死了的叫做孙立人的哥们就泪流满面。
    
网友评论2013-05-09 00:04


    这都己经解决了,老英雄值得敬佩
    
网友评论2013-05-09 00:05


    廖耀湘的部队一直蹲印度的什么时候参加过雪峰山了?
    
网友评论2013-05-09 00:05


    Reply Post by Axel Almar (2013-05-08 23:56):
    别钓鱼了,这位老人87岁的时候就已经拿到共和国户口了
    
网友评论2013-05-09 00:06


    Reply Post by master619 (2013-05-08 23:53):
    
    贵柳会战是什么玩意儿?
    
    桂柳会战
    
    桂林-柳州
    
网友评论2013-05-09 00:07


    我有个朋友是做国军老兵工作志愿者的,这里边问题多了。
    很多老兵年头长了,自己都记不清早年的事儿;再加上(咱有一说一啊)人都爱给自己贴金,往往对自己的经历添油加醋,或者有意无意往那些有名的战役、部队上靠。我那朋友有一次给我发过来一个材料,好家伙,从长城抗战到卢沟桥再到淞沪、武汉,一个没落下——可就是说不清部队番号;
    再有就是很多老兵的亲戚为了争待遇造舆论,也是什么大就吹什么;
    另外就是志愿者素质了,很多志愿者热情很高,但是基本没有历史常识、军事常识,有一次我那个朋友叫手下一个大学生志愿者去调查一个苏北地区国民党游击队的老国军(这个真是比较稀有),结果那孩子回来表示这次查的相当清楚,一写材料:“番号:国民党第二十六支队”……
    

    
    
    

关于网站 | 网站声明 | 用户反馈 | 合作伙伴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2年2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