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mIy微民网,让世界倾听微民的声音!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主页 > 大杂烩 >

【联动】国家动脉——国家电网公司特高压工程建设纪实

整理时间:2013-04-19 13:07 来源:www.vimiy.com 作者:编辑 点击:

【楼主】2013-04-19 00:37

» 国家动脉——国家电网公司特高压工程建设纪实
    联动 http://bbs.ngacn.cc/read.php?tid=6156346
    
    这将是一个布局合理的能源输送网络,从能源基地到负荷中心,巨大的电流稳定流淌,畅行无阻;这将是一幅宏大的能源地图,勾勒出中国未来一段时期能源安全的屏障;这将是一部科学发展的实践记录,每一步走下去,都引领我国能源布局的优化配置与能源基因的绿色转变。
    
    2013 年的新年是从雾霾开始的。新年的欢快气氛还未酝酿,一个月20多天的雾霾天气就让很多城市体会到“灰头土脸”的尴尬。如何消除雾霾的种种争论与激辩越来越清晰地表明,空气大环境的净化,远不是将燃煤电厂和排放工厂从大城市搬到小城市、将开车的天数从每周7天减少到6天那样简单的加减法。雾霾中的迷茫让人们开始思考更高效、更可持续的能源与交通格局。
    
    从资源禀赋来看,我国能源资源与经济发展分布并不平衡。煤炭资源的2/3以上集中在晋陕蒙“金三角”内;水能的80%集中在西南地区,可集中开发的风能和太阳能则分布在西北和东北地区,然而70%的用电负荷却聚集于东中部16省。这样的能源布局给了我们两种选择——要么在负荷中心区建设电站,要么在能源中心区建电站输送!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们都选择前者。
    
    负荷就地平衡的思路,曾经为东部沿海沿江的经济发达地区竖立起一座又一座烟囱与冷却塔。然而随着我国经济近十年的高速发展,东部地区的“工业血脉”——电力供应却逐年吃紧,终于在2002年到2007年出现高达3000万千瓦的“硬缺电”。东部企业只好收紧了“能源的腰带”,开始了“开四停三”或者“开三停四”的紧巴日子。
    
    东部还能建设多少电厂?运来多少煤炭?中国工程院院士薛禹胜对此不无担忧:“纵观长江沿岸整个东部地区,平均两个电厂之间的距离是30公里,从南京到镇江甚至每10公里就有一个电厂。按这个密度,当地环境已经无法承受这样的排放水平。到目前为止,华东地区二氧化硫的排放量是全国平均排放量的20倍。在长三角,我们还能承受更多的电厂吗?”
    
    资源与环境的双重约束下,煤电运顽疾如同环环相扣的九连环,能源问题已经不单纯是能源领域的问题,不能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传统医术来诊治。跳出自我发展的小圈子,创新思维,用“大能源观”重新审视我国的能源问题,一条通向正确答案的康庄大道呼之欲出。
    
    特高压破题
    
    离2005 年新年还有5天,国家电网公司召开专门会议启动特高压工程。深入讨论之后,会议决定正式向国家发改委提交特高压立项报告,成立刘振亚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及工作组,并聘请院士、专家组成顾问组。此举,正是国家电网公司瞄准了国家重大需求,发挥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力争世界电力科技领域最高峰的决策之举。
    
    2005年6月下旬,国家发改委在北戴河组织专家就特高压进行专业讨论。会上,每位专家面前都堆起近半米高的资料。会议连开3天,得出结论:特高压技术由国家组织研究;可以上马特高压示范工程,但须遵循客观规律。
    
    起初,人们对这个陌生的专业词语还颇有疑虑——“发达国家都没有,我们能成功吗?”这样的担忧,与中国电力行业长期以来的“追赶者”角色不无关系。从历史看,500千伏之前的每次压升级,中国从来没有发出过自己的声音。但实际上在国外电力发展中,新的电压、新的技术在争论中诞生的情况并不罕见。“美国的电力系统每次升级电压,都会伴随着大量的争论与辩论,而且这样的争论会一直持续,直到新的电压等级用实践证明自身的安全与可靠为止。只是这一次,这场争论由中国人来领衔而已。”美国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的一位输电专家这样解读我国专家的特高压之辩。
    
    来自各方的不同学术意见,都被国家电网公司当做课题进行研究,特高压的开展因此更谨慎、更扎实。此后的实践证明,因为充分的争论与大量的试验验证,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的各项指标比预想更加优秀。
    
    2006年8月9日,1000千伏晋东南—南阳—荆门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获得核准。
    
    登顶之路
    
    2006年秋天,北京房山。
    
    有人发现一座几天前才看到的20多层楼高的铁塔忽然消失了。这座塔是我国第一基特高压真型试验塔。在它被建好又被拉倒的过程中,测试人员记录下了大量宝贵的数据。
    
    这不过是无数次特高压技术试验中的一次。在此之前,已经有上千名电力科研人员投入到特高压的试验田中。
    
    年届六旬的老专家万启发已经记不清曾多少次登上武汉特高压试验场60米高的铁塔了。“导线间隙缩小1厘米,可以减少1%的塔材用量。对于一条几百甚至上千公里的线路来说,可以节约多大一笔开支呀!”为了测量准确的导线间隙和风偏,老人即使两腿发颤、汗流浃背,也总是坚持自己上塔测量。每上去一次,他就要在烈日下曝晒近两个小时。在特高压试验场,专家和普通工人是很难区分开来的,他们全都衣着朴素,面色黝黑。
    
    年长的科学家不愿错过,而年轻的科研人员则不能错过这场里程碑式的电网科技盛宴。
    
    十几年前,刚毕业不久的汤广福到我国首个直流工程换流站参观,心中很是震撼:“不仅换流阀等核心部件都是纯进口的,连草皮都要从国外打包进口。”他记得,长期以来中国电力科研人员总会在国外顶尖电力实验室门口吃“闭门羹”,跨国大鳄们对待直流核心技术的态度出奇地一致——不发文章、不开会交流、不降低价格。如此严密的技术封锁,对他触动很大。十几年后,汤广福和他的团队站到了世界电力技术的前沿。他们自主创新研制出性能卓越的特高压直流换流阀,不仅打破了外国企业的技术垄断,降低了建设成本,还吸引了巴西、印度等国的深度关注,使中国电力行业成为全球市场的有力竞争者。
    
    建设会战
    
    2006年年底,贺虎第一次前往特高压试验示范工程晋东南变电站。他知道,这里将是他人生中的又一个战场。正值隆冬,贺虎眼前是一片被积雪笼罩的荒芜。作为晋东南变电站的项目经理,贺虎在这里度过了三个刻骨铭心的寒冬。
    
    2007 年冬天,罕见的冰雪灾害袭击全国,零下20多度的低温让这位经验丰富的项目经理提高了警惕。“混凝土要在5度以上才能凝结,所以我们给混凝土浇注基础盖了暖房,生炉子加温。”贺虎回忆,开春前的5个月里,400多个炉子在工地33个作业面热火朝天地“上岗”,为项目如期完工立下了汗马功劳。
    
    2008 年冬天,最后一台1000千伏主变压器运抵场站。寒夜里,工人们用了6个小时将400多吨重的大家伙定位;随后,又用了24个小时才把设备安装成功。看着这台可载史册的“巨无霸”稳稳撑起晋东南变电站的一角,贺虎放下了一颗悬着的心。2009年1月,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投运了,贺虎终于笑了:“我现在的心情很平稳,就像站里的设备一样,比预期得更好!”
    
    “能够亲身参与特高压建设,是我们送变电人的光荣,再怎么苦,再怎么难,也一定要把它攻下来!”这是湖南送变电公司总工周孚民的话,也是所有建设者的心声。通过层层严格选拔中标工程建设的送变电队伍,都有着光荣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更重要的是,他们身上都透着一股敢啃硬骨头、敢打硬仗的韧劲。
    
    像贺虎、周孚民、付明翔一样投身特高压建设的工程人员有10万之众。来自全国500 多家建设单位,铺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建设“大会战”。他们中有干了多年电建的老工程师,也有刚毕业的新兵,但对每个人来说,特高压电网建设都是“零起点”。尽管没有现成经验,建设者还是只用28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极具挑战的示范工程建设任务,实现了一次投运成功,这是世界电网建设史上的新纪录。
    
    比起第一条交流线路建设的激情澎湃与斗志昂扬,±800千伏向家坝—上海特高压直流输电示范工程的故事,更加从容,更加淡定。
    
    2006 年,时任直流建设分公司换流站管理部主任的种芝艺第一次来到向家坝—上海直流工程的起点复龙镇,发现换流站选址在8个小山丘之间。刚下过雨的山间土路一片泥泞,工作人员临时找来一堆胶鞋,号码和左右脚都来不及分清,大家就随便套上深一脚浅一脚地往山里走。要建设先修路。待到这段蜿蜒24公里的水泥路建成,细心的种芝艺数过:“有150多道弯。”
    
    建设者们习惯把这个工程叫“向上”。面对这条蜿蜒近2000公里、穿越八省一市,将巴蜀汩汩江水带来的电能送到上海浦东的“绿色电力走廊”,我们只能仰望,膜拜这种“向上”的力量。
    
    如今,“向上”的力量和精神还在不断延展。
    
    2012 年1月29日,277.5米高的皖电东送特高压交流工程长江大跨越南岸跨越塔地线支架成功就位,工程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刚刚从菲律宾干完项目的王成波一回国就碰上皖电东送项目的一块“硬骨头”——38公里的线路,84基新建基础;复杂的地形,丘陵占42%,还有河网泥沼。同时,施工人员还要在11到13 米深、直径仅1.9米的狭窄深坑中作业,两个人同时作业几乎转不过身子。如此境况,王成波和他的团队还是如期完成了任务。
    
    2012年5月,黄杰打起行李,吃住在锦屏—苏南±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裕隆换流站的工地上。12台换流变压器的集中运输安装,极低端调试都要在20天内完成。作为国家电网公司直流建设分公司换流站管理部的负责人,他多次到安装施工单位项目部召开专项交底会,确保安全措施逐项落实;安排专责驻守现场,跟踪解决技术问题。这些工作为工程后续进度打下了基础。7月19日,工程低端直流输电系统转入运行。
    
    空中的绿色效益
    
    2012年,“水电”无疑是能源领域的一个关键词。从春天开始,气象部门就预计,水情将与1998年相仿。从5月份开始,华中地区多个水电厂满发。整个夏季,长江、黄河两大流域洪峰接踵而至,长江来水较上年偏丰48%,黄河来水偏丰60%。
    
    有“水电王国”之称的四川,此时面临消纳水电的巨大压力。这个夏季四川外送水电创纪录地接近1110万千瓦,约占全省发电能力的一半。前10个月,四川电网外送电量256亿度,同比增长过半,甚至到了往年已经进入枯水期的10月份,水电仍在大发。
    
    四川盆地“盛满了水”,要让清洁水电不浪费、不窝电,需要畅通其流——千里之外的华东和华北,成为水电流动的方向。
    
    向上工程投运前,上海每年的用电量中,有100多亿度来自三峡水电。借助向家坝—上海工程,上海一半以上的用电量来自清洁能源。流溢着绿色之光的“东方明珠”,成为世界上使用清洁能源最多的“绿电”城市。
    
    同样从宜宾起点,与向家坝—上海工程比肩,一路延伸到华东的,是±800千伏锦屏—苏南工程。这个特高压大家庭中的“新成员”在2012年初夏两极低端投运,为大发的四川水电外送助力。
    
    付涛是新疆哈密三塘湖地区马莲泉风电场的值长,值班室墙上挂着这一片的风电发展规划图。密集的线型、符号标着不同企业正在建设的风电场,块与块之间的距离已经很接近。
    
    近年来,新疆每年大约并网10个风电场,增长很快,而且基本建好了就能并网。可是,从长远来看,新疆虽然地域广阔,但用电方面却是全国数得上的“小网”,新疆一年的用电量也就与长三角一个城市相当。建设大型风电基地,电送给谁用呢?制约新疆风电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正是电力消纳问题。
    
    2010 年11月投运的750千伏新疆与西北电网联网工程,让新疆电网第一次有了750千伏电压等级,第一次与内地电网联结起来。可是,仅这一条电力通道的容量,并不能满足强劲电力的外送需求。2012年5月13日,哈密南—郑州±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开工建设,输电能力将达到800万千瓦,有了这样一条电力高速路,风电再也不用窝在家里找不到买主了。
    
    哈密地委副书记张文全这样评价:“特高压不是一条普通的输电线路,而是空中的政治线、经济线、稳定线、发展线。”
    
    当今世界,三大核心资源之一就是能源,而能源运输,绝不是普通的物资运输可以比拟,能源的运输效率和利用效率,关乎国家战略安全。这是一道题:打开中国地图,如何能在“资源”与“需求”中间,求证一条最佳的“辅助线”?
    
    特高压可以。从2009年“特高压元年”开始,无论是交流还是直流,特高压电网开始发挥其远距离水火互济、各种电源互补调节、大范围优化配置资源的作用。
    
    站在历史长河中考量,2012,在中国电力发展史上有诸多值得铭记之处。这一年,中国成为风电第一大国,国家电网并网风电超过5000万千瓦;这一年,水电罕见大发,四川电力外送写下新的历史纪录;这一年,在全国率先完成了百万千瓦光伏发电基地并网,国家电网并网光伏发电比上年增长5倍多;这一年,是特高压建设的关键年,新的交流、直流工程接连获得核准开工,皖电东送、哈密南—郑州、溪洛渡—浙西工程建设正酣。
    
    未来,中国能源发展方式转型步伐稳健。
    http://news.pedaily.cn/html/20130307784577.shtml
    
网友评论2013-04-19 00:40


    会转进到黑电网吗…
     发自我的 iPhone 5, iPhone OS 6.1, NGAer 162
    
网友评论2013-04-19 00:43


    随便找几张图
    
    
    
    
    
    
    
    
    
    
    
    
    
    
    
    
    
    
网友评论2013-04-19 00:45


    这职业叫我干我干不了,我有点恐高
    
网友评论2013-04-19 00:47


    登高啥活会不会都是临时工呢。。
    ----sent from my samsung GT-N7100,Android 4.1.2
    
网友评论2013-04-19 00:49


    支持特高压啊
    
网友评论2013-04-19 00:49


    给lz补个连接。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a53af350100ax1o.html
    特高压电网建设
    
    ——“十一五”国家电网建设规划
    
    工程总投资:12150亿元
    工程期限:2006年——2010年
    
网友评论2013-04-19 00:49


    恐高症吓尿的节奏……
    ----sent from my HUAWEI HUAWEI U9510E,Android 4.0.4
    
网友评论2013-04-19 00:51


    Reply to Reply Post by 胖子猎人 (2013-04-19 00:49)
    
    这个连接正好 博客已经收藏Reply to Reply Post by 胖子猎人 (2013-04-19 00:49)
    
    这个连接正好 博客已经收藏
    
网友评论2013-04-19 00:51


    参与过向上工程的飘过。 向家坝那主变真的很*大!
    ----sent from my HTC Nexus One,Android 2.3.5
    
网友评论2013-04-19 00:53


    Reply to Reply Post by 黑你妹的大木 (2013-04-19 00:47)
    
    有临时的,也有正式的
    
    
    我认识很多的四川送变电的,他们的活很辛苦,当然收入还是可以的
    
网友评论2013-04-19 00:54


    Reply to Reply Post by ResponseTest (2013-04-19 00:51)
    
    这个博客吐血推荐,虽然不是很全,但是都有配图视频,很多图片看上去就很震撼,可以看到中国60几年的工业化成果。
    
网友评论2013-04-19 00:54


    Reply to Reply Post by xiaoxlao (2013-04-19 00:51)
    
    面子~~~~
    
网友评论2013-04-19 00:54


    碰巧.前不久才去青藏直流那边去看了....这方面确实是中国走到了世界的前面
    
    
    
    另一方面来说的话,现在国网搞的这个特高压的网,也就造成了国网更加不好分割了,牵扯的面也就太多了,.,
    
网友评论2013-04-19 00:55


    规划的很好,但到现在交流的不就建成一条吗,为啥啊
    
网友评论2013-04-19 00:56


    话说算上去,溪洛渡-广东直流,我也能算是个参与者了...虽然很外围了,也是个外行..
    
网友评论2013-04-19 00:58


    Reply to Reply Post by susan~spring (2013-04-19 00:56)
    
    指向广东那个红箭头?
    
网友评论2013-04-19 00:59


    
    
    
    

网友评论2013-04-19 00:59


    Reply Post by ResponseTest (2013-04-19 00:58):
    
    指向广东那个红箭头?
    
    应该是吧,现在还在修,±500kV的....
    
网友评论2013-04-19 01:00


    Reply to Reply Post by 胖子猎人 (2013-04-19 00:59)
    
    blog图片里面的设备都很震撼
    

    
    
    

关于网站 | 网站声明 | 用户反馈 | 合作伙伴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2年2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