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mIy微民网,让世界倾听微民的声音!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主页 > 大杂烩 >

【下午无聊来...继续探讨知识产权吧】转载一篇译言网翻译的经济学人的文章

整理时间:2013-03-22 09:36 来源:www.vimiy.com 作者:编辑 点击:

【楼主】(8696161)2013-03-21 14:06

» 转载一篇译言网翻译的经济学人的文章
    http://article.yeeyan.org/view/52694/213409
    
    美国的专利制度:为何以及如何改革?
    
    据说律师们比较专利组合的方法就是将专利文档堆起来比比哪个更高”
    ----------------------------------------------------------------------------------------------------
     2011年 8月15日,Google出价125亿美元并购深陷泥潭的Motorola移动部门。这项交易一旦获批,将成为Google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并购活动、并将使Google的员工数量一下子倍增(译者:加上Motorola移动部门19,000名员工,Google员工总数将达到30,000人)。Motorola移动部门吸引Google的既不是这19,000名雇员、也不是美国智能手机市场11%的份额,Google想要的是它高达17,000的专利(Motorola移动部门另有7,500项专利处于研发中)。这对于目前仅有2,000项专利的Google来说,无疑是如虎添翼:将使其在目前以及今后的专利官司中、面对来势汹汹的对手,处于更为有利的位置。Google曾在不久前对原属于Nortel(加拿大北电网络公司,已倒闭)的专利的竞拍中铩羽而归,这次对Motorola移动部门的专利更是势在必得:Google为这次交易支付了高达63%的溢价(以前一个周五的收盘价计算)。
    
     专利制度的初衷是好的:发明者享有为期20年的专利垄断权(limited monopoly),这是给予发明者公布技术细节以供他人参考和使用这一义务的补偿。由此,先进的技术才得以广泛传播、并生发出更多的创新,而不是被当做一项商业秘密被隐藏起来。在某些行业,尤其是在医药行业中,如果没有这种专利保护,那巨额的新产品研发投资很可能就会消失。
    
     然而,近些年来,专利制度的作用似乎已经从鼓励创新转向了扼杀创新。2008年发表的一项研究发现:美国上市公司1999年来自专利的收益约为40亿美元,但同期相关的专利诉讼花费了140亿美元。这种高额的诉讼成本正是Google高价收购Motorola移动部门的重要动因:先前对专利制度颇有微词的Google在智能手机专利技术问题上被卷入了麻烦的法律诉讼,这迫使它寻求Motorola在这方面的庞大专利储备以增强自己在产业竞争中的谈判地位。(这方面的情况请参见《经济学人》8月20日的另一篇文章)
    
     我们的专利体系哪里出问题了?
     首先值得关注的是,专利的数量而不是质量备受推崇-据说律师们对比专利组合的方法就是将双方的专利文档堆起来比比哪个更高。
     其次是有争议的专利(dubious patents)层出不穷,尤其是在软件和商业方法领域,而这种专利本不应当被认可的。
     前两个问题又导致了第三个问题:越来越多的“专利钓鱼”行为(Patant trolls)。“专利钓鱼”即指一些公司将专利看作彩票,抱着撞大运的想法,对任何有可能对他们专利侵权的公司不惜发起成本高昂又旷日持久的诉讼。
    
    改善专利体系的蓝图
     美国即将通过一项专利改革法案,但是这个法案的强度相比初稿已经注了不少水, 对于专利制度的改革难以发挥很大的作用。我们亟需三个方面的、更为旗帜鲜明的改革:
    
     首先,对不同行业的专利应差别对待。那些创新速度更快、成本相对更低的领域(比如计算机技术)的专利保护期应当比那些创新较为缓慢、成本更为高昂的领域(比如医药领域)短一些。各个行业的专利持有者正出于各自的利益阻挠专利改革,但是我们没有理由不对他们区别对待,而且,这种区别对待的方法在知识产权保护的其他领域已经实施了。
    
     其次,应当大大提高获取专利的门槛,特别是软件和商业方法的专利授予。其他国家就已经设立了更高的专利门槛。同时,对那些差专利的重新评估过程应当更为透明和高效。
    
     最后,对于专利的所有权应当加强披露。专利诉讼案应当向一些其他类型的案件一样、由专业法庭审理,而不是像德克萨斯州那样,由非专业的陪审团做出判断。这方面的改革会使得“专利钓鱼”的空间大大减少。
    
     这三项建议将会使美国的专利制度更加鼓励创新,而不是鼓励诉讼。
    ------------------------------------------------
    写在后面:
    文中提到了Business Method Patent,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看一下这里http://en.wikipedia.org/wiki/Business_method_patent,如果有时间的话可以把中文大意贴在留言板内,谢谢了
    和国内的媒体一样,《经济学人》的编辑们在呼吁国内改革时也会动不动就说“这些事情其他国家已经做了”,但是我们应当知道的是,这里的“其他国家”可能仅仅指的是欧洲个别发达国家。其他诸如中国、俄罗斯等国在专利保护方面还是有很大改进空间的
    


网友评论(1157008)2013-03-21 14:12


    对软件和商业方法授予专利权这种做法在天朝是不能接受
    软件还好一点,可以通过种种手段打擦边球,商业方法肯定没戏
    
网友评论(8696161)2013-03-21 14:29


    Reply to Reply Post by 猫的猫猫的猫 (2013-03-21 14:12)
    
    软件是通过版权保护,米国也是吧,商业方法的话,国内技术方案是可以申请专利的。。。。
    
    我自己编辑。。我没明白你的意思
    


网友评论(1157008)2013-03-21 15:12


    Reply Post by goranger (2013-03-21 14:29):
    
    软件是通过版权保护,米国也是吧,商业方法的话,国内技术方案是可以申请专利的。。。。
    
    我自己编辑。。我没明白你的意思
    
    计算机程序和商业方法属于智力活动的规则和方法,在中国是不授予专利权的客体
    我感觉官方对计算机程序的反对并不那么绝对,还可以想想办法在中国申请专利权,但是商业方法应该是肯定不会得到专利权的。
    

    
    
    

关于网站 | 网站声明 | 用户反馈 | 合作伙伴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2年2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