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mIy微民网,让世界倾听微民的声音!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主页 > 大杂烩 >

【唉唉!!!】NASA隐瞒哥伦比亚号故障 让7名宇航员在不知情下死去

整理时间:2013-02-09 03:04 来源:www.vimiy.com 作者:编辑 点击:

【楼主】(19195389)2013-02-06 14:08

» NASA隐瞒哥伦比亚号故障 让7名宇航员在不知情下死去
    http://www.taihainet.com/news/txnews/sz/2013-02-03/1020446_2.html
    
    台海网2月3日讯 据城市晚报报道 2003年2月1日,美国宇航局“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在返航途中解体,机上7名宇航员全部罹难。2月1日,在这一惨剧发生10周年纪念日到来之际,NASA前飞行主管韦恩·哈尔惊爆秘闻称,当年“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机翼受损后,尽管NASA的高级工程师们早就发现这一致命故障,并相信这架飞机在返航途中将机毁人亡,然而NASA主管和同僚却一致同意向宇航员隐瞒他们可能死亡的事实,因为NASA高层相信,与其让宇航员知道实情后在痛苦绝望和折磨中度过他们的生命最后时刻,还不如让他们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突然死去比较好!
    工程师早发现致命故障
    相信机毁人亡不可避免
    据报道,这一秘闻是现已退休的NASA前飞行主管韦恩·哈尔最新披露的。“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于1981年4月12日首次发射,是美国第一架正式服役的航天飞机,2003年2月1日美国东部时间上午9时,当“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结束16天飞行任务返航途中,不幸在得克萨斯州北部上空解体坠毁,机上7名宇航员全部遇难。
    调查显示,“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的出事原因,是2003年1月16号发射升空时,燃料箱脱落泡沫绝缘物料,撞击航天飞机左翼,造成机体表面隔热保护层出现大面积破损,最终在回航时因超高温空气入侵而彻底解体。令人震惊的是,哈尔披露称,事实上,当年“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机翼受损后不久,NASA的高级工程师们就已经及时发现了这一情况,他们相信这架飞机的左翼可能在返航途中烧毁,从而导致宇航员丧生!
    担心真相会令宇航员痛苦
    不如隐瞒故障让他们送死
    哈尔称,尽管已经预料到将会发生悲剧性结果,但NASA的主管和同僚却一致同意向宇航员隐瞒他们可能死亡的事实——因为NASA高层相信,“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机翼受损不可能修复,而上面的宇航员们必死无疑。在这种情况下,与其让宇航员知道实情后在痛苦绝望和折磨中度过他们的生命最后时刻,还不如让他们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突然死去比较好!
    哈尔披露,当NASA的高层官员在获悉“哥伦比亚号”左翼受损后,当时的飞行任务总指挥乔恩·哈珀尔德立即召开紧急会议,哈尔回忆道:“当时哈珀尔德在会上说:‘你们都知道,对于隔热保护层受损,我们都无能为力。所以如果真的发生事故,我认为宇航员也情愿蒙在鼓里。你不认为宇航员在回程时,在毫无预兆的情况下死亡,比知道无法解决问题、要留在轨道上,并等待空气用尽后死亡好吗?’”
    
    宇航员到死也不知将遇难
    本可以留下最后遗言
    哈尔披露,当哈珀尔德说出这段话之后,会议现场的所有人都沉默不语。最终,大家默许了这个艰难的决定。就这样,NASA没有将故障的严重性和其将会导致“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坠毁的后果告诉宇航员。
    哈尔痛苦地说,如果当年NASA真相告诉了“哥伦比亚号”上的宇航员,那么他们至少还可以在遇难之前与死神进行最后的抗争,或者是向亲人留下最后遗言。
    后悔10年前错误决定
    永远无法走出阴影
    尽管哈尔当年也默许了NASA隐瞒故障让宇航员送死的决定,然而,时隔10年之后,哈尔坚信这一决定是错误的。多年来哈尔一直为此深深自责。据悉,在吸取了 “哥伦比亚号”的惨痛教训之后,NASA开发出了一套可以让宇航员在飞行期间对航天飞机隔热保护层进行修补的套件。而哈尔称,当NASA此后再次开始航天飞机飞行任务之后,他告诫新任的飞行主管说:“我们永远也不要说我们已经无能为力。”
    据悉,NASA的航天飞机最终在2011年全部退役,而“哥伦比亚号”当时的飞行任务总指挥乔恩·哈珀尔德已于2004年去世,目前哈尔也已退休。哈尔称,他现在将这一秘闻曝光,是因为他希望将来NASA的太空部门官员不会再犯他和同事当年犯的错误。哈尔称,他至今仍时常想起那遇难的7名宇航员,并深感内疚,他说:“你永远无法走出那次事故的阴影,它将永远伴随着你。这些遇难的宇航员都是我非常熟悉的人,其中一些还曾和我一起工作过。我对他们的安全负有责任,我永远无法忘记这一切。”
    
    =============
    CD网友 pinkripple的补充分析
    
    我仔细找到了一下出处,这篇报告至少是有可靠来源的
    韦恩哈尔(Wayne Hale)确有其人,确实是NASA技术主管
    
    这是2006年有关于他的一篇采访:
    www.thespacereview.com/article/709/1
    
    楼主这篇报告最早来自英国的每日邮报:(1月31日报告,2月2日传到网站上)
    www.dailymail.co.uk/news/article-2271525/It-better-die-unexpectedly-Columbia-Shuttle-Crew-Not-Told-Possible-Problem-With-Reentry.html#axzz2JqHU2NXm
    
    这篇报告中提到了Wayne Hale的blog,还给了链接:
    waynehale.wordpress.com/
    
    上去blog看了一下,确实有这段话:
    After one of the MMTs when possible damage to the orbiter was discussed, he(指Jon Harpold,发射任务的首席执行官) gave me his opinion: “You know, there is nothing we can do about damage to the TPS. If it has been damaged it’s probably better not to know. I think the crew would rather not know. Don’t you think it would be better for them to have a happy successful flight and die unexpectedly during entry than to stay on orbit, knowing that there was nothing to be done, until the air ran out?”
    
    大意就是报告中说的 我们无可奈何,让他们安乐死吧
    
    Wayne Hale当时也同意了
    I was hard pressed to disagree.
    
    后来他自己有所反省,他说
    After the accident, when we were reconstituting the Mission Management Team, my words to them were “We are never ever going to say that there is nothing we can do.” That is hindsight.
    
    意思就是说: 事故后我们重组了任务管理小组后,我对他们的告诫是:“我们永远永远不要说 我们做不到任何事!”
    
网友评论(4504033)2013-02-06 14:09


    自由,民主的美利
    ----sent from my samsung Galaxy Nexus,Android 4.2.1
    
网友评论(6785685)2013-02-06 14:10


    怎么突然想起了有不知情的自由
    
网友评论(572907)2013-02-06 14:13


    没啥好黑的 说了有任何帮助吗
    
网友评论(1487794)2013-02-06 14:13


    Reply Post by 醉最罪 (2013-02-06 14:09):
    
    自由,民主的美利
    ----sent from my samsung Galaxy Nexus,Android 4.2.1
    
    也不能这么说
    
    在某些人看来,这个决定一定是很人性的吧
    
网友评论(5499841)2013-02-06 14:14


    我是小白,但是,难道不可以先待在空间站 然后派另一艘飞船上去接么
    
网友评论(6307630)2013-02-06 14:14


    骑墙等专业人士开喷
    
网友评论(10393205)2013-02-06 14:14


    这样确实比较好。。
    
网友评论(12618685)2013-02-06 14:15


    连遗言都不让留 太过分了!
    
    这个姿势如何
    
网友评论(16073900)2013-02-06 14:15


    善意的谎言
    
网友评论(16624624)2013-02-06 14:16


    这个故障发现时升空后还是升空前?
    
网友评论(1389853)2013-02-06 14:17


    这个毫无喷点嘛。。。
    
    
    
    来我发一个能喷的
    
    
    发射时气温过低,发射台上已经结冰,造成固定右副燃料舱的O形环硬化,失效。在点火时,火焰从上往下烧,O型环要及时膨胀,但O型环已经失效,火焰往外冒,断断续续冒出了黑烟。但是由于燃料中添加了铝,燃烧形成的铝渣堵住了裂缝,在明火冲出裂缝前临时替代了O型环的密封作用。
    在爆炸前十几秒,宇航飞船遭到一股强气流,威力相当与卡特里娜飓风。凝结尾出现了不同寻常的“Z”字尾。接下来的震动让铝渣脱落,移除了阻碍明火从接缝处泄漏出来的最后一个屏障,火焰喷射在主燃料舱上。
    在爆炸前一秒,火焰烧灼让主燃料舱的O型环脱落,造成了主燃料舱底部脱落。助推器的顶端也撞上了主燃料舱的顶部,灼热的气体窜入顶端充满氧气的舱室,导致了大爆炸。在发射后73秒,“挑战者”号在40000公升燃料的爆炸下,炸成了几千个碎片。
    其实本来这场事故本来可以避免。在发射前13小时,一位重要工程师向公司上级召开了电话会议,指出了上次“挑战者”号的发射由于助推器O型环失效差点毁灭,但上级由于急着完成快捷而便宜的太空旅行,保持了自己的观点。在发射前30分钟,一架波音757客机报告了强气流的存在,但发射中心也没有注意。
    内幕揭秘
    美国的“挑战者”号航天飞机从卡纳维拉尔角航天基地发射升空后73秒起火爆炸,这一事件已经过去25年了,但看过电视直播的观众对那触目惊心的火球一定记忆犹新。当时正在遥远的犹他州观看电视直播的两个人对这一结果并不感到意外。这两人都是为航天飞机设计、制造固态燃料火箭助推器的莫顿-瑟奥科尔公司的高级工程师,一个名叫罗杰·博伊斯乔利,另一个是他的顶头上司鲍勃·埃比林。
    在“挑战者”发射前几分钟,博伊斯乔利在瑟奥科尔公司会议室门外焦急地踱来踱去。埃比林希望博伊斯乔利到会议室观看航天飞机发射的现场直播,一开始,博伊斯乔利告诉埃比林:“不,我不想看发射,我不想看到发射失败。”
    就在前一天的傍晚,博伊斯乔利和埃比林通过电视会议,足足花了6个小时,力劝美国宇航局推迟“挑战者”的发射,因为在此之前,他们二人都被告知,佛罗里达的气温已经降至0℃以下。他们知道,这样的条件对火箭助推器的性能将产生重大影响!然而,瑟奥科尔公司高层给了他们当头一棒,公司向宇航局作出了“可以发射”的建议!
    倒数计时开始后,他们二人的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让他们感到庆幸的是,“挑战者”平稳地离开了发射台升空了!博伊斯乔利转向埃比林:“我们刚刚躲过了一颗子弹!”因为按他们的分析,“挑战者”会在平台上爆炸。然而就在两人都想长长地舒口气的当儿,“挑战者”升空后的第73秒钟,他们面前的电视屏幕突然烟雾弥漫,二人的心跳当时几乎停止了。
    1986年7月,在接受了总统委员会关于“挑战者”灾难的听证后,博伊斯乔利便离开了设在犹他州北部瓦萨奇山脉深处的瑟奥科尔试验场。
    二、工程师惊悉发射隐患?
    博伊斯乔利在总统委员会的听证会上对瑟奥科尔公司的经理们连连发炮。他的做法受到公司的指责,公司认为他不该把相关的文件披露给总统委员会,同事们更是对他怀恨在心,因为他打碎了他们的“金饭碗”。
    “挑战者”爆炸15年后的今天,瑟奥科尔公司的试验场仍然严禁外人入内,但该公司的火箭公园向游人开放。公园里摆放了大约20多部各种型号的火箭发动机,一台长达38.4 m的固体燃料发动机与其他的发动机放在一起,如同鹤立鸡群,航天飞机进入轨道的动力,大部分都是由这种发动机提供的。
    每一枚火箭助推器都要在填装数百万磅的固态助推燃料后送往卡纳维拉尔角发射基地,由于没有铁路可以运输38.4 m长的物体,所以,瑟奥科尔公司不得不把火箭分成几部分用船运到佛罗里达,在发射现场进行组装。
    博伊斯乔利说:“这些钢圈看上去很结实,很牢固,但点火后,每个部分由于受到巨大压力,都会像气球一样被‘吹’起来。这样,就需要在各部分的接合处采用松紧带来防止热气跑出火箭。”这份工作由两条名为“O圈”的橡胶带完成,它们可以随着钢圈一起扩张,并能弥合缝隙。如果这两条橡胶带与钢圈脱离哪怕0.2秒,助推器的燃料就会发生泄露,固态火箭助推器就会爆炸。
    “挑战者”发射那天,天气非常寒冷。气温降低后,这些“O圈”就变得非常坚硬,伸缩就更加困难。坚硬的“O圈”伸缩的速度变慢,密封的效果就大打折扣。虽然那可能只是零点几秒的时间,但足以把一次本应成功的发射变成一场灾难。
    “挑战者”的悲剧在于,博伊斯乔利在发射前6个月就对“O圈”提出质疑,因为一年前他曾亲自跑到佛罗里达,对上一次发射时使用的火箭进行了检查,让他吃惊的是,第一层“O圈”失灵,热气跑了出来,幸运的是,第二层“O圈”拦住了热气。博伊斯乔利现在仍保存着当时拍摄的“O圈”照片,本应是蜜色的润滑油被熏成了黑色。第一层“O圈”的很多部分不见了,很显然,它们被烤焦了。他说:“我看到这一切时,心口像堵上了一团棉花。那次发射,航天飞机竟然没有爆炸,简直是奇迹!”
    博伊斯乔利的分析引起了宇航局的注意,把“O圈”列入需要认真检查名单。瑟奥科尔公司也成立了一支“特遣部队”,专门解决这一问题。然而,由于器材和人手短缺,课题进展缓慢。作为“特遣部队”一员的博伊斯乔利给瑟奥科尔公司副总裁发去一件备忘录,请求对“O圈”进行全面的更严格的试验。他在备忘录中写道:“我诚实地说,我真的非常担心,如果我们不迅速采取措施,不仅发射会失败,连发射平台也会付之一炬,而最严重的后果将是灾难性的人机俱毁!”
    “挑战者”原定1月25日发射,但因为天气恶劣而二度推迟。当宇航员们各就各位,准备最后的倒计时时,工作人员突然发现他们死活拿不下航天飞机舱门上的把手!折腾了整整5个小时,最后依靠锯子才总算把舱门关好。
    三、取悦顾主酿大祸?
    那天下午,卡纳维拉尔角的气温骤降,发射小组需要听一听专家们的意见。下午6点左右,电话打到犹他州,问瑟奥科尔公司的专家们是否对零下5℃发射他们的火箭存有疑虑。专家们的回答是“是”。
    接着,发射现场又把电话打到阿拉巴马州马歇尔太空飞行中心的宇航局火箭专家那里。航天飞机项目办公室的朱德森·洛文古德接了电话。那天晚上,马歇尔中心的专家们的确认真地听取了博伊斯乔利和他的同事关于推迟发射的分析,但他们感觉,他们听到的都是一些情绪化的东西,理性的东西太少。虽然博伊斯乔利也出示了一些数据,但都不是决定性的。
    瑟奥科尔公司的底线是,它不希望依据它的数据库之外的数据飞行,也就是说,气温低于零下12℃绝对不能飞,这是迄今为止记录的发射时的最低气温。博伊斯乔利也表示,一年前他检查的“O圈”遭到破坏,主要原因就是气温太低。
    讨论进行了近5个小时,宇航局终于表示,它不会不听火箭设计者的建议而强行发射。就在这个时候,瑟奥科尔公司副总裁请求暂停会议5分钟。接着,瑟奥科尔总裁杰里·马森就开口说:“我们必须作出一个可操作的决定。”博伊斯乔利马上意识到,公司主管为了取悦最主要的客户——宇航局,态度已从“不要发射”变成了“可以发射”。 公司内部的讨论持续了不是5分钟而是30分钟。包括博伊斯乔利在内的工程师被排除在外,4名高级经理投票赞成发射。博伊斯乔利站起来,抓起那张被烧毁的“O圈”的照片,放到4名高级经理面前的桌子上。但他们连看都不看。老板随即接通了电视会议,通知宇航局,瑟奥科尔的态度有了变化,“挑战者”可以发射。在随后的一段时间里,宇航局一直在询问瑟奥科尔公司关于发射的问题,但就是没有问一问瑟奥科尔高层为什么突然改变了主意,他们只是请瑟奥科尔公司把他们改变主意的原因写成文字。当载着新建议的传真在午夜时分传到卡纳维拉尔角时,宇航局已经下定了在第二天上午发射“挑战者”的决心。悲剧于是发生了……
    CCTV9纪录频道于2013年1月26日播出《重返危机现场2》重返了这一历史内幕。
    


网友评论(203142)2013-02-06 14:17


    隐约感觉会成为高楼贴
    
网友评论(2243017)2013-02-06 14:18


    不信。隔热瓦问题是事后才发现的吧。
    ----sent from my LENOVO Lenovo K860,Android 4.0.4
    
网友评论(478459)2013-02-06 14:19


    Reply Post by zyj635419773 (2013-02-06 14:14):
    
    我是小白,但是,难道不可以先待在空间站 然后派另一艘飞船上去接么
    
    我也想这么问
    
网友评论(1653391)2013-02-06 14:19


    通知他们快要死了,然后让他们在绝望中死去?
    
    说遗书的话,不如以后上天的都先留遗书,毕竟当宇航员存在危险,60年来美俄多少宇航员牺牲了。
    
网友评论(533385)2013-02-06 14:19


    Reply Post by 家住雷霆崖 (2013-02-06 14:16):
    
    这个故障发现时升空后还是升空前?
    
    升空后,宇航员们应当知道这个事情
    
    升空后就发现航天飞机的隔热层被击穿了,因此航天飞机在轨道上又多停留了一天检查隔热层的损坏情况,然后地面人员认为问题不大,就让降落了,然后就解体了
    
网友评论(21019077)2013-02-06 14:20


    Reply Post by zyj635419773 (2013-02-06 14:14):
    
    我是小白,但是,难道不可以先待在空间站 然后派另一艘飞船上去接么
    
    第一,执行任务的时候是航天飞机上去,孤零零的没有连空间站
    第二,空气不够消耗
    第三,发射航天飞机我以前看过文献,从发射准备到正式发射起码要1年以上的准备时间,另外发射也需要挑选时间,不是说发射就发射的
    
网友评论(3579486)2013-02-06 14:20


    Reply Post by 丹瑞 (2013-02-06 14:13):
    
    也不能这么说
    在某些人看来,这个决定一定是很人性的吧
    
    遗言都没有,不人性啊
    ----sent from my samsung GT-I9100,Android 2.3.5
    
网友评论(14800589)2013-02-06 14:20


    这件事不好说...说与不说貌似都有理由...
    

    
    
    

上一篇:淘宝搜索负责人鬼脚七:淘宝SEO知识
下一篇:没有了
关于网站 | 网站声明 | 用户反馈 | 合作伙伴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2年2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