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给贴过
他果断不回复
400多年前,也就是明朝末年,意大利的传教士利马窦记录了当时的北京话,当时的北京话有大量入声字,没有zh、ch、sh等翘舌音,这说明当时的北京话不是现在的北京话或者普通话。
满清在入主中原的初期,曾将保持"国语骑射"作为维护统治的一项基本国策,要求满人说满语写满文,并在北京城内设立学校,意在推广满语满文,但由于满语是一种北方民族的语言,满人草原、丛林的原始生活以及满族短暂的历史文化局限了满语的成熟水平,至入关时满语仍旧是一种比较原始的语言,它的发音和语法都十分的原始不成熟,词汇量更是少。满人作为中国的统治者却不得不面对要使用语言的生活政治现实。
北京城里的很多东西,小到一种普通动植物、建筑、日常用品等,大到宏伟建筑和旖旎风景,用满语都无法表达。满语也难以满足日常生活使用的需要,在满人和汉人之间是这样,在满人跟满人之间也同样无法把日常生活所碰到的东西表达清楚,至于象汉人的建筑工程用语、艺术语言、医学及其它科技用语等高级语言使用则更加无法表达,当时的形势是满语在北京面临无法交流的危机。
此时,面临着如何统治汉人这个大难题的八旗贵族,又遇到了一个比汉人的抵抗更为头痛的问题--语言危机。征服可以使用屠刀,统治就不能只用屠刀了,为了巩固统治满足政治需要乃至生活需要,满人迫切的需要一种能够很好的表述自己想法的语言,想在短时间内改良丰富满语显然不现实。
至此,学讲汉语成了满人唯一的选择,于是八旗贵族们开始他们邯郸学步的模仿历程。小至为了自己日常生活的表达,大至为了统治中国的政治需要,满人都迫切需要一种能很好地表达自己周围生活的语言。因此,套用北京汉人的语言(包括词汇和语音)成了唯一的选择,满清这种虚心学习,绝对不是他们所鼓吹的推崇汉文化,实在是为了达到其政治目的无奈之举,是一种"工作需要",完全属于不得已而为之。
普通话是从北京内城绕过北京外城直接向全中国渗透而形成满清的“国语”的,所以,北京的外城话并不是真正的“国语”--普通话,虽然“外城北京话”一直受“内城北京话”的影响并不断演变,但是,正如北京的内城贵族和外城平民百姓是两个互不相容的两个社群一样,“外城北京话”和“内城北京话”是跟阶级差别一致的互不相同的两种语言。所谓的“北京话”一直是两种:“外城话”和“内城话”,而各地方所称谓的“北京话”实际是指“内城话(即mandarin)而不是外城汉人所说的“北京话”。外城汉人所说的“北京话”实际是对中国其他方言没有影响的小语种。
网友评论(19243326)2013-01-24 04:06
Reply Post by dulala007 (2013-01-24 03:01):
据说一开始尝试过,但是由于满人普遍教育程度低,底层只能启用大量汉人治理,然后满文的政府公函底层表示完全看不懂,政令基本无法实现,然后就乖乖用汉文了。
但为了保留颜面,中央政府发出的政令,还是满汉双语,就是汉语写一遍,满文再写一遍。
后来逐渐演变成只有汉文,只有非常重要的文档,比如皇帝遗诏,还是满汉双语书写。
这个是满蒙汉三种文字,不仅仅只有满汉,因为蒙古对于满清重要性是非同寻常的。
网友评论(18224011)2013-01-24 04:11
低等文明是不可能同化高等文明的 他们能做的只有毁灭而已 呵呵
网友评论(2224356)2013-01-24 04:12
我以经怀疑是否真有满语这样一种语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