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mIy微民网,让世界倾听微民的声音!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主页 > 大杂烩 >

【这次有大量图】陕西神木发现我国最大新石器古城址 始建于公元前23世纪

整理时间:2013-01-16 10:45 来源:www.vimiy.com 作者:编辑 点击:

【楼主】(12819357)2013-01-13 21:29
» 1976年,陕西省神木县高家堡镇石峁村的秃尾河北侧山峁上发现了一处古城遗址。经过2011-2012年对石城及其东门的重点发掘,考古人员基本可以确定,石峁村古城遗址面积超过4平方公里,是我国目前所发现的最大规模史前城址。该遗址地处陕北黄土高原北部边缘,北部分别距长城10公里、黄河20多公里。其文化命名为石峁类型,属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夏代早期遗存,史书中尚未找到针对性的文字记载。 这一遗址已入选我国2012年度“考古新发现”。陕西省神木石峁古城遗址全貌(已发掘部分)石峁东门址门道北侧剖面正射影像图 神木县位于黄河中游、长城沿线;境内丘陵密布,沟壑纵横;草滩绵延,沙梁翻滚;是一块荒凉贫瘠的土地,历史上多次发生过战争,狼烟四起,只有饥民逃荒,不见富户荣归故里。因此,尽管它是陕西省最大的县,总面积7706平方公里,但却人烟稀少。直到二十多年前勘探人员在这里找到了世界级的“神府-东胜”煤田,滚滚煤海才让神木人过上了富裕生活。要说这里有一座我国史前时期最大的古城,似乎像是一个笑话。不过,若是你来到黄河支流秃尾河及其支流洞川沟交汇处的山梁顶部实地,看到已经清理发掘出的一个面朝东方、居高临下、位置险要、占地2500平方米的城门遗址,大概就要扭转看法了。2011年由省、市、县三家文博机构组成联合考古队,对石峁遗址进行了区域系统调查,发现了一处规模宏大的石砌城址。2012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正式对石峁遗址进行了重点发掘及复查,并确认了石峁城址由“皇城台”、内城、外城组成。内城墙体残长2千米,面积约235万平方米;外城墙体残长2.84千米,面积约420万平方米,相当于一个西安世园会。这个曾经的“石城”寿命超过300年。其规模远大于年代相近的浙江良渚遗址(300多万平方米)和山西陶寺遗址(270万平方米),是目前所知我国规模最大的新石器晚期城址。皇城台位于内城偏西的中心部位,为一座四面包砌护坡石墙的台城,大致呈方形,石墙转角处为圆形,台顶面积8万余平米。与内、外两城构筑方式不同的是,“皇城台”没有明显石墙,而均系堑山砌筑的护坡墙体,护墙自下而上斜收趋势明显,在垂直方向上具有层阶结构。 内城将“皇城台”包围其中,依山势而建,形状大致呈东北—西南向的椭圆形。城墙大部分处于山脊之上,为高出地面的石砌城墙,现存长度5700余米、宽约2.5米,保存最好处高出现今地表1米有余。 外城系利用内城东南部墙体,向东南方向再行扩筑的一道弧形石墙,绝大部分墙体为高出地面的石砌城墙,现存长度约4200米,宽度亦为2.5米左右,保存最好处高出现今地表亦有1米余。 本次调查发现的城墙越沟现象将石峁城址基本闭合起来,形成了一个相对封闭的独立空间,为探讨石峁早期地貌变迁及环境提供了重要资料。内城城内面积约210余万平方米,外城城内面积约190余万平方米,石峁城址总面积超过400万平方米。另外,在“皇城台”和内、外两城城墙上均发现有城门,内、外城城墙上发现了形似墩台的方形石砌建筑,外城城墙上还发现了疑似“马面”的建筑。“华夏第一门” 发掘工作始于2012年5月至11月。主持发掘的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院长助理孙周勇说,为了弄清楚石峁城址到底建于何年代,考古队将发掘重点放在了东门。这是我国迄今考古发掘的最早石城门,其结构异常复杂。发掘显示:它主要由“外瓮城”、两座包石夯土墩台、曲尺形“内瓮城”“门塾”等部分组成,这些设施以宽约9米的“"”形门道连接,总面积约2500平方米。东门址门道内揭露出上、下两层地面,上层地面及其上层堆积内出土的遗物较为丰富,可见主要陶器有细绳纹高领鬲、方格纹单把鬲、花边鬲和宽流鬶、篮纹折肩罐等;下层地面上多见一些绳纹和篮纹陶片,数量略少,陶器主要为鬲和罐两类。上、下两层出土陶器在器形、器类和纹饰方面具有较为明显的差异,分别我国北方地区常见的夏时期和龙山晚期遗存。因此,石峁东门址乃至石峁石城的年代当在龙山晚期至夏代早期阶段。“外瓮城”平面呈U形,将门道完全遮蔽,但与门道入口处的两座墩台之间并未完全连接,南北两端留有通道。南北向石墙长约21、宽2.3米,南、北端石墙较短,与南北向石墙垂直,北墙长约8米,南墙损毁、残长约3米,两端石墙均宽3米左右。发掘表明,外瓮城在早期石墙倒塌之后进行过重建,晚期在其东南角处新建了一座石砌方形房址。本次发掘所获玉铲和玉璜均出土于外瓮城早期石墙北端的倒塌墙体和倒塌堆积中,其中两件玉铲出土于北端东西向短墙向北倒塌的墙体内,东西间隔约2米,东侧玉铲平置于石块错缝之间,石块间还有少许草拌泥。南端墙体的倒塌堆积中发现阴刻石雕人头像残块。夯土墩台以门道为界对称建置于南北两侧,形制相似,均为长方形,外边以石块包砌,墩台内为夯打密实的夯土,条块清晰、夯层明显、土质坚硬。夯台外围包砌一周石墙(暂称“主墙”),主墙墙体上发现一些排列有序的孔洞,其内见圆形朽木痕迹,这些朽木嵌入石墙内部,周围敷以草拌泥加固。在墩台外侧即朝向城外的一侧墙体外围还有一层石墙,紧贴主墙,将墩台东侧墙体以及东部两拐角完全包砌(暂名“护墙”)。护墙之下有一道宽1.2~1.5米与墙体走向一致的石块平砌长方形平面,形似“散水”。墩台朝向门道一侧的主墙上分别砌筑出3道平行分布的南北向短墙,隔出4间似为“门塾”的空间,南北各2间,完全对称,个别门塾还有灶址。门塾地面加工规整、踩踏痕迹明显,早、晚两期地面可以门道对应。北墩台顶部夯土长约16、宽约14米,主墙厚2.7~4.1米,护墙厚1.5~2.8米,散水宽1.2~1.5米,墩台最高处距龙山晚期地面约6.7米。紧贴西侧主墙又增修一道石墙,宽1.3米,将墩台西南拐角包砌。这道石墙修建于晚期地面之上,当为夏时期修葺增补而成。南墩台顶部夯土长约17、宽约11米,主墙厚4.2米左右,护墙厚2~2.5米,散水破坏严重,最宽处约1.3米,墩台最高处距龙山晚期地面约5.6米。夏时期在坍塌墩台西侧砌筑了一些护坡短墙,并利用墩台西侧的空间修建了一座类似庭院的独立空间,以石砌房址F7为主体。F7平面呈方形,室内面积约10平方米、屋墙宽约80、高约60厘米,门道向西,室外平铺石板,形成类似“庭院”的独立空间。F7内出土花边罐、细绳纹高领鬲等晚期陶器,院墙的倒塌堆积内发现有石雕人面像1件。外城城墙与墩台两端接缝相连,墙体宽约2.5米,沿墩台所在山脊朝东北和西南方向延伸而去。 进入门道后,南墩台西北角接缝继续修筑石墙,向西砌筑18米后北折32米,形成门址内侧的曲尺形“瓮城”结构。石墙墙体宽约2.5米,保存最好处高出龙山晚期地面4米余。这段墙体在门道内侧增修了一道宽约1.2米的石墙,两墙紧贴并行。结合门道内地层关系,这道增修的石墙修建于晚期地面之上,当属于夏时期修补遗迹。在此段石墙墙根底部的地面上,发现了成层、成片分布的壁画残块100余块,部分壁画还附着在晚期石墙的墙面上。这些壁画以白灰面为底,以红、黄、黑、橙等颜色绘出几何形图案,最大的一块约30厘米见方。 东门遗址属于整座城的地势最高处。石墙墙体宽约2.5米,保存最好处高出龙山晚期地面4米。整个外城的东南角与其相连,地势开阔,位置险要,堪称整个古城的枢纽地带。曾在考古现场考察过的四川省考古研究院院长高大伦认为,从总体上讲,石峁古城打破了中国夯土筑城的传统认知,其东门遗址无疑是目前考古发掘所见最早的石城门,其功能和结构的复杂性尚有待探讨,其在黄河文明史、甚至人类文明史上的意义都是难以估量的,在中华文化史上的地位堪称“华夏第一门”。发掘出的城墙一角城墙里的玉器和48个人头骨 此次考古发掘,首次考古发现7件玉器,其中完整的6件,主要是玉铲、玉璜等,最长的玉铲有18厘米长。不过,这些玉器出土的地点都十分奇特———在城墙里。石峁考古队队员邵晶此前听当地老乡讲,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大批玉器流散出来,出土的地点是就石头墙里面。“我们当时还有些怀疑。后来发掘证实老乡说的是对的,我们这些玉器出土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在倾斜的石墙里面,第二种就是在倒塌的石墙堆积里面。” 考古队认为,这也为流散在海内外的石峁玉器找到了确切的时代依据和文化背景,证实其有4000年历史。埋藏在城墙内的玉器(参照物为考古标尺)发掘出土的石峁玉器考古中另一个出乎意料的发现,是遗址下层地面下出土了48个人头骨———考古队找到了集中埋置人头骨的遗迹两处。这两处人头骨摆放方式似有一定规律,但没有明显的挖坑放置迹象,每处各有24个头骨。经初步鉴定,这些头骨以年轻女性居多,部分头骨有明显的砍斫痕迹,个别还有灼烧迹象。考古人员推测:这些头骨可能用于4300年前城墙修建时的奠基或祭祀活动。整齐摆放的众多人头骨;这可能是祭祀用的生贽改写中华文明的起源 2012年10月,中国考古学会、国家文物局、陕西省文物局、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国家博物馆等40余位考古专家,对神木县石峁遗址发掘现场进行了联合考察。“我看了以后感觉十分震撼!”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张忠培先生认为,该遗址的价值不是今天就能完全认识到位的。河套地区规模最大的石头城、用玉器来表现文化、黄河腹地二里头文化之外另一个重要遗址,这些都足以体现了遗址的重要性。著名考古学家李伯谦先生认为,石峁遗址的发现,为中国文明起源形成的多元性和发展过程提供了全新的研究资料。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认为,这4000多年前的史前最大城址,门址、石城墙、墩台、“门塾”、内外“瓮城”等重要遗迹体量巨大、结构复杂、构筑技术先进;初步认定石峁城址最早当修建于龙山中期或略晚,兴盛于龙山晚期,夏时期毁弃,属于我国北方地区一个超大型中心聚落。发现100多块壁画 为同时代遗址中数量最多的一次 外城东门的考古发掘中,还出现了壁画的身影。考古人员在一段石墙墙根底部的地面上,发现了100余块成层、成片分布的壁画残块,部分壁画还附着在晚期石墙的墙面上。这些壁画以白灰面为底,以红、黄、黑、橙等颜色绘出几何形图案,最大的一块约30厘米见方。“这些颜色都是来自铁矿物原料,是从石头中提取的。”省考古研究院院长助理、石峁城址考古队队长孙周勇告诉记者。这是龙山时期遗址中发现壁画数量最多的一次。几何图案是北方地区的一种传统流行图案,之前就曾发现过这类图案。石城残留的彩绘 *资料:对话三位考古学家 对话人物: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院长助理、神木石峁遗址考古队领队孙周勇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商周研究部前部长张天恩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研究员、夏商周考古研究室主任兼二里头工作队队长许宏 玉器是有意埋进城墙里的 记者:石峁遗址的发现比较久了。为什么选择在2012年启动发掘? 张天恩:2011年对遗址做了一个全面的勘查,发现这个城非常大,400多万平方米,龙山时期最大的城。过去文物普查的时候知道有城,但并没有想到规模有这么大,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发现后,2012年就动工了。 记者:发掘出的玉器是建城时埋进墙里去的吗?还是后面放进去的? 孙周勇:具体原因目前还不能解释,但可以讲我们观察到的现象。玉器是有意埋藏进去的,在修建过程中。这个很难理解,很可能是跟祭祀礼仪宗教活动有关。 记者:埋那么多人的头骨也跟祭祀有关? 孙周勇:对,应该也跟造城时的祭祀有关。这座城,证实在公元前2000年-2500年的时候,北方有一个很大的集团中心。至于它是谁的,我们还没法说。过去,我们以为北方不是那么发达,是蛮荒之地。但现在,知道那时有类似现在有北京、有西安、有广州这样的格局。 它存在于华夏形成之前 记者:现在知道这座城有几个城门? 孙周勇:内城和外城各有东城门,其他的不好确定。外城的东城门在全城最高处,有防御性的作用,便于瞭望观察。 记者:在石峁古城存续期间,那块土地属于谁的势力范围?是不是华夏之域? 许宏:沒有文字记载,不知道是哪个邦国的。石峁城址应该是一处区域性的中心吧。 孙周勇:它存在于华夏形成之前,也不在后来华夏的区域。 张天恩:它属于哪个部族,没有说法,找不到记载———我翻的所有的书上都没有。这个考古应该是中国北方地区文明最重要的发现。 记者:如此宏大的规模,您认为它可能是一个什么样的城市?是不是一座都城?孙周勇:“都城”的概念,那时不一定有。我倾向于酋帮,就是部落,大的集团,这个城址是大的势力范围控制的一个中心。 许宏:石峁是当时那一带最大的城址,如有都城,它就应该是。 张天恩:地域性都城,相当于中原地区夏朝的都城。它就是龙山时期最大的城。 记者:古城废弃原因是什么? 张天恩:也许是因为战争,或者是人类活动中心的转移,又或者是因为气候环境改变得很恶劣,越来越冷,不适宜人的居住。现在文献一点线索都没有,期待靠发掘来解决,找到更合理的说法。附件
网友评论(305575)2013-01-13 21:31
那时候还没夏朝呢吧
网友评论(5033275)2013-01-13 21:33
我还以为发现夏朝遗址了呢
网友评论(18330130)2013-01-13 21:37
史前文明发现了?
网友评论(648074)2013-01-13 21:38
继续战的节奏?
网友评论(11954334)2013-01-13 21:48
看图的话感觉比良渚文化的遗址规模小太多了,只不过良渚文化没有保存很好的城址而已,只看到两处城墙。光皇族墓藏区就不止我们镇,最远还是5000多年前的
网友评论(1617275)2013-01-13 21:49
好久远的年代啊
网友评论(12819357)2013-01-13 21:51
Post by 我就是来看看的 (2013-01-13 21:48) Post by 我就是来看看的 (2013-01-13 21:48)良渚文化号称规模有当时的半个中国呢,不过遗憾的是没大的城址

上一篇:动态的网站好卡啊
下一篇:没有了
关于网站 | 网站声明 | 用户反馈 | 合作伙伴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2年2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