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2013-01-06 12:17
» 在民国上大学得花多少钱?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因为大学跟大学不一样,有的大学收费高,有的大学收费低;学生跟学生也不一样,有的学生比较浪费,有的学生比较节俭。 咱们先来算算那些最基本的开销。报名费用 1930年报考北大要缴三块大洋 首先,在民国上大学得交报名费。大家都知道,民国没有高考,你高中毕业了想读大学,直接去你想要就读的那所大学报名就行了。报名的时候,你要拿着中学的毕业证书、四寸的半身近照三四张。如果想读的是师范大学或者教育学院,还得拿着你籍贯所在地教育局开具的介绍信。你把毕业证、照片和介绍信递过去,人家一看手续完备而且没有造假,就会让你缴纳报名费。 要交多少钱的报名费呢?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一般就是三五块大洋。例如1930年北大招收一年级新生,报名费就是三块大洋,同一年中山大学招收新生,报名费也是三块大洋。 交上了报名费,你会领到一张志愿表,你需要填上姓名、年龄、籍贯、学历、通讯地址和你想要报考的院系与专业。填完以后,拿到登记处登记,又可以领到一张体检表,上面印着考生体检的时间、地点和注意事项。过了几天,你去体检,通过以后,又能领到一张准考证,背面印着该所大学招考新生的日程安排、考试科目和考生须知。到了规定的入学考试时间,你来到考场,把各科试卷上的题目做完,考出好成绩,再通过一场很简短的口试,就取得了入学资格。 也就是说,在民国考大学,是先填志愿,然后再参加体检和考试,那三五块大洋的报名费,实际上就是体检和买试卷的费用,假如你在体检、笔试和口试这三个环节当中的任何一环败北的话,人家是不会退给你报名费的。考试时间 各大高校自由安排,录取机会提高 几块大洋的报名费,听起来好像可以忽略不计,其实不然。因为民国没有全国统一的高考,各大高校自由安排入学考试的时间。 例如1931年中央大学(今日南京大学与台湾“国立中央大学”的前身,当时的最高学府)的入学考试时间安排在7月份的6日到8日,而南开大学的入学考试时间却安排在7月下旬(参见卢绍稷《大学投考指导》,上海勤奋书局1932年版)。民国的考生们为了提高被高校录取的机会,往往会同时报考好几所大学,然后挨个参加每一所大学的入学考试,这样一来,不光报名费要交好几份,而且还得花很多差旅费——刚在南京考完,又赶紧坐火车跑到上海参加另一所大学的入学考试,肯定得花钱买车票以及住旅馆。每年学费 南开和复旦比北大、清华贵一倍 现在假设你已经通过了某所大学的体检和考试,被录取了,开学那天,你带着行李走进校门,去登记处注册,这时候,你要缴纳学费。各个高校的学费是不一样的,如果你被北洋政府时期的北京大学录取,第一个学年要缴六十块大洋的学费,而如果被清华大学录取,只缴四十块大洋就可以了。南开大学、复旦大学和同济大学在当时都是私立学校,没有政府的补贴,学费很贵。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南开和复旦每年的学费都是一百块大洋,比北大和清华贵一倍左右,而同济大学的学费则高达两百块大洋,是清华的五倍(以上学费数均见于《民国时期大学校园文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8月第一版)!鲁迅、冰心、茅盾都读过大学出身大多非富即贵 无论是每学年几十块大洋学费的公立大学,还是每学年一两百块大洋学费的私立大学,穷人家的孩子都是读不起的。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民国时代普通百姓的收入实在是低得可怜。 1932年燕京大学的学生在北京颐和园附近的挂甲屯做调查,发现当地居民家庭年收入不到两百块大洋,其中光最基本的饮食开销就要花掉一百零五块大洋,剩下的钱刨去看病、买估衣(不舍得买新衣服)、走亲戚、随份子,一年到头最多只能攒下十几块大洋,碰上年成不好的时候还得欠债,供孩子读中学都读不起,何况读大学!(参见李景汉《北平郊外之乡村家庭》,商务印书馆1933年版)。 老舍先生笔下有位骆驼祥子,在北京城里拉人力车,小伙子聪明能干而且省吃俭用,挣一文攒一文,纯收入比城郊的农民高得多,可是他一年到头不休息,最多才能攒下五六十块大洋,假如他和虎妞生下一男半女,能供得起孩子读大学吗?绝对不能。 现在我们所熟知的民国文坛大腕,如鲁迅、冰心、茅盾、郁达夫、钱钟书、叶圣陶、徐志摩、臧克家等等,都读过大学,甚至在国外留过学,细究他们的家庭出身,大多非富即贵,至少是中产之家:冰心的父亲是海军部次长,徐志摩出身海宁望族,郁达夫的哥哥是大律师兼大法官,钱钟书的父亲是教授,茅盾的父亲是乡绅,臧克家的父亲是地主,鲁迅小时候虽然家道中落,他母亲毕竟还拿得起八块大洋的盘缠,使他得以考入江南水师学堂,进而赶上清朝末年的留学潮,获得公费留学日本的机会。倒不是说这些名人之所以有所成就是因为家庭出身好,而是说在清末以及民国时代,家庭条件好的学生更有可能获得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1931年,蒋介石的笔杆子、国民党机关报 《中央日报》的主笔陶希圣感叹说:“从小学到大学的几层等级,逐渐把贫苦子弟剔除下来,最贫苦的农工子弟们没有受初等教育的机会,其中升入中学的少数青年,大抵出于中资或富裕的工商业、地主、官僚家族,大学则是所谓的上层社会,即大地主、金融资本家、工业资本阶级的领域,他们的子弟是最能住进大学的。 ”(陶希圣《中国社会现象拾零》,新生命书局1931年版)陶希圣的描述有没有夸张的成分?基本没有。穷人家的孩子考大学一般会选择师范院校 事实上,即使穷人家的孩子硬撑着上了学,最后可能还是会因为家里接济不上而被迫退学。 1935年寒假,著名诗人臧克家收到他的一个农村学生的来信,信上说:“今年旱灾、虫灾,弄得五谷不收,我家经济破产,下学期我爸不让我再上了,我一直哭了三天也没法,老师,你想想这是个什么世界啊! ”(1935年2月12日《申报》副刊《自由谈》,臧克家专栏《愁来碰人》。 ) 当然也不是说家庭条件不好就一定没有出路。在民国,穷人家的孩子如果考大学,一般会选择师范院校,例如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以及各省的省立师范学校,都是不收学费的,很多师范院校甚至还免费给学生提供食宿。当年毛泽东同志在长沙报考大学时,正是因为家里不再寄钱给他,他才不得不报考了学杂费全免的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 (参见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中译本,三联书店1979年版)。 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北京大学的女生流传一句话:“北大老,师大穷,唯有清华可通融。”意思就是说北大的男生暮气沉沉,北京师范大学的男生则大多没有钱,只有清华大学的学生既有钱,又有活力,适合做男朋友。-------------------------------当然还是有点问题的毛主席上的湖南一师也是收费的。当时有个校长叫张干,想把学制延长半年,同时多收10几块钱的学费,老毛就领导同学们开展反对校长的运动。解放后,老毛问起这个校长的情况,程潜告诉他说这个校长以前想开除你,现在没人敢用他,只好失业在家。老毛说这个校长是湖南教育界的前辈,热心教育事业,当年曾有多次当官的机会都没去,一直干教育,应该给安排工作。还给他写了信,送了营养品。
网友评论2013-01-06 12:18
我第一反应是在台湾上大学要多少钱
网友评论2013-01-06 12:19
Post by 火星小白教主 (2013-01-06 12:18) 看来报名费还是蛮良心的,年收入200快,报名费才3块。 那会儿还是精英教育啊智商差的上得了大学么?而且民国大学黑点多么起码还教出了一堆大牛 杨振宁 李振道 西南联大更是世界大学史的奇迹那会大学教授地位很高.......
网友评论2013-01-06 12:30
报名费都很贵了,年收入200的话,比照现在年收入4W(假设),报名就要600,敢情跟雅思托福一样的style了。
网友评论2013-01-06 12:33
学术界的风气好,老师正义感十足。虽然有些御用文人,但是整体上说学术和政治是分开的,学校没有党委支部。。。这些。。。忽然想起了傅斯年。。。。当然,现在的受教育比民国时期简单多了。--------------------------------------PS:之前在一家台企,和老板关系不错,有次和他聊起来,说南京汤山你去过么?那边有很多民国时期的建筑。他回答:“什么叫民国时期?现在也是民国好不好!”顿悟,噢,那边确实是民国。。。
网友评论2013-01-06 12:35
……那会就叫精英教育,这会就叫穷孩子上不起 这会儿难道还是精英教育?大学扩招都几年了好不好 研究生都快满地跑了那会儿上大学难度和现在能比?即使是本朝 扩招之前 也是精英教育
网友评论2013-01-06 12:39
Post by 丹瑞 (2013-01-06 12:38) 我第一反应是在台湾上大学要多少钱
网友评论2013-01-06 12:45
Post by 丹瑞 (2013-01-06 12:38)当年多穷的上不起?现在呢?你的“穷孩子”标准是什么?文章最后一段……你就看了最后一段啊?你当是英文阅读理解呢啊……没看见说当年一个月十多块大洋收入算不错的家庭,都拿不起那学费么?不过有个相同的地方,可以去读师范……
网友评论2013-01-06 12:47
扩招弄得大学和大学生整体素质大幅度下滑,过去的中专技校挂个牌子就变成了什么什么学院,实际上还是那个学校,一样的老师一样的教育方式,不一样的就是毕业文凭变成了大专。
网友评论2013-01-06 12:53
阶级垄断关精英教育屁事,现在起码还有个9年义务制呢,民国有啥?
网友评论2013-01-06 12:54
学术界的风气好,老师正义感十足。虽然有些御用文人,但是整体上说学术和政治是分开的,学校没有党委支部。。。这些。。。忽然想起了傅斯年。。。。当然,现在的受教育比民国时期简单多了。--------------------------------------PS:之前在一家台企,和老板关系不错,有次和他聊起来,说南京汤山你去过么?那边有很多民国时期的建筑。他回答:“什么叫民国时期?现在也是民国好不好!”顿悟,噢,那边确实是民国。。。 风气好还一个原因,当时风气崇尚开放,北大某教授被关门大弟子说他是”日日读新书,夜夜阅新人“,连潜规则都免了这个黑的没道理 某陈姓教授还喜欢去八大胡同呢不妨碍他成为早期高级领导人砖家 叫兽的节操 现在不比过去好 五十步笑百步而已